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長風萬里盡漢歌» 第七百七十二章 宰相必起於州郡,正堂必發於鄉間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長風萬里盡漢歌 - 第七百七十二章 宰相必起於州郡,正堂必發於鄉間字體大小: A+
     

    胡鑄是吉州胡氏族長鬍載的嫡長子,胡氏自趙宋廬陵開國侯胡公霸時候落腳吉州,至今已經有七代。家大業大,也然是吉州士紳中屈指可數的頭面人物,影響力不俗。

    這樣的家族和宗子,本該是與陸齊大軍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事實上吉州境內不少家族都在做着兩手準備。一邊使人南逃嶺南去,一邊就在吉州境內數不清的山頭處,安營紮寨,囤積糧草,要與陸齊軍戰鬥到底。

    說到士紳們的抵抗,不少人看了都會發笑,但話外提點一句,這吉州便是後世的吉安,井岡山之所在。到處都是高山峻嶺,地頭蛇不是不能全打死,但總是會牽制了齊軍一份力量。就跟那癩蛤蟆落在腳背上,嚇不死人也噁心死人。

    彼處的大家族中只有胡鑄選擇了光明磊落的投降。

    這一是因爲大勢所趨,天下已然無有可能再顛覆;二是他自持胡氏一族較潔身自好,便是有些不肖子弟也只限於偏支遠支,近親嫡系之中且都值得相信的。

    如此就如那黑暗中的一支燃燒的蠟燭,雖然燈光微暗些,卻十分之耀眼。

    晁蓋再使人瞭解胡家的嫡系,其家族中雖然也有些官僚,可嫡支主脈裡,曾祖父胡璉,祖父胡愷,父親胡載,胡氏嫡脈已三代不仕趙宋,只以“耕讀”爲業。可以說是‘清白’也。

    胡鑄本人,自幼讀書力學,師從名儒蕭楚。這蕭楚是一個典型的送入,其中年時正值蔡京當朝主政,蕭楚憤嫉其奸,隱居三顧山授徒,並撰成《春秋辨疑》,書中大旨主於以統制歸天王,而深戒威福之移於下,也就是指當時的蔡京專權,而觸犯皇權之威嚴。全書議論緊緊圍繞權奸柄國而發,持論正大,既合於孔子筆削之義,又婉轉痛斥時世。其於書中之論,與胡安國之好牽合時事而動輒乖悖經義的研究方法有別;與孫復之名爲尊王而實爲深文巧詆之用心亦絕無相合之處,於北宋諸儒中獨樹一見。可偏偏這樣的一個人卻是趙宋的忠臣。

    晁蓋兵進贛南時,就早早使人前去聘請蕭楚,後者厲聲斥責,堅決不從。可身爲其弟子之一的胡鑄卻巴巴的與晁蓋搭上了線,待到陸齊大軍進入吉州,胡鑄一聲大喝,樹旗舉義,歸順了晁蓋。更利用自家的名聲爲晁蓋軍平復贛南立下了不小的功勞,至少是在吉州。

    如此的,胡鑄便成了晁蓋的軍機秘書之一,而後藉着晁蓋的面子,將胡銓的戶口移到了益都。

    在益都,胡銓接受了與吉州時候全然不同的教育。在吉州時候,蕭楚最擅長治春秋,儒家經典縱然是真經典,四書五經卻也就那麼幾本。

    千年儒學,一代代人的我注他注及歷史發明,延伸出了無數個分叉。就像一棵大樹發出的無數枝杈。

    但終究是有些單一。

    而益都呢?

    無論是縣學、州學,還是私學,國文、算術、地理、歷史和體育,這都是必須學的。還有自然常識和兵法、律學、珠算這些可選的輔導課……

    胡銓在益都的教育感受,完全不同於老家吉州。這是兩種全然不同的教育理念。

    更不要說是輿論宣傳了。在陸齊的官府報紙中,無論是禮部的機關報《真理報》,還是國子監的機關報《瓊林》,都無時無刻不在向外人灌輸着一個理念——舊日之學只是一面之才,方面之學。新朝養士育人,則重於全材,行於專才。

    無形中就將國學與算術、地理、歷史等平等了。甚至從實際上已經將地理和歷史從儒家的知識體系中剝離出來了。

    自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千百年裡一個接一個的學術流派無奈的改頭換面,戴上儒冠,混進了儒學。然而漫長的時間卻叫他們的後人忘記了自己的祖上,真的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儒家學子,把兵法、算術、律法、天文、氣象,乃至是工匠之學,全當成了儒學的一份子,儒學實則已經完成了對中國知識的大一統。

    不管是武夫,還是和尚、道士,儒將、儒僧、儒道,進入到趙宋時期,三教合一後的中國,儒家已經徹底沒有了敵人。

    “仁者無敵”麼,它已經把所有的敵人變成了自己人,那還哪來的敵人?便是那明面上素來被儒家鄙視的商賈之道,都弄出了一個儒商出來。

    而擺事實舉例子,無論是司法還是稅務,亦或是工程與軍伍,那都需要一專多能之輩。只靠四書五經如何治理的天下?

    胡銓在益都苦讀一年,而後通過了益都府的秀才科,放棄了在益都城的機會,而選擇了來臨朐當一個小小鄉官。雖然從品階上看還高上半階,他現在是從九品,已經進入了官的範疇。畢竟那是留職益都的機會啊,縱然只是一個再不起眼的公人,在很多人眼中也是勝過外地鄉官的。

    但胡銓卻選擇了臨朐,只因爲陸齊朝的官場上已經有了一條無文的潛規則——宰相必起於州郡,正堂必發於鄉間。

    意思很簡單,想要做一地父母,做正堂官一把手,那就必須有鄉官爲政之經驗。

    如此條件自然不能適用於所有人,可胡銓只是‘人民大衆’啊。他是有一些關係不假,但他背後的那點支持力顯然不足以叫他破壞這已有的潛規則。

    本着早晚要下來,早下來勝過晚下來的思想,從沒想過在衙門裡做一輩子屬官的他是很樂意的趕赴臨朐的。且還能向上跳一級,從一普通公員變作了臨朐縣九山鄉的副鄉長。多好!

    但縱然已經入職兩月有餘,胡銓對於鄉官的一些必備素質,還是欠缺的很。他可以對着保長保正們將上頭下發的文件講的頭頭是道,也能對鄉間老農和顏悅色。胡家是‘耕讀’傳家麼。但他絕對做不到眼下的李瓊這般,像一個沿街叫賣的貨郎一樣,大聲吆喝着打廣告。可是偏偏的,陸齊的鄉官卻總少不了這等“歇斯底里”的時候。

    不管是今日這般內務辦與宣政司聯手的行動,還是年年都少不了的招工與招兵,可不都要鄉官下村裡這般扯着嗓子叫喊麼。

    一句話,胡銓的臉皮還沒修煉到家。這就跟相親一樣,頭幾次可不是面紅耳赤麼。可十幾次後再看,那叫神態自若,習以爲常。

    作爲一個職位雖卑微,卻胸懷長遠的男人,胡銓知道自己必須克服這一弱點,而且要儘快的去克服。

    時代不一樣了。陸齊的官兒跟趙宋的官兒全然不同,而身爲一個步入官場的人,他要做的不是抱怨什麼,而是去努力的適應什麼。

    是以,此番胡銓纔會主動申請下村宣傳。

    “知道內務辦要招多少人麼?人數不限,男女不限。年齡十五歲以上,四十歲以下之男女皆可。”

    李瓊依舊大聲吶喊着,神態激動,聲音亢奮。原因胡銓也很清楚。他已經到九山鄉近兩個月了,對於治下各村落的情況不說徹底掌控,也知道一個大概。

    九山鄉顧名思義就是九座大山,仰天山就是其中之一,李家園的經濟態勢則是九山鄉諸多臨山村落的一個代表。

    靠山吃山,田地貧瘠,只可顧口食也。

    百姓們若土地裡刨食,一年辛苦也頂多能多吃上一口飯,然大山裡的“寶貨”雖多不勝數,但你能不能採的到卻是另外一回事。更不要說內裡蘊含的危險。過往的年月裡,九山鄉地界裡,哪年沒人摔傷摔殘摔死的?

    在很多人眼中,這種日子顯然不夠安穩。所以,經濟在臨朐縣墊底的九山鄉,始終是臨朐縣的擁軍大戶,外出務工大戶。

    前者不提,後者只要是農閒時候,官府一聲吆喝,只要管吃管住有工錢,天南地北的全都去。

    “那鄉親們可知道朝廷招大家去是爲了甚?那就爲的是羊絨。”

    “羊絨又是甚?我李家園有養羊的人家,該知道二三月裡山羊會脫毛。那脫掉的毛就是羊絨!”

    講真,李瓊看到那所謂的羊絨是何物後,都心疼的只流血。他家也養羊啊,且是從祖上開始就養,養了幾十年了。那浪費了多少羊絨啊。

    看看那羊絨的收購價格,最差一等的羊絨且都二百錢一斤。

    李瓊猛地一搖頭,不能再去想這個了,想了他心疼!

    “最差一等的羊絨且要二百錢一斤,羊絨紡織出的絨布,價值之高更堪比織錦。”

    織錦可不是絹帛那樣妖豔貨色,後者是絲織品中的貴族,產量有限。市面上你都很難看到,而價格也非一般的昂貴。一匹‘普普通通’的織錦,價格賣上三五十貫是很尋常的。而河北齊魯的絹價,一匹最巔峰也不過是一貫五百錢。現在天下承平,南方的浙絹源源送到,河北、齊魯的絲織業也有所恢復,北地的絹價已經從一匹一千五百文下降到一千二百文。

    “阿也,這般值錢?”

    聽聞到羊絨的價格和絨布能與織錦比肩後,李家園的百姓全都發出了驚歎。他們再是無知小民,織錦是何等的貴重也都是知道的。且一斤羊絨最差也二百錢,那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了。外頭一旦米麪也不過八九百文。

    “恁地般不虛假,莫要誆騙小民!”人羣中有百姓叫道。

    每月兩塊銀元的工錢,管吃管住,年歲且還放寬若此,可是個好機會。

    胡銓忙上前一步,“諸位鄉親,小可如何敢有誆騙,虛傳公文乃天大的罪過,縱是有十顆腦袋也不夠官法處置。此事由朝廷背書,萬不會有虛的。諸位若願意報名,年前時候便告知李保長,年後簽下契約,過了十五徑去益都。”



    上一頁 ←    → 下一頁

    帥哥你假髮掉了天命凰謀帝少爆寵:嬌妻霸上癮超級兵王閃婚甜妻:裴少的千億寵
    箭皇職場情事:美女老闆愛上極品桃花運天才召喚師:冷妃戲邪帝豪門暖婚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