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明鹿鼎記» 【九百一十六 1切照著歷史走】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明鹿鼎記 - 【九百一十六 1切照著歷史走】字體大小: A+
     
        韋寶陸陸續續給了皇帝內帑,也就是直接給了朱由校上百萬兩銀子。

        但是大明皇帝花銷太大。

        這點銀子早就干干凈凈了。

        不是朱由校個人奢侈,他就玩個木匠活,有好木頭就成,花不了幾個銀子。

        主要大明的窟窿太多,到處天災人禍,作為皇帝,好些時候是忍不住要意思意思的,一個省扔個幾萬兩,很快就沒了。

        說難聽點,皇帝在皇親國戚面前做人都做不起。

        幸虧朱由校除了客巴巴,并不如何迷戀女人,對艷壓群芳,甚至排在古代歷史艷后地位的皇后張嫣,朱由校也是不怎么親近的。

        否則,走親戚都走不起,皇帝與外戚往來,肯定都是撒銀子出去,隨便一個受寵的妃嬪,一年在一個人身上扔幾十萬兩銀子都是隨隨便便扔出去的。

        萬歷皇帝也沒有多少寵信的妃嬪,光一個鄭貴妃,就能扔出去上千萬兩,把國庫都可以扔空。

        所以,朱由校十分擔心遼東惡化,明廷經濟崩潰。

        朱由校不是完全不理朝政,只是煩心的事情太多,能力有限,就懶得管。

        但是朱由校愿意和韋寶說話,韋寶不難為他,只幫助他,不像東林黨大臣們,只會放屁說風涼話。

        所以朱由校喜歡與韋寶溝通。

        韋寶與換地溝通也很有分寸,從來不說什么壞消息,更不會告魏忠賢的狀。

        因為韋寶知道,不管什么渠道與皇帝溝通,都繞不開魏公公。

        “皇帝有些著急了,生怕遼東戰事不利,爵爺會向朝廷要錢糧,沒想到爵爺果然還是討要錢糧。”吳雪霞掩口嬌笑一下。

        “我每次給陛下去信,都要錢糧了,明知道他不會給,但也必須得要啊。否則,我不問他們要,他們反而還想問我要錢糧呢。”韋寶笑道:“皇帝感覺遼東有戰事其實也挺好的,至少朝廷和魏忠賢就不會總惦記讓我上供了。而且總是會拿一點點東西出來的,至少會意思意思。”

        作為明朝的第十五位皇帝,朱由校在十六歲的時候就登上寶座,成為九五之尊。

        在這把龍椅上,朱由校只坐了七年的時間。在這七年時間里,朱由校并沒有在政治上有任何建樹,卻在自己的木工中獲得了成功。

        愛好做木工的朱由校,有一手好手藝,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精巧的木器。

        在木工上,朱由校早就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當時,朱由校還會吩咐小太監將自己的作品弄到集市上售賣,令人意外的是,他所有的木器都被人用重金買走,可見其木工的卓越。

        除了木工,朱由校在木雕、玉雕技術上都非常精湛,在他的手里,各種模型、家具等精巧木器都可以做到栩栩如生。

        主要全世界都知道朱由校喜歡木匠活,買木器的又是太監,傻瓜都知道是陛下的親自作品。

        富商巨賈們為了討好皇帝,自然愿意出重金購買。

        再說即便沒有被富商巨賈看中,魏忠賢為了討好皇帝,為了逗皇帝開心,也會指示人偷偷的去將朱由校讓太監在集市出售的木器物件買下。

        當然,朱由校的手工活可能真的沒話說,能稱之為藝術品。

        朱由校曾做過一個微縮宮殿,只有四尺多高,十分精巧玲瓏,堪稱大師之作。

        朱由校在木工上耗費了太多時間,導致朱由校沒有精力再去做一個好皇帝。

        在他當政期間,明朝的政治陷入危機之中。

        當時的朱由校無心朝政,只想著把自己手上的國事甩給別人做,于是導致王安、魏忠賢等佞臣上位。

        這些官宦在朝廷上為非做歹,將朝政攪得一團亂,國家也陷入停滯引起民怨。

        朱由校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也和他的童年經歷有關。

        雖然朱由校是個皇子,但是小時候的他并沒有接受過很好的教育,皇爺爺神宗只顧自己快樂,父皇光宗又早早撒手人寰,這導致朱由校根本不知道怎樣當好一個皇帝。

        因為朱由校的文化程度不高,經常鬧出笑話。

        有一次,在報告叛亂的奏章中有“追奔逐北“一話,當時的太監讀成“逐奔追比“,并且還給朱由校解釋這是將士們逃跑的意思。

        結果朱由校懲罰了這些打了勝仗的將士,弄得將士軍心潰散。

        此外,還有一次外國來朝貢,給朱由校帶來很多禮物以及奏章。

        可是朱由校看不懂,以為這些外國是來談判的,于是他非常的氣憤,當場發作,拂袖離席,搞得在場官員和使臣都一頭霧水。

        種種原因,都使得朱由校無法成為一個好皇帝,但若他不生在皇室,在民間做一個木匠,或許還會名留青史。

        但韋寶并不覺得朱由校在明朝皇帝當中墊底。

        至少朱由校挺聰明的,聰明的人頂多是不專心,但有事情做,往往也能做好。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興宗,,母為陳氏。

        朱元璋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屬通德鄉,朱元璋以上幾代人都以農業為生。

        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史又稱其為建文帝。

        建文帝下落一直是個迷。

        建文帝繼位之后,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在當時的中國大地吹過一陣清風,他重用黃子澄、方孝孺等文人,對當時的政治實行改革,實行惠民政策,重視農桑。

        但明惠帝其人由于性格軟弱,也最終在削藩的斗爭中為人所逼,遂不知去向。對此,也成為后世史學家們猜測爭論的話題。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孫,明朝的第二個皇帝。

        建文帝因削藩,導致叔父燕王發動“靖難之役”。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國破人不知所向。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

        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韋寶也說不清楚。

        朱棣十一歲就被父親朱元璋封為燕王,并于二十一歲就藩北京,當時元朝的勢力雖然已經被趕到了大草原上,但還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并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

        因此京城并不安寧,是作為一個軍事重鎮而存在的。

        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將掌握兵權,從而使明朝的政權更加穩固。

        可誰知就是這個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權最終奪取了皇帝的位子,這是當初朱元璋無法預料到了。

        朱棣在京期間,在眾多忠臣猛將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了一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并在對元朝的作戰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自己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加強,在洪武末年已經成為北方最強的一鎮諸侯。

        朱高熾是成祖朱棣的長子,早在洪武時期,朱高熾就被立為燕王世子,而且由于它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的喜愛。

        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于一生嗜武的成祖來講,他并不喜歡這個兒子。

        靖難之役爆發以后,朱高熾曾與母親徐氏成功地阻擋了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京城。

        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

        此后由于他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因此成祖將他留在后方,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臺。

        朱高煦與成祖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斗中他曾多次救成祖與危難之際。

        成祖朱棣曾許愿說,“你大哥多病,將來皇位必將是你的。”

        聽了這話,朱高煦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整個靖難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

        靖難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又出現了猶豫,朱高熾由于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親自為朱棣選擇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

        在封建社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而朱高煦性格頗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難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親自許愿將皇位傳給他。

        就成祖朱棣本人來講,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繼承皇位的,覺得朱高熾過于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

        但是最終成祖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因為文臣的力量實在太大了。

        在和平時期,掌握了文臣就相當于掌握了國家,武將的本嘴拙舌怎么也抵不上文臣的筆和嘴。

        而且朱高熾作為世子的時候確實沒有什么重大的錯誤,因此廢之無名。

        很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圣孫”來說服成祖,成祖終于下定了決心。

        這與清代雍正皇帝的即位有異曲同工之妙。

        明宣宗朱瞻基,是洪熙皇帝朱高熾的長子,又稱宣德皇帝,其文化代表為宣德爐。

        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曾經作了一個夢,他夢見太祖皇帝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著權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正說明要將江山送給他。

        朱棣醒來以后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忽然有人報告說孫子朱瞻基降生了。

        朱棣馬上意識到難道夢中的情景正映證在孫子的身上。

        于是他馬上跑去看孫子,只見小瞻基長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臉上一團英氣,朱棣看后非常高興,這件事對朱棣下決心發動靖難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棣靖難之役勝利以后,就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并多次指示,皇孫是個可造之才,你們一定要盡心竭力。

        同時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后的遠征漠北,朱棣總是將朱瞻基代在身邊,讓他了如何解帶兵打仗,鍛煉他的勇氣,這對后來朱瞻基的親征有非常大的幫助。

        每次遠征歸來經過農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家看看,讓皇孫了解農家的艱辛,讓他以后作一位愛民的好皇帝。

        朱棣對朱瞻基的精心教導對朱瞻以后成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很大程度上朱高熾被立為太子是沾了兒子的光,因此父子倆就成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釘,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這場爭斗,但是憑著祖父對他的喜愛,憑著他的勇氣與睿智,他總是能夠幫助父親化險為夷,最終使朱高熾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誰知父親的皇位還沒有座熱,十個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

        當時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準備在半路截殺太子,然后自立為帝。

        但是朱瞻基早就預料到前途的險惡,因此當得知父親病重后,馬上日夜兼程趕回了京,當時朱高煦還沒有派人設伏,他沒有料到朱瞻基會來的如此之早。

        回京之后,朱瞻基一方面妥善處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緊北京城的戒備,防止有人伺機作亂,然后從容登基,改明年為宣德元年,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宣宗長子。9歲即位,年號正統。

        即位初大事權歸太皇太后張氏,以三楊主持政務,繼續推行仁宣朝各項政策,社會經濟有所發展。

        張氏死后,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振遂廣植朋黨,啟明代宦官專權之端。

        十四年,瓦剌入犯,聽從王振之言親征,抵土木堡兵敗被俘。郕王朱祁鈺被擁立為帝,改元景泰。

        1451年,英宗被釋回京,軟禁于南宮。

        八年,石亨等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改元天順。

        明代宗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鎮弟,明英宗被蒙古瓦刺軍俘去之后繼位,重用于謙等人組織北京城保衛戰,打退了瓦剌的入侵。即位后整頓吏制,使吏治為之一新。

        英宗放回后被其冷落對待,這是他政治上的一大敗筆。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復辟被廢黜軟禁而氣死,終年30歲。

        朱祁鈺沒被葬入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

        明朝自開國以來,從明太祖朱元璋傳到明思宗朱由檢,共傳了16位皇帝。

        其中除了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還有在靖難役中不知所蹤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外,其余14位皇帝中的13位,就連亡國之君吊死煤山的明思宗朱由檢,都葬在了北京的明十三陵、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唯獨第七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鈺,沒被葬入十三陵。

        明孝宗朱佑樘是明憲宗第三子,生母孝穆紀太后。

        在位期間,即位后努力扭轉憲宗時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于政事,勵精圖治,驅除宮內奸臣,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賢臣,使明朝再度中興并發展為盛世。

        史稱“弘治中興”,可惜因病英年早逝,享年36歲。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孝宗嫡長子,也是歷史上很有爭議的一位皇帝。

        朱厚照,孝宗長子,生母張皇后。兩歲被立為皇太子。

        由于孝宗一生只寵愛張皇后,而張皇后只為孝宗生了兩個兒子,次子又早夭。

        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視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聰明,老師教他的東西總是能很快學會,按理說他應該成為一個很好的皇帝,但就是因為周圍的太監,毀了這個年輕的孩子。

        東宮的隨侍太監中,有八個太監號稱八虎,他們以劉瑾為首,為了巴結日后的新皇帝,每天都進一些奇特的玩具,還經常組織各式各樣的演出,各種體育活動,當時的東宮被人們戲稱為百戲場,試想年幼的武宗如何能抵御這些東西的誘惑,于是就沈溺于其中,而且終其一生沒有自拔,學業和政事當然也就荒廢了。

        嘉靖皇帝并不是武宗的兒子,也不是孝宗的孫子。由于武宗荒淫,沒有留下子嗣,孝宗則是單傳,只有武宗一個孩子,因此,孝宗一脈到了武宗駕崩也就斷了香火,皇位繼承人就要從最近支的皇族中選出。孝宗的弟弟,成化皇帝的次子興王朱佑沅被確定為最近支的皇室,當時興王已經去世,因此就又他唯一的兒子朱厚驄來繼承皇位,他就是后來的嘉靖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憲宗庶孫,明孝宗之侄,明武宗堂弟,興獻王朱佑杬嫡子。1521年--1566年在位,在位45年,在位時間之長在明代皇帝中僅次于其孫子明神宗。

        早期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后史譽之謂“中興時期”。

        但不久與楊廷和等朝臣在議父興獻王尊號的問題上發生爭論,史稱“大禮議”之爭。

        后期崇信道教,并癡迷于煉丹,致使后來發生“壬寅宮變”,從此不再理政。

        嘉靖四十五年駕崩,終年60歲。

        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就爆發了“議禮之爭”,也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

        早在嘉靖皇帝由藩邸進京的時候,未即位的嘉靖皇帝與朝臣們就迎接的禮儀發生了爭執,結果以朝臣的妥協告終,緊接著,嘉靖皇帝的生母進京,又發生了類似的事情,最后朝臣又做了讓步。

        這兩件事可是說是議禮之爭的導火索,從嘉靖皇帝主觀來講,他從外藩即皇帝位,對朝廷的舊臣并不十分信任,而且他不希望以過繼給孝宗皇帝當養子的身份來入繼大統,因此他要求追封自己的親生父親為皇帝,這一點標榜尊崇先師孔子禮教的大臣門是無法同意的,眾大臣表現的空前團結,反對的奏章壓的世宗喘不過氣來。

        就在世宗準備讓步的時候,一個叫張璁的人站了出來,幫了嘉靖皇帝一個忙。

        他寫了一篇文章,為嘉靖皇帝追封自己的父母找了許多理論依據,而且引經據典批駁了群臣的觀點,嘉靖皇帝看后深受鼓舞,張璁也得以加官進爵,成為議禮派的首領,當時的反對大臣們稱為護禮派。

        明穆宗朱載垕是明世宗第三子,明世宗病死后繼位。

        少年因其母緣故不得父皇寵愛。

        登基后內憂外患使他關心朝局,對他登極后處理政務有著較大的影響。

        倚靠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大臣的鼎力相助,實行革弊施新的政策。

        但沉迷女色,服媚藥助興,導致不理朝政。

        朱載垕在位6年,病崩,終年36歲。

        朱載后可以說是明朝比較幸運的皇帝,在他統治期間,幾乎沒有爆發什么重大的變故,他得以穩坐皇位六年。

        這與他的性情是分不開的,由于在作皇子期間處處小心謹慎,很少張狂,從小就養成了貞靜、仁義的性情。

        同時隆慶朝人才濟濟,文有徐階、張居正、高拱、楊博,武有譚綸、戚繼光、李成梁。

        這些人之所以出名,還要歸功于隆慶皇帝給了他們發展的空間,反觀歷史,成化朝也曾人才濟濟,但由于皇帝的限制,他們終究沒有在歷史上寫下光輝的一筆。

        朱載后的一大優點就是用人不疑,放手讓他的臣子去發揮才能,使得隆慶朝和萬歷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回光反照的時期。

        這一時期社會比較穩定,經濟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觀,可以說朱載后在使明王朝向最后一個繁榮時期發展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過渡作用。

        有人將萬歷前十年繁榮的功勞全部歸功于張居正,沒有朱載后放手讓張居正在政務中去鍛煉,沒有穆宗皇帝對嘉靖朝弊政的改革,萬歷朝的繁榮就無從談起,因此將朱載后歸于明朝比較好的皇帝之一。

        當然,人不是完美無缺的,朱載后也有自己的缺點,他懶,他只召見過兩次閣臣,朝會,經筵也經常不發表意見,從這方面看他是很懶。

        但是春秋時期的齊桓公不也是懶與政事,把朝政都托付給管仲,照樣不失春秋五霸的稱號。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鈞,明穆宗第三子。

        隆慶二年立為皇太子,隆慶六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次年改元萬歷。

        登基初期,萬歷皇帝面臨內憂外患,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萬歷朝新政。

        親政初期,他勤于政務,在軍事上發動了“萬歷三大征”,平定了哱拜叛亂和楊應龍叛亂,對外幫助朝鮮擊敗侵朝日軍。

        后期不理朝政,經常罷朝。

        女真在東北迅速崛起,在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明軍。

        此后,明朝國勢衰微。萬歷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明神宗朱翊鈞之皇貴妃,明萬歷初入宮,是萬歷皇帝最寵愛的妃子。生皇三子朱常洵后,晉封皇貴妃。

        因太子久不立,外廷疑鄭氏有立己子謀。

        萬歷二十九年太子冊立。

        萬歷四十一年,奸人孔學為陷害太子,牽連鄭貴妃,梃擊案又有鄭貴妃之太監參予其事。

        明神宗崩,遺命封鄭貴妃為皇后,以大臣反對乃止。

        神宗皇帝的生母李氏本是宮中一宮女,后被當時還是裕王的朱載后看中,多次臨幸,不想竟珠胎暗結,為裕王生下了一位王子。

        朱翊鈞從小聰慧過人,讀經史則過目不忘,有一次還在幼齡的他竟勸諫父皇不要騎馬,恐萬一傷了圣體,會使百姓擔心,穆宗皇帝聽后深受感動,從此更加喜愛這個孩子了。

        穆宗皇帝在位六年,去世時年僅三十六歲,于是皇太子朱翊鈞即位,成為了大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

        穆宗皇帝去世時,為朱翊鈞留下了很好的內閣班子,大學士張居正、高拱、高儀都是正直之士,善謀略,此時的內宮也非常安定,穆宗正宮陳皇后與神宗生母李太后相處地非常融洽,而且當時的大太監馮保也是明朝不可多得的好太監之一,他與張居正配合默契,使得萬歷初政的十年,政治清明,經濟飛速發展。

        這當然要歸功于張居正的改革,但是與李太后、馮保的支持十分不開的。

        同時,張居正非常注重對小皇帝的教育,小皇帝也與他建立了深厚的師生之情。

        冬天上課的時候,小皇帝總是囑咐小太監將厚厚的毛毯放在張居正的腳下,以免凍著他的腳。

        張居正生病后,朱翊鈞更是親自為他熬藥,張居正為了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更是加緊努力,事必躬親,霄旰瀝膽,將一個大明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條。

        明光宗朱常洛,年號泰昌,明代第14位皇帝,在位一個月。

        朱常洛是明代傳奇色彩最濃的一位皇帝,明宮三大疑案都與他有關,萬歷皇帝并不喜愛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他終于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但是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這位剛要展翅高飛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走了。

        朱常洛的身世和他父親萬歷皇帝差不多,也是父皇偶然臨幸宮女而生,不過雖然都是臨幸,朱載后要比朱翊鈞負責任。

        朱翊鈞是打心眼里不喜歡這位皇子,認為這個皇子的出生是他的一件丑事。

        這一觀念持續了三十九年,直到萬歷皇帝去世。

        皇長子朱常洛出生后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萬歷皇帝寵愛鄭貴妃,更是將鄭貴妃的兒子福王朱常洵視若掌上明珠,加上鄭貴妃整天在萬歷皇帝枕邊吹風,萬歷皇帝早就有廢長立幼的想法。

        萬歷先是封了鄭氏為貴妃,而長子的母親卻還是妃子,這是不合古制的;其次是在朱常洛長大后遲遲不讓他上學,然后又想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將眾皇子都封為王以降低長子的地位,好在這些伎倆被大臣們識破,總算沒有得逞。

        之后爆發國本之爭,眾大臣用生命和鮮血為皇長子朱常洛爭來了這個太子之位。

        明熹宗朱由校可以說子承父業,順其自然的得到了,但真的要座上干清宮的皇帝寶座還頗費了一番周折。

        光宗在位僅一個月,卻留下了一個李選侍,這個女人跟鄭貴妃如出一轍,整天捉摸著怎么將皇后位子弄到手,此時的鄭貴妃也對皇太后的位子垂涎已久,就這樣,兩個臭味相投的女人湊在了一起,互相配合,在皇帝面前軟磨硬泡,非要將封號討下來不可,即使在光宗病危的幾天,他們也沒有停止過。

        光宗突然駕崩,使鄭李二人失去了保護傘,群臣對他們并沒有好感,兩人感到自己的地位很不穩固,于是李選侍想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策。

        由于熹宗生母早逝,李選侍成了熹宗的實際看護人,此刻正好利用這層關系,將熹宗扣留。

        先皇已經駕崩,熹宗已經被宣布即皇帝位,但小皇帝遲遲沒有從后宮走出來,群臣非常著急,紛紛上書請李選侍放還熹宗。

        但是李選侍根本不聽,仍舊將新皇扣留,幸虧太監王安,從大局出發,將皇子騙了出來,交給了群臣。

        李選侍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賴在干清宮不走,以此要挾群臣給他皇太后的封號。

        按古制皇帝即位后,應該立即遷入干清宮居住,但是無人奈何的了李選侍,群臣非常著急。

        勸李移宮的奏章如雪片飛來,李選侍根本不理,群臣終于被激怒了,楊漣代表眾大臣向李選侍下達最后通牒,讓他即日離宮,新皇朱由校也下旨,讓李移宮,加上大太監王安對李選侍百般威嚇,李選侍終于帶著宮女灰溜溜的遷出了乾清宮。

        史稱此事件為“移宮案”,明宮三大案之一。

        熹宗即位之初,東林黨勢力較大,公正盈朝。

        楊漣、左光斗、趙南星、高攀龍,許多正直之士在朝中擔任重要職務,方從哲等奸臣已逐漸被排擠出去,吏制稍顯清明。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4小說網手機版閱讀網址:


    上一頁 ←    → 下一頁

    民國小地主極品學生重生千金歸來網遊之虛擬同步縱天神帝
    惡魔校草:吃定獨家小甜極品小農場放開那個女巫三界紅包群寒門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