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大明文魁» 一千三百四十章 離間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大明文魁 - 一千三百四十章 離間字體大小: A+
     

    處於深山之中的車輦館,迎來了山間第一抹晨曦。

    林延潮與沈惟敬在館外一顆佔地數畝的大蟠松前相對坐下。

    沈惟敬長須飄飄,一副仙風道骨的出塵之樣,彷彿萬事不介懷的方外之士,此刻又垂坐在這大蟠松之下,若不明所以的人還以為林延潮上山問道於世外高人!

    林延潮啟了話頭:「之前在大司馬府上匆匆一面,不曾細問,不知沈先生籍貫何處?」

    聽林延潮稱自己為先生,沈惟敬微微一笑,手撫三尺長須道:「蒙經略垂詢,沈某籍在嘉興平湖縣,出自清溪沈家。」

    林延潮道:「哦?前南京國子監司業沈晴峰與先生相識否?」

    「正是同宗。」沈惟敬微微頷首。

    林延潮口中所言的沈晴峰是隆慶二年進士沈懋孝。

    「原來是晴峰兄的同族,真是幸會!」林延潮與沈懋孝曾在翰林院共事。

    「名家支屬,不值一提,讓經略見笑了才是!」沈惟敬坦然言道。

    林延潮笑道:「那又有何妨,林某也系旁宗出身。有句話是王侯將相不問出處。」

    林延潮是水西林氏一支,後來也是認宗。他藉此來鼓勵沈惟敬。

    林延潮又道:「事先聽聞先生獨騎孤闖倭寇大營許和,林某沒有親見,不知可否複述一邊。」

    沈惟敬道:「說來不值一提,當時沈某率家丁三四人入平壤,見倭寇大營刀光似雪,劍戟森列。誠然當時沈某心底是有幾分害怕,但是想到大司馬的託付,沈某也不由硬著頭皮上了。所幸最後不辱使命。」

    林延潮對左右道:「當年郭子儀六十九歲獨騎入敵軍大營,一言勸退十幾萬大軍。沈先生以望七之齡入倭寇大軍議和,如此膽色,可比之郭子儀了!」

    沈惟敬哈哈一笑道:「不敢當,不敢當,不過當時倒是震懾了倭軍,倭將小西曾說,沈某這份膽色,倭人無一人復加。事後倭主平秀吉聞之,也稱沈某為猛將,想來是他們見識短淺,不識上國人物!似沈某如此之輩,其實是車載斗量,如過江之鯽。」

    林延潮微微點頭,沈惟敬的交涉活動,確實贏得了豐臣秀吉,小西行長的讚賞,相反朝鮮宣宗實錄卻是極力言沈大忽悠的不是。

    而最後沈惟敬也是背負罵名而死,但誰又知道當初對方獨入日軍大營議和這份膽色,現今留下的唯有大忽悠之名。

    林延潮問道:「千載悠悠,能名垂青史的能有幾人。沈先生之前議和之事,三國史書都會稱讚汝的佳名。是了,那麼沈先生至平壤談判,可有聽說我明國使臣之事?」

    沈惟敬目視左右陳濟川,吳幼禮,林延潮道:「他們都是我最心腹之人,有什麼話不妨直說。」

    沈惟敬道:「倭寇狡猾謹慎,沈某多次試探,沒有得到絲毫口風,但細聽倭寇往來多次提及平秀吉坐鎮於名護屋,身旁似有熟悉大明之事的人為他參謀!」

    林延潮道:「你的意思,咱們的使者降了倭人?」

    沈惟敬道:「不得而知,至少目前沈某認為並無其事。」

    林延潮挂念林材,陳行貴,然後問道:「那你去倭軍中詳談,可知倭軍軍中機密,陣前有何大將?」

    沈惟敬道:「當時平壤有倭將五人,分稱高山,大村,五島,平戶松浦,小西德寺,沈某還問王京是何人駐紮?說是關白之孫小田八郎,但來人說八郎雖是尊重,可用事在於小西!」

    林延潮微微點頭,這位關白之孫,多半是宇喜多秀家,但其幼名和通稱均八郎,後來的『五大老』之一。但沈惟敬敘述可能有誤,此人實際上是豐臣秀吉養子,其生父是宇喜多直家。當時豐臣秀吉有意將朝鮮封給對方。

    至於小西德寺,就是小西行長。

    平戶松浦就是松浦鎮信,其在平戶經營多年,與明朝海商有著一直良好關係,聽聞鄭芝龍之妻就是此人家臣養女。

    大村就是大村純忠,此人乃長崎大名,與葡萄牙人關係密切。

    五島則為五島純玄,是位於長崎外五島的一名大名。

    至於高山則是不知,可能是高山重友。

    林延潮心想沈惟敬倒是查得詳盡:「那依沈先生看倭寇關白所呈議和七條,聖上已是看了,廷議時朝臣皆以為倭邦多作狂悖之詞,尤其是這和親一條。除了這一條外,你看七條之中倭寇最重視哪一條?」

    當初豐臣秀吉給明朝開出七個條件。

    一,迎娶大明公主為日本天皇皇后,

    二,發展勘合貿易。

    三,明、日兩國武官永誓盟好;

    四,京城及四道歸還朝鮮,另外四道割讓於日本;

    五,朝鮮送一王子至日作為人質;

    六,交還所俘虜的朝鮮國二王子及其他朝鮮官吏;

    七,朝鮮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這七條之中,除了二,三,六三條,其他都有很大問題。特別是第一條和親,明朝有和親的先例嗎?從來沒有。

    沈惟敬想了想道:「沈某以為在封貢之事!倭將小西多次提及,這一次征朝興兵是因我大明許朝鮮貢,而不許倭國貢,而且還以俺答封貢事舉例,言封貢並非難事。」

    林延潮搖了搖頭,內閣給自己的意思的是許封不許貢。

    就是我大明可以冊封你豐臣秀吉為國王,但是朝貢之事免提。

    林延潮點點頭道:「那就以此為條件,除了封貢事外,我一律不許你答允倭國。你看如何?」

    沈惟敬皺眉道:「啟稟經略,卑職以為倭人圖利也,此次出兵若不得實利,決不肯退兵。若是將朝鮮八道拿之割讓一二,其議和的把握會大得多。」

    林延潮道:「你以為朝鮮會答允嗎?」

    「朝鮮國弱,仰息於我大明,以倭軍脅迫之,容不得他不答允。」沈惟敬出聲道。

    林延潮搖了搖頭道:「並非這個道理,若我要你以封貢為條件,再行一趟至倭寇大營議和如何?」

    沈惟敬聞言默然片刻,然後笑道:「卑職願為經略效死!」

    林延潮看沈惟敬絲毫不擔心自己的處境,不由深感佩服。

    明史朝鮮史日本史上對於石星,沈惟敬二人評價不同。

    對石星被下獄,明史與眾官員們對他多是惋惜之詞,朝鮮更是為石星喊冤,普遍認為他是受沈惟敬之欺。

    至於沈惟敬,中朝史書上多是一併齊罵,唯獨日本人對他評價很高。

    那麼到底是要如何看這二人呢?

    萬曆二十五年,萬曆第二次援朝戰爭時,參軍李應試曾問明軍統帥薊遼總督邢玠,廟廷主畫云何?意思就是朝廷到底是如何打算的?

    邢玠對他說,陽戰陰和,陽剿暗撫,政府八字秘畫,勿泄也!

    由此可見明朝對倭戰略,那就是既要保住藩國朝鮮,也要極力避免戰爭擴大化,儘早與倭國議和。原因是明朝國庫空虛,若深陷朝鮮戰事,會消耗大量國力。

    為什麼邢玠對李應試說不要勿泄,因為朝鮮會反對的。

    再說回朝鮮戰略,倭國入侵燒殺搶掠,全國上下深受其害,從官員到百姓對於倭國一定要打到底的,一直到將倭寇全部趕出朝鮮為止。

    所以再回過頭來看,石星因議和失敗而被萬曆論死,天子責怪他議和欺上瞞下不說,第二次援朝戰爭又要消耗明朝大量國力。

    而沈惟敬議和被朝鮮人罵,議和沒有成功被朝廷罵,唯獨倭國上下一致於感激沈大忽悠為東亞和平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所以說萬曆援朝戰爭對於明朝而言雖說贏了,但除了得到朝鮮的感謝外,國力大損,無力再經營遼東,只有進行戰略收縮(放棄寬甸六堡)。

    對於日本而言,也是消耗了大量關西大名的勢力,間接導致了豐臣政權的垮台。

    而身為經略的林延潮,當然第一事也是維護明國的利益。這也是為什麼當初王錫爵到林延潮府上請他出山的緣故。

    碧蹄館之戰後,朝廷的戰略方針從原先一戰而克,改為了保住平壤之戰勝果的前提下,達成與倭國議和的協議,這就是王錫爵選擇林延潮的原因。

    所以並非是林延潮主張封貢改變了王錫爵的主意,也不完全是請林延潮說動梅家從海上運糧,而是王錫爵決定議和,所以選擇了當初主張封貢的林延潮來貫徹內閣的主張。

    因此林延潮讓李如松不可出兵的原因也在於此,並非是他不相信李如松,而是因為打贏了固然是好,萬一是輸了那麼於議和談判的條件肯定是不利。

    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軍事一定要服從於外交策略,戰爭是為國家人民爭取最大的利益!

    所以在談判之前,一定要盡量減小變數,談不攏了咱們再打!以林延潮估計沒談個好幾輪,肯定是談不攏。

    沈惟敬奉林延潮之命第三次出使王京。與他同行的還有謝用梓,徐一貫,這二人是宋應昌的幕僚,作為監視之用,為了出使二人也混了個參將的頭銜。

    而沈惟敬則是以游擊將軍的身份出使。

    此外還有沈惟敬的家僕沈嘉旺,此人與沈惟敬同鄉,當初被倭寇俘虜了十幾年然後逃回中國,不僅說得一口倭話,對倭國之事十分了解。沈惟敬正是通過結識他,才成為明朝上下唯一的『日本通』。沈惟敬出使平壤時,正是此人孤身進入倭軍先行稟告,然後沈惟敬才進入倭軍,此人將充任通譯之職。

    當然林延潮也派了心腹吳幼禮通往,也給他加了參將頭銜。

    於是這五人就組成了第三次出使使團。

    而就在沈惟敬出使的同時,朝鮮與倭國也在談判。

    朝鮮的使者稱為四溟堂,是一位僧人,自倭寇入侵以來,此人統領兩千僧兵與倭寇作戰。

    此人之所以得以出使,是因為倭國出使談判的多是僧人,因此朝鮮也決定派一名僧人與倭國談判。

    四溟堂直接到西生浦面見了倭將加藤清正。

    當時小西行長是征朝第一軍的軍團長。

    加藤清正為第二軍軍團長。

    加藤清正出自豐臣秀吉家臣,為豐臣家平定日本立下過赫赫戰功,這一次征朝之戰表現也不錯,征朝第二軍攻進了朝鮮咸境道,並俘虜了臨海君與順和君,他們是當今朝鮮國主的長子與第六子,王世子光海君的兄弟,而且加藤清正還將戰火燒至大明邊境(屠殺女真部落)。

    而加藤清正與小西行長嚴重不和,加藤清正是武士出身,小西行長是商人出身。

    當初小西行長領內發生一揆(農民起義),小西行長被打得大敗,結果是加藤清正率兵平定的,由此加藤清正很看不起小西行長的帶兵能力。

    到了攻打王京前,加藤清正與小西行長會師,軍議時加藤清正看見有一個地名為司馬門葯廟路,笑稱讓小西行長率第一軍走此路如何(小西行長藥販子出身)。

    小西行長不理會,加藤清正又譏諷小西行長,你能得大功,全賴宗氏(宗義調)熟悉地理的緣故,當初殿下(豐臣秀吉)要你我輪流為先鋒,你為啥一個人衝鋒在前,今天開始咱們輪流為先鋒以試利鈍。

    小西行長說不行,咱們已經打到了王京,不如分兵前進。

    加藤清正罵道,違背軍令,貪圖私利,你這行為分明是無恥商人的下作行徑。

    提意見也就提意見,偏偏要搞人蔘公雞,小西行長怒而要殺加藤清正,雙方拿槍在軍議上要互毆。多虧旁人勸解這才拉開,不過二人嫌隙已深。

    四溟堂抵至西沙浦時,看見倭軍已是正在催動朝鮮的民役,正在修建城池。

    這城池是依倭國的樣式所造,圍著山一圈一圈的建造,其中山頂為內城在倭國稱之為本丸,山腰又圈一城稱為二丸,山腳下再建一城稱為三丸。

    四溟堂見倭軍在此修築城池不由握緊了拳頭,為了平息怒氣,不得不念了一句佛號。

    不久四溟堂在還未完全建成的本丸內見到了加藤清正。

    二人語言不通,於是各自紙上書寫以筆相談。

    加藤清正甚是傲然命人寫道:「吾本欲提大兵打破順天,將明朝皇室與王子一併擒拿至日本獻給關白,奈何為小西將軍再三約束,故而今日朝鮮大明上下方才得安。」

    四溟堂寫道:「十分感謝加藤將軍對兩位王子的款待,敝上托我向加藤將軍致以謝意。」

    加藤清正笑了笑,命人寫道:「請大師放心,兩位王子在我這裡過得很好,這裡是他們的書信請轉交給貴國主。」

    四溟堂接過書信仔細看了一遍,不由羞愧,但見書信上儘是兩位王子對倭將加藤清正,鍋島直茂的感激之意,贊他們給自己活命之恩,一直待自己猶如上賓,信中各等獻媚討好之詞實令人看之作嘔。

    四溟堂寫道:「既然如此,小僧也就放心了,對於加藤將軍,鍋島將軍的高義,敝上必定感激不盡。」

    加藤清正寫道:「松山大師,今日你來我城中,我只想知道一事,之前明使與小西攝津守約定的事,到底能不能成?還請明言!」

    四溟堂立即回復道:「此事定然不能成。」

    加藤清正露出喜色命人寫道:「當真?」

    四溟堂寫道:「吾豈會打誑語,其餘事不說,僅說割讓四道此我朝鮮底線,吾邦領土一寸不可施於外國。」

    「若大明要你們割讓呢?」

    四溟堂道:「那麼戰事沒有結束的一日,我朝鮮雖國小民弱,但與倭國卻有萬世必報之仇,不共戴天之恨,就算孤軍奮戰,我們也會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面對對方的直言冒犯,加藤清正不怒反喜,翻兒自言自語道:「我就知道如此,朝明聯軍實力仍在,怎麼可隨意割讓國土,小西攝津守竟然蓄意欺瞞關白!」

    「那麼我也告訴你們朝鮮一事,」加藤清正命人奮筆疾書,「明軍主將林延潮早有意媾和,事先已派出兩名明國使臣借道琉球與關白商議封貢之事,此來又派沈惟敬議和,許割朝鮮四道!」

    四溟堂從西出浦離開,回到了平壤面見了左相柳成龍。

    此刻平壤猶如一片廢墟,昔日朝鮮繁華的三京飽受塗炭。

    二人在柳成龍臨時居所見面。

    柳成龍聽了四溟堂稟告道:「很好,倭將加藤果真如你所言乃是強硬一派,與倭將小西意見截然不同。大師此番出使把握到了加藤與小西之間的矛盾,若是離間使之失和,不能不說是一件幸事。」

    對方合十道:「此事微不足道,眼下我朝鮮上下同仇敵愾,正是軍心民心可用之時,只要明軍肯稍稍儘力,何愁不能收復八道!」

    柳成龍道:「難!明朝主帥先提出了分國之意,然後又似打算與倭國媾和,恐怕……」

    四溟堂道:「左相,這一次我從倭營返回從倭將加藤口中聽說了一件事情,這位明朝主帥似早有意與倭國媾和,並提前派出了使者,現在被倭國關白留在名護屋出謀劃策!」

    柳成龍變色道:「竟有此事?」

    四溟堂點點頭道:「貧僧之前擔心是倭將加藤的離間之計,不知當說不當說,但現在還是覺得必須據實稟告左相。」



    上一頁 ←    → 下一頁

    惡魔就在身邊妙手仁醫重生之軍嫂萌娃兵哥哥海賊之黑暗大將重生之蒼莽人生
    從UP主開始大佬生涯女配重生:紫璃的靈草空天降巨富我的極品小姨子我不想當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