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都市言情 » 桓容» 187.第一百八十七章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桓容 - 187.第一百八十七章字體大小: A+
     

    寧康元年,五月,東晉朝廷仍為太后攝政一事吵嚷不休,始終未能做出決斷。

    朝堂之上,旗幟鮮明的分成兩派。

    以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為首的建康士族堅持天子年少,理應由太后臨朝攝政。郗愔意見相反,聯合部分武將和前者針鋒相對。

    位於權力邊緣的吳姓士族態度模糊,投向桓氏的文武官員時而站到王謝士族一邊,時而又為郗刺使搖旗吶喊,使得情勢更亂。

    次數多了,爭執的雙方終於明白,這些人壓根沒想過幫自己,甚至連騎牆派都不是,分明就是在推波助瀾、火上添油,生怕事情鬧得不夠大。

    可就算知道這些朝官和其背後人的目的,王謝士族和郗愔也不可能握手言和,更不可能在短期內達成一致,就此你好我好大家好。

    雙方爭奪是朝堂權利,矛盾實難調和。

    王謝士族希望推出太后平衡朝堂,即使仍要被郗愔壓制,好歹有了部分話語權,不會如先前一般完全處於劣勢。

    郗愔則不然。

    遺詔寫明,他乃先帝親命的顧命大臣,有「行周公故事」之權。說白了,只要不順心,完全可以將司馬曜廢掉。但是,牽扯上太后,事情就不會這麼簡單。

    最簡單的道理,天子可以廢,皇后可以廢,沒聽說太后可以廢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挑-撥」,讓台城內部生亂,無暇顧及前朝。

    台城中有兩位太后,褚太后和王太后。

    論政治經驗,褚太后遠遠勝過王太后。奈何後者輩分更高,已將台城權利牢牢握於掌中,更將褚太后移到偏殿,整日與道經為伍,自天子登基大典之後,幾乎沒在人前露面。

    縱然想派人挑-撥,也找不到合適的機會。

    如果被士族眼線窺到,就此抓住把柄,更是一樁麻煩。

    計策無法實行,郗刺使乾脆心一橫,不玩虛的,直接以實力碾壓。

    自四月末至五月,郗愔連向京口下了兩道調兵令,交代郗融掌管政軍,命劉牢之率領一千五百甲士趕奔建康,抵達后在城外五里紮營,擺開營盤,向建康亮出肌肉。

    謀略高了不起?佔據輿論制高點就能成事?

    完全是笑話!

    在絕對的實力面前,舌燦蓮花也是白搭。

    軍隊抵達后,郗刺使連續兩日未上朝,直接宿在營中。此舉鬧得朝堂上下人心惶惶,眾人這才想起,郗愔入朝輔政不假,手中可還牢牢握著北府軍!

    他是當朝名士,同樣是一方權臣!

    桓大司馬在時,猶對他忌憚三分。臨終不忘叮囑桓沖,不要輕易同郗方回起衝突,以免釀成大禍,結局不好收拾。

    如今因太后攝政一事,建康士族死咬不放,終於觸到郗使君的逆鱗。

    「道理」說不通?

    簡單。

    直接亮兵刃,用實力說話!

    就在這個關頭,王太后做出了歷史上褚太后一樣的選擇,派宦者明告朝中,先帝臨終有命,大司馬溫、平北將軍愔依周公居攝故事,家國事一應稟於兩人,無需問於長樂宮。

    翻譯過來,按照司馬昱臨終交代,朝堂上的事交給桓溫和郗愔決斷,天子繼續做擺設,太后更不打算隨便攙和。

    建康士族能和他們爭,爭贏了算是有本事,利益自己留著,台城不求任何好處。爭輸了激怒對方,最好自己受著,別拉咱們這「孤兒寡母」下水。

    事情至此,王太后明擺著要-抽-身-而出,褚太后想插手也沒有辦法;司馬曜樂得朝中生亂,無人追問金印下落;司馬道子輕易不入台城,整日留在府中,等著許他前往封地的詔令。

    涉及到「朝堂權柄」爭奪,晉室反倒置身事外,做壁上觀,不得不令人唏噓。可見皇權衰落到何等地步。

    太后和天子-抽-身,建康士族不想輕易讓步,唯有硬著頭皮自己上。

    郗愔連續五日不上朝,風雨欲來,局勢似繃緊的弦,一旦掙斷,後果不堪設想。

    如果桓大司馬尚在,郗方回八成不會輕易起刀兵。如今桓大司馬已去,桓氏的態度很是微妙,送去幾封私信沒有迴音,送去官文又含糊其辭,九成不用指望。

    實在被逼得沒辦法,謝安和王坦之不得不親赴城外大營,和郗愔敞開做一回深談。

    王獻之和王彪之自然同行。

    不過,比起謝安和王坦之的惴惴不安,兩人面上凝重,心中卻是一派輕鬆。無他,桓容遣人送來書信,無論建康亂與不亂,琅琊王氏都當無礙。

    信上蓋有私印,可見誠意。

    王彪之和王獻之十分清楚,局勢如此,自己更要鎮定,絕不能亂。否則計劃不成,家族也會受到牽累。

    事已至此,無法輕易回頭,就只能一條路走到黑。好在太原王氏和陳郡謝氏擋在前邊,郗愔要殺雞儆猴,這刀也落不到自己的脖子上。

    一行人-進-入大營,兩旁甲士成列,鎧甲鮮明,手中長矛相擊,發出鏗鏘鈍響,頓覺殺氣騰騰。

    劉牢之所部皆為精銳,多數經歷過戰火,此刻盯著謝安王坦之等人,渾身煞氣全開,壓力實在非同一般。

    王坦之面色微白,王彪之和王獻之也是神情微變。隨行的朝官更是怛然失色,少數已汗濕衣襟。

    唯有謝安神情自若,一路走進大帳,與郗愔見禮,從容就座,半點不為威嚴所懾。

    見帳后隱有刀斧手身影,眾人臉現驚色,懾然不敢語。

    謝安雙手落於腿上,笑言:「安聞諸侯有道,守在四鄰,護國安邦。使君今見我等,何帳後置人邪?」

    歷史總有巧合。

    沒有桓大司馬帶兵入京,卻有郗刺使屯兵城外。

    同樣是入營「談判」,面對的人不再相同,謝安卻說出了幾乎一模一樣的話。

    郗愔沉色不語,帳中氣氛更顯壓抑。

    謝安夷然不懼,面上帶笑,直視郗愔雙眼。

    良久之後,郗愔忽然大笑,「安石戲言矣。」

    說罷抬手,刀斧手盡數退去,健仆送上茶湯糕點。

    郗愔撇開政事,大談老莊之道、養生之法。不看帳外甲士,八成會以為此地不是軍營,而是某處山清水秀,適合清談之所。

    用過茶水點心,談過道學養生,帳中氣氛稍顯緩和,分毫不見之前的劍拔弩張。

    謝安放下漆盞,取過布巾擦過手,見郗愔遲遲不入正題,知曉堆放實在比耐心,乾脆主動開口,開門見山,提及朝中之事。

    王坦之手一顫,眾人的神情再度緊繃。

    郗愔略微沉下臉色,少頃又現笑容,道:「安石以為此事應當如何?」

    「今北有強敵,邊境不穩,建康如若生亂,則敵寇必趁機南下,國中亦將遭逢大難。如重蹈前朝之禍,使君與安皆成罪人。」

    「安石……」聽聞此言,王坦之暗道不好,想要出聲阻止。不想謝安決心既下,話說得太快,壓根攔都攔不住。

    「安知使君之志,亦知使君憂國憂民之心,但請使君斟酌,莫要釀成一場禍事。」

    郗愔沒說話,表情也沒有太多改變,讓人猜不透他的心思。

    謝安當面劃出底線,太后臨朝勢在必行。

    至於王太后是不是樂意,不在士族的考慮之內。

    實事求是的講,推出太后是為爭奪話語權,又不是真為了讓其攝政,本人不願理政事,反倒正中群臣下懷。

    不過,這條底線卻會觸動郗愔的利益。除非他肯讓步,否則,事情仍會僵在這裡,始終無法推進半步。

    帳中陷入沉默,郗愔不言,謝安不語,王坦之皺眉深思,王彪之和王獻之互看一眼,最終由王獻之開口道:「使君,仆有一言。」

    王獻之曾於郗愔帳下為官,更曾隨他北伐,在幾人之中,算是比較有交情,說話能多出幾分底氣。

    「子敬但說無妨。」郗愔道。

    「諾。」

    王獻之拱手,組織過語言,將打好的腹稿和盤托出。

    事情僵在這裡不是辦法。

    按照桓容的意思,亂歸亂,真起了兵禍,遭殃的還是建康百姓。

    經過書信商量,針對朝中局勢,桓容提出建議,由王獻之和王彪之共同斟酌定出條件,希望能兼顧雙方利益,將隨時可能爆發的兵-禍消弭於無形。

    太后臨朝勢在必行,不容更改,這是謝安的底線,同時也是王獻之和王彪之的。

    一來,作為提出太后攝政之人,琅琊王氏自然不能自打嘴巴,當著謝安和王坦之的面反口;二來,涉及到士族利益,大家必須站到統一陣線。

    不然的話,琅琊王氏別說再起,很快就會成為士族公-敵。

    有得必有失,想要堅守住底線,在其他方面就要妥協。

    王獻之提出,太后臨朝之後,只聽政不決事,凡政、軍要務均須問顧命大臣。待到天子冠婚,則政歸天子。太后還於-后-宮,顧命大臣留於朝堂輔佐,仍可督視天子,行周公故事。

    簡言之,雙方各退一步,郗愔點頭同意太后臨朝,不再橫加阻撓;王謝士族尊重他顧命大臣的地位,並會上請天子,授他丞相一職。

    這個方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卻能將爭鬥拉回朝堂,不至於刀兵相向,使得兵-亂建康,給他人可趁之機。

    同時,雙方分權也買下隱患,使郗愔和王謝士族徹底站到對立面,幾乎不可能合作。

    有了這個空隙,桓氏便有了機會,相當於桓容有了機會。

    作為事情的發起人和執行者,琅琊王氏終於從實在意義上成為桓容的盟友,今後想要穩立於朝堂,繼續同各方勢力爭鋒,必要同桓容緊密合作,挖坑之事不能再有。遇有他人給桓容挖坑,不知道且罷,若是知道,必當第一時間通風報信。

    在一段時間內,雙方的盟約會相當牢固。至於會不會因某事打破,還要走一步看一步。

    「如此行事,郗使君以為如何?」

    王獻之擺出條件,等著郗愔回答。

    謝安微感不妥,卻無法出言反對。比起堅持下去,這無疑是目前最好的解決辦法。

    帳中寂靜良久,郗愔終於點頭。

    「可。」

    王獻之再拱手,瀟洒俊秀一如往日。然投身朝堂,為家族利益出仕,逐漸累積經驗,行事風格早已判若兩人。

    雙方各退一步,暫時達成一致。

    謝安等人返回城中,很快請見天子,著手進行安排。

    郗愔仍留在城外大營,什麼時候「授封丞相」的主意下達,什麼時候才會撤兵還城。

    手握調兵的虎符,郗刺使考慮下一步該如何走,良久陷入沉思。

    劉牢之候在一旁,憶起去歲以來的種種,眼底閃過一抹暗光,轉瞬即逝。不自覺握緊劍柄,臉頰繃緊,胸中湧起一團暗火,是關於權力的野心。

    不出五日,宮中旨意下達,授郗愔昌郡公,官至丞相、鎮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兗、青、徐三州諸軍事。

    旨意宣讀朝中,官印送至,屯於城外的北府軍隔日拔營,多數返回京口,留三百常駐建康,成為郗愔威懾朝堂的絕對力量。

    對於他的做法,建康士族雖然不滿,卻也無可奈何。

    郗使君的理由光明正大,日前有賊寇犯雲龍門,幾登殿閣,足見京城守衛空虛。留下三百北府軍在此,定能震懾宵小,使其不敢隨意起異心。

    此言一出,建康士族當面不言,背後沒少扎小人。

    誰是妖人?誰生異心?震懾的又是誰?

    指桑罵槐還能不能再明顯一點?

    無論建康士族怎麼想,也不管司馬曜是不是關在太極殿砸東西,也無論王太后是不是萬般不願,政局終於暫時平穩,建康免去一場兵禍,朝堂上下都能鬆一口氣。

    不過,賈舍人點燃的這場暗火併未完全熄滅,任殘餘不少火星,遇其當時機,必會再次熊熊燃燒,直至吞噬整個建康。

    寧康元年,六月

    盱眙一天比一天熱,出門走上一圈,必定會熱出一身大汗。

    「這哪裡是六月天。」

    桓容禁不住熱,終於捨棄長跑,換上輕薄的大善。當然,弔帶衫什麼的依舊拒絕,大衫內是蠶絲制的中意,輕薄透氣,領口微微敞開,總能舒緩幾許悶熱。

    桓容坐在廊下,背靠門欄,手上搖著一把蒲葵擅,時而扯扯衣領,稍顯粗魯的姿態,在旁人看來卻看幾分瀟洒不羈。

    自廊下走來的婢僕不覺暈紅臉頰,心跳加速。

    袁峰和桓玄桓偉排排坐,一人面前擺著一隻漆碗,碗中是澆了蜂蜜、摻了鮮果的碎冰,另外還有一團奶油。

    不得不承認,勞動人民智慧無窮。

    桓容只是提了兩次,廚下就做了成品。

    沒有趁手的工具?

    沒關係,人來!

    刺使府最不缺的就是壯漢,各個輕鬆舉磨盤,掄石頭像在玩,不過是抄起筷子搭上兩個時辰蛋清,完全不成問題。

    漆碗不大,三個小孩吃完,都有些意猶未盡。

    婢僕撤下矮桌,送上蜜水和新制的酥餅,桓容抱起圓蹲蹲的桓偉,摸了摸桓玄的發頂,讓婢僕為袁峰大打扇,笑道:「這東西雖好,不能多吃,吃多了肚子疼。」

    「諾。」

    三個小孩都很聽話,袁峰問過時辰,起身換過單衣,讓健仆牽來小馬,準備練習騎術。

    「天熱,何妨停上一亮日。」

    袁峰搖搖頭,正色道:「業精於勤。」

    桓容:「……」

    這是唐時韓愈的名言,他不過是沒留神,偶爾說漏嘴,沒想到就被小孩記住了。本就已經夠學霸,還要如此勤奮,還讓凡夫俗子怎麼活?

    「阿兄。」桓偉拉拉桓容的袖擺,「馬!我也想騎馬!」

    桓玄也湊了過來,滿臉都是渴望。

    「你們還小。」桓容搖搖頭,道,「須得再過兩年。」

    兩個小孩面露失望,很快又被木質玩具引來注意,「拋棄」桓容,一心一意的玩起能低飛的木鳥和慢速奔跑的木馬。

    鄰近傍晚,終於有了一絲涼風。

    婢僕和保母照看著桓偉和桓玄,準備抱他們去東院。

    桓容偷得半日閑,不能繼續偷懶,起身抻個懶腰,打算先處理部分政務,再去東院陪親娘用膳。

    剛剛翻開竹簡,忽見蒼鷹飛入內室。

    緊接著,有健仆前來稟報,荊州送來消息,梁州刺史楊亮急報,賊寇犯境!



    上一頁 ←    → 下一頁

    神醫小獸妃我是系統之女帝養成計劃重生落魄農村媳金手指販賣商都市最強裝逼系統
    修羅武神史上最牛輪迴超能小農夫我的合租老婆絕色毒醫:腹黑蛇王溺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