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都市言情 »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第277章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 第277章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字體大小: A+
     
      第277章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三國時期的謀士猶如過江之卿,但能夠名垂千古的也僅僅只有十人而已。

      曹魏陣營的司馬懿,賈詡,郭嘉,荀彧。

      東吳陣營的周瑜,魯肅,陸遜。

      蜀漢陣營的諸葛亮,龐統,法正。

      不管歷史的長河如何演變,這十個謀士的名字必將永遠流傳下去。

      得知自己能夠流芳百世,這十人自然是歡欣鼓舞。

      儘管他們之中有些人的結局並不好,但能夠千古留名,他們也很滿足了。

      俗話說,有人歡喜,就有人愁。

      三國時期沒有被點名的謀士,無一不悶悶不樂。

      各朝各代一些神機妙算的謀士紛紛羨慕不已,他們也想留名史書,被後世人所敬仰。

      張良:主播,除了三國時期的謀士,不知道其他朝代有沒有能夠名垂千古的謀士?

      此話一出,各朝一些自認為不比諸葛亮差的謀士紛紛打起精神。

      「既然有些人感興趣,主播可以介紹一下中華十大謀士。」

      蘇晨看到彈幕上有很多熟悉的名字,都是各朝各代名聲顯赫的歷史大佬。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出現的謀士數不勝數。

      能在史書上留名的,不知道有多少。

      在這些數量龐大的謀士之中,名聲最為顯赫的有十人,也就是中華十大謀士。

      三國時期十大謀士有一人上榜,那就是諸葛亮。

      除了諸葛亮,還有九大謀士,無一不是各時代名動天下的人物。

      蘇晨第一個要介紹的,就是西周時期具有神話色彩的姜子牙。

      「姜太公也叫姜子牙,是東海人。」

      「姜太公的祖輩是名門望族,曾擔任四岳之職,輔佐夏禹治理水土很有功勞。」

      「舜、禹之際受封於呂,有的受封於申,為姜姓。」

      「夏朝商朝之時,申、呂有的分封旁枝子孫,有的後代成為平民,姜尚就是他們更晚的後代。」

      「姜太公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

      「儘管如此,可姜太公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

      「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可是直到七十歲還是一無是處,閒居在家。」

      「一直到了九十歲遇到了周文王,這才成為了天子的師傅。」

      「姜太公遭受窮困,年老時用釣魚的方式求見周文王。」

      「周文王將要出外狩獵,出發前進行占卜。」

      「卦辭認為所得到的不是龍不是螭,不是虎不是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

      「於是周文王出外狩獵,果然在渭水北面遇到姜太公,與姜太公一談論便大喜,認為姜太公是一個奇才。」

      「周文王認為當有聖人來周國的時候,周國也會因此而興起。」

      「因而繼昌稱姜太公為太公望,和他一起乘車而歸,尊為太師。」

      「這也是成就了後來著名的諺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萬曆:朕大明的小說家編撰的《封神演義》,裡面就有對姜太公釣魚這一事件的改編神話。

      在《封神演義》神話小說中,有對姜太公釣魚事情來龍去脈的描述。

      商紂王聽信妲己之言,要修建鹿台,詢問身居下大夫一職的姜尚鹿台修建的工期。

      姜尚回答需三十五年之久,並趁機進諫。

      直言建造鹿台勞民傷財,禍亂國政,實為無益。

      商紂王聽後大怒,下令就要殺死姜尚。

      危急之時,姜尚跳入水中逃遁,保全一命。

      姜尚離開朝歌,前往西岐,來到渭水北岸隱居。

      姜太公經常到周文王常去的渭水河邊釣魚,等待姬昌的到來。

      一日,姜太公閒坐垂釣,遇農夫與之攀談。

      農夫大笑姜太公釣竿線上的鉤子是直的而非彎的,不懂捕魚之方。

      姜太公反駁,自己雖然在釣魚,但是自己的本意不在魚,而是在當今賢明的君主,願意來的自然會上鉤。

      農夫不以為然,還恥笑姜太公痴心妄想。

      姜太公提醒農夫的眼睛中流露死氣,應小心行事。

      農夫只覺得姜太公裝神弄鬼,未放在心上,結果走至城中誤殺一人。

      農夫在別人幫助下回家後,立馬前來拜姜太公為師,跟隨其學習韜略之術。

      一天,周文王準備去打獵,負責占卜的官吏說道。

      您這次到渭河北岸去打獵,一定會得到巨大的收穫。

      您收穫的不是龍,不是虎,也不是熊等珍奇動物,而是要得到一位能位列公侯的人才。

      在此人的輔佐下,不僅您的事業成功,就是您的子孫後代也能受惠很多。

      於是周文王齋戒了三天,然後乘著獵車,駕著獵馬,到渭水北岸去打獵。

      周文王見到了正坐在河岸邊釣魚的姜太公,一番交談後拜姜太公為老師。

      「有人說姜太公見多識廣,曾經事奉過商紂王。」

      「商紂王無道,姜太公就離他而去。」

      「遊說各國諸侯,沒有遇到賞識的伯樂,而終於西行歸附周文王。」

      「有人說姜太公是個處士,隱居於海濱。」

      「周文王被囚禁於湯陰縣時,散宜生、閎夭久聞其名而招請姜太公。」

      「姜太公也認為周文王賢能,又能很好地贍養老人,何不到他那裡去呢。」

      「這三個人為救周文王而尋求美女奇物,獻給商紂王,以贖回周文王。」

      「周文王因而得以釋放,返回周國。」

      「姜太公歸附周國的說法雖然不同,但總之他是文王武王的老師。」

      「周文王姬昌從湯陰縣脫身歸國,與姜太公暗中策劃推行德政以傾覆商紂政權,他的事跡多為用兵的權謀和奇妙的計策。」

      「姜太公輔佐姬昌積善修德,對外促使姬昌聯絡對紂王不太滿意的其他諸侯國對其納貢,從而使紂王放鬆警惕。」

      「對內定愛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產,訓練兵馬。」

      「所以後世談論軍事和周朝的隱秘權術,都認為姜太公是這些謀略的本源。」

      「周文王政治清平,尤其明斷虞、芮兩國的爭端後,詩人稱頌周文王受命於天。」

      「在隨後的數年間,姬昌討伐了西部的犬戎、密須,解除後顧之憂。」

      「又討伐東部的耆國、邘國及崇國,並大規模建設豐邑,為滅商大業做準備。」

      「當時出現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的局面,多半是姜太公謀劃籌策的功勞。」

      「姬昌死後,姬發即位,即周武王。」

      嬴政:姜太公於周文王時進入統治集團,成為主掌軍政的核心人物。

      商紂王時期,周朝在商朝西方崛起,為了擺脫商朝控制,向東開拓。

      面對周朝不敵商朝的情況,姜太公輔佐周文王確定先改變力量對比,然後伺機進行決戰的漸進滅商方略。

      為隱蔽周文王的謀略企圖,實行韜光養晦之策。

      採取建商宗廟以祭祀商王先祖、率領商朝叛國之人臣服於商、向商紂王貢獻寶物等手段,製造恭順商紂王的假象,使商紂王消除了懷疑之心。

      商紂王賞賜周文王征伐西方大權,而將商朝的主要力量用於對付東方,為周文王發展實力造成良機。

      姜太公深知國家興亡在於民心向背,針對商朝嚴苛刑罰,建議周文王以德行收攬人心。

      姜太公的謀略不僅僅如此,還有很多其他的方面增強周文王的實力。

      比如對內發展生產,優待年老、殘疾之人。

      廢除奴隸酷刑,縮小施刑範圍。

      制定不准收留逃亡奴隸的法律,取得奴隸主貴族擁護。

      對外調解虞、芮兩國矛盾,廣泛爭取其他貴族。

      到了周文王晚年,形成內部穩定,諸侯各國人心向周的局面。

      後來又趁著商紂王用兵東夷的時機,逐個剪除商朝的羽翼,掃清東進滅商障礙,對商形成進逼之勢。

      「周武王在繼承王位的第二年,想繼續完成文王的大業,便東征商紂以觀察諸侯是否能聚集起來。」

      「軍隊出師之際,被尊稱為師尚父的姜太公左手拄持黃鉞,右手握秉白旄誓師。」

      「大軍到達後,各國諸侯相繼到來,紛紛認為商紂王可以討伐了。」

      「姬發見目的已經達到,遂拒絕繼續進兵,與諸侯約期會盟後退師回來。」

      「過了兩年,商紂王殺死王子比干,囚禁箕子。」

      「此時商紂內部已經分崩離析,紂王已陷於眾叛親離的地步。」

      「姬發認為伐商的時機已經成熟,便派遣大軍出兵東征滅商。」

      「發兵時,姬發占卜得到的龜兆不吉,行軍途中又遇暴風驟雨。」

      「眾人決心一度動搖,只有姜太公力勸姬發進兵,於是姬發正式出師。」

      「周軍渡過盟津,並在該地會合各路諸侯,舉行盛大的誓師儀式。」

      「經過急行軍,各路聯軍抵達牧野前線,紂王也集結大量兵馬前來迎戰。」

      「當天清晨,戰幕一揭開,姜太公親率少部精銳為先鋒在前面挑戰,隨後姬發率領大隊人馬攻擊商紂王的軍隊。」

      「商軍人多勢眾,但士卒與商紂王離心離德,紛紛倒戈。」

      「周軍趁勢進攻,大量商軍被殺。」

      「到黃昏時刻,紂王見大勢已去,急忙逃回朝歌,在鹿台上自焚而死。」

      「自此,商朝滅亡,周王朝誕生。」

      「第二天,周武王姬發立於社壇之上,群臣手捧明水,衛康叔封鋪好彩席。」

      「姜太公牽來祭祀的牲畜,按照策書祈禱,向神祇稟告討伐罪惡商紂之事。」

      「姬發散發商紂積聚在鹿台的錢幣,發放商紂屯積在鉅橋的糧食,用以賑濟貧民。」

      「之後又培築加高比干之墓,釋放被囚禁的箕子。」

      「把象徵天下最高權力的九鼎遷往周國,修治周朝政務,與天下之人共同開始創造新時代。」

      李世民:姜太公的軍事思想,特別是謀略思想深受後世兵家追捧。

      姜太公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治者崇尚,他也同樣如此。

      他在行軍打仗的過程中,也有借用姜太公的軍事思想。

      周武王伐紂之戰,出兵前占卜吉凶,結果顯示大凶之兆。

      其他人動搖之際,唯有姜太公極力勸誡武王伐紂。

      反對以占卜等迷信方式決定戰爭行動,這一做法一直延續到現在。

      姜太公強調得民心、修德政對戰爭勝負的重要作用,他是非常認同的。

      姜太公輔佐周武王之時,主張爭取本國、盟國乃至敵國的民心,在修德行的同時也要對商朝盟友進行軍事征伐行動。

      牧野之戰前,姜太公又為武王出謀劃策,打出討伐商紂王的正義之師旗幟。

      攻克商都朝歌之後,為安定民心,建議發放糧食賑濟貧民,以瓦解殷商殘餘勢力的反抗。

      還有他對姜太公軍事謀略最認同的一點,就是認識到了謀略詭道在戰爭中的價值。

      姜太公在武王伐紂中的種種舉措,都對他有借鑑意義,值得他重視。

      「武王滅商後,同姜太公、周公旦等人商議,把全國分成若干個諸侯國。」

      「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作出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國,充當周朝統治中心的屏障。」

      「由於姜太公在興周滅商中功勳卓著,而被首封於齊地營丘建立齊國,以穩定東方。」

      「姜太公帶領大隊人馬長途跋涉前往齊國,由於太過疲憊而行軍速度緩慢。」

      「一天傍晚姜太公大軍來到離營丘不遠宿營,準備第二天趕到營丘。」

      「有人說難得大好機會,這些人睡起覺來香甜安穩,根本不像赴國建都的樣子。」

      「姜太公聽後睡意全無,急忙整頓人馬披星戴月趕赴營丘。」

      「至黎明時到達營丘附近河流西岸,只見萊國軍隊正在涉水奔營丘而來,劍拔弩張,形勢危急。」

      「原來萊國與營丘離得很近,是商紂王的屬國,想趁姜太公立足未穩之際搶占營丘。」

      「兩軍在河流西岸展開對壘,姜太公指揮鎮定自若,士兵作戰英勇頑強。」

      「敵人被殺得丟盔棄甲,悻悻而回,於是齊國就這樣正式建立起來。」

      「姜太公建立齊國後首先以法治國,安定民心。」

      「司寇營湯陽奉陰違,受賄害民,並妖言惑眾,宣稱要以所謂的仁義治齊。」

      「姜太公便令人把營湯斬首,以正政令。」

      「一時間齊國再也沒有違抗命令法規的事情了,混亂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

      「僅僅五個月姜太公就去向周武王報政,即匯報其安邦定國的政績。」

      劉徹:依朕來看,姜太公斬首營湯的做法並沒有錯。

      姜太公封齊時,被世人稱讚為賢人的司寇營湯妖言惑眾。

      說什麼不做天子的臣子,不做諸侯的朋友。

      親自耕作吃自己的糧食,親自挖井喝自己的水,沒有什麼要乞求別人的事。

      不要君主給的名位,不要君主發的俸祿,不去做官從事體力勞動。

      此話一出,姜太公來到營丘後,派官吏抓捕並殺掉此人,以作為首要懲處的對象。

      周武王聽到消息後,還緊急派遣信使去責問姜太公,為什麼要殺害賢能的人。

      姜太公殺掉妖言惑眾的賢能之人,他並不覺得做錯了。

      營湯是不臣服天子的人,也是不能使之臣服的人。

      營湯不和諸侯交朋友,就是使君王不能驅使他。

      親自耕作吃自己的糧食,親自挖井喝自己的水,沒有什麼要乞求別人的事,這就使君主不能用獎賞、懲罰來激勵、約束營湯。

      況且營湯不要君主給的名位,即使營湯有智慧,也不能為君主所用。

      不仰慕君主發的俸祿,即使賢能,也不能為君主建立功業。

      營湯不做官,就無法治理。

      營湯不接受任用,就是對君主不忠。

      況且君主之所以驅使臣子民眾,不是爵位俸祿就是刑法懲罰。

      如今這四種手段都不能夠用來驅使營湯,那將沒有人給營湯當君主。

      不打仗立功而顯貴,不親自耕耘而出名,這又不是用來教導世人的方法。

      好比有一匹馬,樣子像駿馬,是天下最好的馬。

      然而驅趕它卻不前進,勒住它卻不停止,讓它往左它不向左,讓它往右它不向右。

      那麼馬夫雖然卑賤,也不會依託馬匹的腳力。

      馬夫之所以希望把腳力寄托在良馬身上,是因為依託良馬可以得到利益,避免危害。

      如今馬匹不能為人所用,馬夫雖然卑賤,也不會把腳力寄托在馬匹身上。

      同樣的道理,營湯自以為是世上賢能的人而不願意被君主所任用,品行極其賢能而不能被君主使用。

      這種人就不是英明君主所任用的臣子,也就像不能驅使的駿馬了。

      「在政治上,姜太公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

      「就是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當地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齊國統治階層,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對通過考核符合選賢標準的人,不分親疏用其所長,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積極創造性。」

      「這一高明的用人路線,打破了西周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正統思想束縛。」

      「姜太公還把用人提升到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論。」

      「實踐證明,姜太公的用人思想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後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

      「在文化上,姜太公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

      「姜太公認為,如果在齊地強力推行周禮,容易產生矛盾,不利於治國安邦。」

      「經過再三斟酌,姜太公決定從齊地實際出發,從俗簡禮,不強制干涉。」

      「而且務實地創造了既讓齊民樂於接受,又不違周禮的新制。」

      「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姜太公自齊國初建時就因地制宜。」

      「在注重發展黍、稻生產的同時,利用境內礦藏豐富、魚鹽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冶煉業、絲麻紡織業、漁鹽業等手工業。」

      「還利用齊國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傳統的優勢,大力發展商業,推行與列國通貨的外貿政策。」

      「在這種農、工、商三者並舉的宏觀戰略指導下,齊國製造的冠帶衣履暢銷天下,魚鹽流通列國。」

      「諸侯紛紛前來朝拜,齊國逐步由偏僻荒涼的小國窮國發展為雄居於東方的大國富國。」

      朱元璋:尊賢尚功思想作為齊文化的精髓之一,為齊國的形成與發展、強盛鋪平了道路。

      姜太公建立齊國以後,在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

      就是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姜太公為此還提出了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論。

      所謂六守,指的是仁、義、忠、信、勇、謀六個方面,這是姜太公選拔人才的標準。

      所謂八征,就是姜太公考察人才的八種方法。

      即通過交談問話、辯論、財物誘惑、女色、處理危難艱險、喝酒飲宴等全面了解人才的品德和能力。

      所謂六不用,就是姜太公認為有六種人不可任用。

      奸佞之徒、詐取名譽的人、假公濟私者、互相拆台者、結黨營私者、嫉賢妒能者。

      姜太公發現了人才使用的客觀規律,開創了尊賢尚功的人才使用先河,為後來齊國稱霸稱雄,位於列國至尊奠定了基礎。

      姜太公尊賢尚功的用人標準,他在選拔人才的時候也有一直尊崇。

      「姜太公封齊建國後,相當多的時間是在做周朝中央政權的太師,輔佐外孫周成王姬誦、重外孫周康王姬釗。」

      「姜太公的大兒子齊丁公姜伋,也沒有到臨淄治理齊國。」

      「而是一直在鎬京擔任虎賁之職,統領著王宮衛戍部隊。」

      「齊國開國後的三十餘年,營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兒子丘穆公鎮守。」

      「到周成王幼年即位時,管叔、蔡叔、霍叔叛亂,同時淮夷、徐夷、殷東五侯起兵反周。」

      「姜太公父子輔助周公旦,或坐鎮京都運籌帷幄,或領兵衝鋒陷陣,或左右呼應東西夾攻。」

      「姜太公迅速平定了這場叛亂,為二次安定周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齊國因此得以征伐各國,成為大國,定都於營丘。」

      「再後來,周成王去世,姜太公父子又接受了成王託孤的遺命,擔負起輔佐太子的重任。」

      「後又與眾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釗登位,史稱周康王。」

      「周康王六年,姜太公死於周朝首都鎬京。」

      「姜太公去世的時候已經一百多歲了,他的兒子丁公姜伋繼位。」

      「丁公姜伋繼續輔佐周康王,成為僅次於首輔的次輔,並掌管周王朝的精銳部隊三千虎賁。」

      雍正:縱觀姜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貢獻。

      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死後更是被封神而神秘莫測。

      姜太公是中華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華文藝舞台上一位高大上的形象,還是中華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

      作為宗教的神仙,姜太公是武神,也是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的護佑神靈。

      周朝從一開始,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

      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姜太公,尊寵權貴無以復加。

      周文王任命姜太公為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

      周朝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的說法,足見姜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太公半生落魄無比,飄遊不定,遇不到明主。

      但是姜太公能耐下性子,觀察風雲,等待時機。

      最終遇到明君,輔佐周文王姬昌,振興周國。

      周武王伐紂時,姜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掉商朝,立了首功。

      周朝建立之初大肆分封,姜太公被封為齊國君主。

      姜太公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為後來的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奠定了基礎。

      (本章完)

      





    上一頁 ←  

    三體逍遙小書生凌天劍尊君九齡總裁爹地惹不起
    絕世飛刀韶光慢重生之狂暴火法桃運神戒金色綠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