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都市言情 »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第275章 神將陸遜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 第275章 神將陸遜字體大小: A+
     
      第275章 神將陸遜

      東吳的名士除了周瑜和魯肅,還有一人名聲不顯,那就是陸遜。

      陸遜是三國時期最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之一,為東吳建立三分天下的王霸之業立下戰功。

      陸遜也因其傑出的才能、輝煌的戰功和忠君的門風,贏得了孫權的高度信任。

      雖然陸遜晚年因參與二宮之爭遭孫權不滿,但其死後陸氏一門長盛不衰。

      在有吳一朝始終是執掌軍政的重臣之家,仍然是吳國的國之柱石。

      陸遜在三國歷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的去世是東吳由盛轉衰、由強轉弱的重要標誌。

      「東漢靈帝光和六年,陸遜出生於吳郡吳縣的一個江東世家大族中。」

      「陸家世代為官,陸遜的祖父陸紆官至城門校尉,堂叔祖陸康擔任東漢的廬江太守,父親陸駿官至九江都尉。」

      「陸遜年幼時父親早卒,於是跟隨叔公廬江太守陸康,在其任所舒縣讀書。」

      「東漢興平元年,淮南軍閥袁術因與陸康有隙,而派遣孫策攻打廬江,陸康堅守了二年。」

      「到了次年年末,廬江城終究還是被孫策攻克了,不久後陸康就病逝了。」

      「不過在病逝之前,陸遜及親族家人,就被陸康送回老家吳縣。」

      「在抵禦孫策的兩年戰爭中,陸氏家族百餘人因為饑荒和戰亂,死了將近半數。」

      「陸遜的叔叔陸績比陸遜小六歲,所以,陸遜幫他支撐門戶。」

      「青年陸遜是溫文爾雅的一介書生,在當時的吳縣人士中以博覽群書知名。」

      「孫策因為遭到許貢三門客的刺殺而去世,孫權繼位成為將軍,陸遜被招募。」

      陸遜:雖說我陸氏一族和孫策有不共戴天的血仇,但沒辦法,形勢比人強,我也不得不投靠孫權。

      孫吳政權立國江東,雖然由孫策孫權兩兄弟發揚光大,但追根溯源還是到孫堅一系。

      孫家發跡在北方,而他們主要將領和謀士卻大多出自江淮和江北。

      孫氏出身寒門,他們和江東本土士族們的社會身份和文化政治觀念存在根深蒂固的差異,從一開始就是敵對的狀態。

      在這樣的背景下,江東豪強扶植了大量反抗孫氏的軍事武裝。

      而這些勢力遭到了孫氏的強勢鎮壓,很多士族舉族被滅,可以說二者之間存在血海深仇。

      同樣的,他們陸氏一族就和孫氏有大仇。

      孫策投靠袁術時,曾攻打廬江太守陸康,導致他們陸氏家族百餘人死傷近半。

      就連陸康的兒子也被貶為鬱林太守,最終抑鬱而死。

      而他當時也在廬江,不過好在陸康為了保存家族實力,戰前就把他送回老家,這才得以保全性命。

      雖然陸氏和孫策結仇,可是形勢比人強。

      隨著孫吳政權在江東站穩腳跟,統治逐漸穩固,肩負振興家族使命的他就不得不投靠孫權來護佑門第。

      「孫權統領江東之後,二十一歲的陸遜開始在孫權的幕府中任職。」

      「先是擔任東吳的東西曹令史,後又被孫權任命為海昌屯田都尉並掌管一縣之事。」

      「當時海昌縣發生嚴重的饑荒,陸遜打開糧倉解救遭受飢餓的災民。」

      「度過災荒之後,陸遜又親自勸課農桑並教導百姓從事農業生產。」

      「陸遜在治理海昌縣的同時,吳、會稽、丹楊等地有不少人隱蔽在山林躲亂。」

      「陸遜上奏孫權當前急需解決的事宜,並請求招募他們。」

      「會稽的山賊首領潘臨侵犯並毒害當地百姓,東吳軍隊連續幾年沒能擒獲。」

      「陸遜派遣手下的部將召集士卒,討伐藏身險要地帶的亂寇。」

      「陸遜所過之處亂寇都基本投降,將自己的軍隊擴充到二千多人。」

      「鄱陽亂寇的首領尤突作亂,陸遜再次率軍前往討伐。」

      「陸遜平定之後被孫權拜為定威校尉,領兵在利浦駐守。」

      「之後,孫權為穩定孫氏在江東的統治,將兄長孫策的女兒嫁與陸遜,並且在公務之餘多次向陸遜討教治國之策。」

      「陸遜建議孫權集中主要兵力對付境內的山寇,消滅其精銳力量。」

      「孫權採納陸遜的計策,並封其為禁軍統帥。」

      「適逢當時丹楊郡的山賊首領費棧接受曹操的印綬冊封,又煽動山越族作為內應作亂,孫權派遣陸遜率軍討伐費棧。」

      「由於費棧的支系部隊較多,但陸遜自己帶的兵少。」

      「於是陸遜就增設旌旗,分置戰鼓號角,趁著黑夜埋伏在山谷間並鼓譟而前,一舉擊潰費棧的部眾。」

      「後陸遜將東三郡的隊伍整編,將身強力壯者留下充軍,老弱傷病者充當民戶。」

      「最終陸遜新獲得幾萬精兵,蕩平禍亂之後回師駐守蕪湖。」

      李世民:陸遜雖然投身於軍隊,但他對治國安民的謀略也很有一手。

      像陸遜這種能文能武的賢才,他是敬佩的。

      陸遜任海昌屯田都尉時,政績明顯,深受百姓擁戴。

      陸遜從當地土地貧瘠且連年乾旱的實際出發,一方面開倉賑濟災民,一方面鼓勵農桑。

      除此之外,陸遜還曾上書孫權,對國家的嚴法苛刑提出批評。

      按照陸遜給孫權的建議,用仁政治理國家,要儘量少動干戈,要以百姓為重,只有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才能富國強兵,統一天下。

      從陸遜的這一系列主張來看,這說明了陸遜作為一個文武兼備的政治家、軍事家的傑出眼光。

      陸遜不僅在治理國家方面有一套,在軍事打仗方面同樣出色。

      當時東吳深受山賊騷擾,陸遜認為山賊勾結曹魏,時常尋機生事。

      有山賊在,東吳就難以安穩發展,實為心腹大患,這一觀點與孫權不謀而合。

      陸遜又趁著討伐費棧的功夫,向孫權提出了贏者補戶的政策,把俘虜中的精兵補入軍隊。

      這一提議讓陸遜藉機得到數萬精兵強將,讓陸氏家族得到了一支強大的軍隊。

      僅此一點,就能看得出來陸遜在軍事方面的謀略同樣出色。

      「公元219年七月,蜀國將軍關羽率軍北上圍攻魏國的襄陽、樊城。」

      「呂蒙上書給孫權建議自己假裝生病返回建業,以此來麻痹關羽。」

      「關羽聞訊果然中計,逐漸把守備兵力調往樊城。」

      「同年冬十月,時任禁軍統帥的陸遜前往拜訪呂蒙,建議趁關羽疏忽大意之際進攻關羽。」

      「之後呂蒙以陸遜深謀遠慮、才幹超群為由向孫權舉薦陸遜。」

      「並認為陸遜年紀尚輕且名聲較淺,不易引起關羽的重視,這樣可以暗藏真實意圖伺機進攻。」

      「孫權採納呂蒙的建議,任命陸遜為偏將軍右部督代替呂蒙。」

      「陸遜到任之後給關羽致信,並以謙卑的口吻表示仰慕其豐功偉績和英雄風采,稱頌關羽接連勝利的戰績。」

      「關羽獲悉後果然放鬆警惕,見到陸遜謙遜的態度而心生喜悅。」

      「陸遜隨之將關羽的反應報告給孫權,並向其陳述關羽的弱點和要害。」

      「公元219年十一月,孫權於是暗中率軍北上,命令陸遜和呂蒙為先鋒攻克公安、南郡,然後陸遜長驅直入攻打宜都。」

      「蜀軍的宜都太守樊友棄城而逃,各城官員和少數民族首領紛紛投降。」

      「陸遜於是兼任宜都太守,被孫權封為撫邊將軍和華亭侯,他還請求孫權將金銀銅印賜予歸降的頭目。」

      「次年,陸遜派遣將軍李異、謝旌等人率三千士卒攻打劉備部將詹晏和陳鳳。」

      「率領水軍的李異和率領步兵的謝旌截斷險要之處,擊敗詹晏並將陳鳳生擒,後又擊敗房陵太守鄧輔和南鄉太守郭睦。」

      「秭歸的地方豪族文布、鄧凱等糾集幾千少數民族士兵聯合西蜀,陸遜再次布置士卒擊敗文布、鄧凱,二人逃至西蜀並被任命為將軍。」

      「於是陸遜派遣使者引誘,文布等人率眾投降東吳。」

      「陸遜前後斬獲招納共幾萬人,因此孫權晉升其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

      「後陸遜建議給予新歸附的荊州人士以官職,使其為江東效力,孫權採納了陸遜的建議。」

      李隆基:依朕所見,陸遜在軍事指揮方面的才能絲毫不弱於諸葛亮。

      他之所以如此認為,是有事實依據的,並非瞎吹捧。

      陸遜的軍事才能主要表現在善於忍辱負重,不計較當前得失。

      巧奪荊州一戰,利用關羽驕傲自大的弱點,以謙卑的言辭寫信吹捧關羽。

      使關羽完全喪失警惕,專注於樊城之戰。

      而夷陵之戰中,作為東吳主帥的陸遜統觀兩軍主客觀態勢。

      確定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後發制人,伺機破敵的戰略。

      劉備四萬之眾來勢兇猛的時候,陸遜則主動放棄大片土地和戰略要地。

      把五六百里的山區讓給蜀軍,不顧手下的非議,靜待時機。

      經過半年相持,深入東吳腹地的蜀軍由於戰線過長,糧草補給困難,又值盛夏暑熱,將士疲備不堪。

      陸遜趁機發動全面攻擊,劉備大軍頓時土崩瓦解。

      從指揮藝術上說,作為一軍之帥。

      陸遜的確是善於審時度勢,做到了知己知彼,能準確捕捉戰機,出奇制勝。

      而且陸遜大獲全勝後,又適時停止追擊。

      使曹魏無機可乘,戰略全局運籌周密,堪稱用兵奇略。

      陸遜雖說在防禦戰較為沉穩,但在進攻戰時則表現的較為保守。

      石亭之戰時,朱桓曾建議用自己的部隊斷路,使得曹休投降。

      吳軍可以藉機乘勝長驅直入,攻取壽春,割據准南。

      但陸遜認為不可,結果這個決議就沒有實行。

      「公元221年秋七月,劉備自率諸軍攻打孫權。」

      「孫權派遣南郡太守諸葛瑾向劉備求和,但劉備不聽諸葛瑾的勸告。」

      「當時東吳人謠傳諸葛瑾私下派人暗通劉備,陸遜向孫權上奏表示諸葛瑾並無此意。」

      「公元222年,蜀漢中王劉備為報關羽被殺之仇率軍進攻吳國西部邊界。」

      「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領朱然、潘璋等五萬人抵禦劉備。」

      「劉備從巫峽、建平到夷陵地界,連續紮下幾十座營寨,並用金銀錦緞和官爵賞賜來誘惑各個少數民族軍隊。」

      「另外派遣將軍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先鋒,輔匡等各為別督,命令吳班率領幾千兵馬在平地紮營挑戰吳軍。」

      「東吳諸將都想迎戰吳班,但陸遜以蜀軍有詐為由阻攔,後劉備果真率領八千伏兵從山谷撤出。」

      「陸遜在劉備撤軍之後,向孫權上奏表示夷陵戰略位置的重要性,並陳述劉備排兵布陣的失誤之處和必敗的結果。」

      「後諸將都認為主動出擊劉備對己方不利,但陸遜決定先出兵攻打劉備的一處營寨。」

      「雖未占到蜀軍的便宜,卻使其研究出對抗蜀軍的計策。」

      「於是陸遜命令手下的將士每人手持一把茅柴,點上火扔向蜀軍營寨。」

      「火勢變大之後陸遜率全軍進攻,斬殺蜀將張南和蠻王沙摩柯,攻破四十多座蜀軍營寨。」

      「劉備的部將杜路、劉寧等人迫於形勢,不得不投降陸遜。」

      「劉備登上馬鞍山排兵布陣,陸遜則督促諸軍從四面圍困。」

      「蜀軍頓時土崩瓦解,傷亡士卒多達萬人。」

      「劉備趁著夜色逃離戰場,只有驛站的士卒將士兵留下的鎧甲等物燒掉以阻擋追兵,劉備這才進入白帝城修整。」

      「蜀軍的戰船、武器、物資等損失殆盡,軍中士卒的屍體擁塞江面而隨波漂流,而劉備也為自己被陸遜所擊敗而感到慚愧。」

      「當初,東吳安東將軍孫桓率領別部在夷道攻擊劉備前鋒卻被劉備圍困。」

      「孫桓向陸遜求救,但陸遜以孫桓士氣旺盛和城池堅固為由拒絕救援。」

      「後來劉備戰敗而孫桓果然得救,稱讚陸遜帶兵調度有方。」

      「後孫權因陸遜寬宏大量和忍辱負重而加拜其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

      蘇軾:為了完成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忍辱負重這個成語的來源正是三國時期陸遜的歷史典故。

      夷陵之戰前夕,孫權任命當時年紀尚輕的陸遜擔任大都督在夷陵抵抗劉備。

      當時諸位將領,或是孫策時期的舊將,或是宗室貴戚,自負看不起陸遜,對陸遜的號令從來是虛與委蛇。

      對此陸遜表示自己雖然是個書生,但主公孫權願意任命自己為都督,並委屈諸將來聽從指揮。

      是因為認為自己還有一些長處,能夠忍受這樣屈辱承擔重任的緣故。

      之後陸遜責令諸將不可再輕視自己,眾將雖然依舊不服,但也有所收斂。

      等到劉備被打敗,計謀大多出自陸遜本人,眾將這才心悅誠服。

      「劉備逃亡白帝城後,東吳將領徐盛等人紛紛上書請求乘勝追擊並擒獲劉備。」

      「孫權沒有表明態度,於是詢問陸遜的意見。」

      「陸遜與朱然、駱統三人認為曹丕現正大規模集結軍隊,表面上託辭幫助吳國討伐劉備。」

      「但實際上居心叵測,而吳軍應該謹慎起見而斷然撤兵。」

      「沒過多久,魏軍果然出擊使得東吳三方面受敵。」

      「公元223年,劉備退守白帝城後不久病逝。」

      「劉禪承襲皇位,而由諸葛亮主持朝政,蜀國打算和孫權商議和談。」

      「孫權根據具體的情況讓陸遜告知諸葛亮相關事宜,並將刻好的孫權印璽放置在陸遜的居所。」

      「孫權每次與劉禪和諸葛亮往來的書信,都經常出示給陸遜查看,有不適當的地方就令其更改再以印封行。」

      「公元226年,陸遜以治所糧食較少為由,上奏孫權請求令諸將增加耕地農田。」

      「同年十月,陸遜就相關事宜上奏孫權勸諫其減輕刑罰和賦稅,施以德政。」

      「孫權為此專門下詔令有關部門草擬法規條文,並派遣郎中拿給陸遜和諸葛瑾。」

      「表示如果他們二人有認為不適當的地方,可以允許他們自行修改或增補。」

      「公元228年,孫權令鄱陽太守周魴詐騙魏國大司馬曹休。」

      「曹休果然中計進軍皖縣,孫權於是徵召陸遜賜以黃鉞,任命其為平北大都督迎擊曹休。」

      「曹休發覺受騙後感到恥辱,自恃兵馬眾多精良要和陸遜交戰。」

      「陸遜自領中路軍,令朱然、全琮率領左右兩翼軍隊,三路並進衝散曹休的伏兵。」

      「往北盡力追擊敗逃的敵人,徑直趕到後斬殺俘獲一萬多人,繳獲牛、馬、騾、驢等車一萬輛。」

      「將魏軍軍用物資、兵器搶掠一空,曹休敗退後發背疽而死。」

      「吳軍各軍整頓過武昌,孫權命令左右侍從用御傘遮護陸遜出入宮殿大門。」

      「凡是賜予陸遜的東西,都是御用的上等珍品,其時沒有誰能同此相比。」

      趙匡胤:陸遜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社稷之臣,還是一位有著寬宏大量的高尚人士。

      劉備天下稱雄,被曹操和孫權所忌憚。

      而陸遜正值盛年,威名並沒有顯現,但卻能將劉備打敗。

      他既感嘆陸遜精奇的謀略,又讚嘆孫權用人得當,所以才能夠成就大事。

      之後陸遜忠誠至極,為國家憂慮乃至最後亡身,而這正是社稷之臣的表現。

      陸遜為人很沉穩,擅長深思熟慮,只要是籌划過的事情沒有一次不應驗的。

      根據他的了解,有一次陸遜對吳國的重臣諸葛恪說。

      自己見到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一定尊重他,見到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一定扶持他。

      而陸遜批評諸葛恪盛氣凌人,氣勢侵犯到地位在諸葛恪之上的人,又輕蔑地位在諸葛恪之下的人。

      諸葛恪不聽陸遜的勸告,最後果然被殺。

      還有陸遜在早年任職期間,會稽太守淳于式向孫權上奏。

      表示陸遜違法徵用百姓,打擾當地的社會治安,孫權於是召陸遜詢問情況。

      陸遜之後到達都城,言談舉止之間稱讚淳于式為政績良好的官吏。

      孫權對此感到不解,淳于式向自己陳述陸遜的不是,但陸遜卻極力推薦此人,於是詢問陸遜原因。

      陸遜認為淳于式這是為百姓著想,因此向孫權控告自己。

      但如果陸遜自己再詆毀淳于式以混淆孫權的視聽,這種不好的風氣絕不能助長。

      孫權聽後稱讚陸遜之言是智者說出來的話,寬宏大量的舉動一般人做不到。

      這種寬宏大量的胸襟,連他也敬佩不已。

      「公元229年,陸遜被任命為上大將軍、右都護,並令其輔佐留在武昌的太子。」

      「掌管荊州和豫章三郡政務,處理和督察軍國大事。」

      「在武昌輔佐太子期間,陸遜嚴厲批評建昌侯孫慮在堂前建造鬥鴨欄的享樂行為,敦促其勤學經典。」

      「當面將軍紀鬆弛的孫權親信、射聲校尉孫松的手下施以刑罰、剃光頭髮。」

      「陸遜雖在外任職,但心系朝廷時政。」

      「陸遜向孫權上疏陳述時事,表示應當減輕刑罰,寬待小錯以安定百官的情緒。」

      「並提拔任用沒有大錯的賢良人士,以幫助東吳完成大業。」

      「公元232年十二月,陸遜引兵攻打廬江。」

      「但魏將滿寵認為廬江城不易攻取,反而整軍前赴楊宜口,陸遜獲悉後連夜撤軍。」

      「之後,孫權打算派遣部隊前去奪取夷州及珠崖,派人諮詢陸遜的意見。」

      「但陸遜上書以人口損失減少為由反對,並建議孫權韜光養晦、放寬賦稅。」

      「依靠團結民力和道義鼓舞來平定天下,結果孫權不聽陸遜的勸告依然征討夷州而敗北。」

      「公元233年三月,孫權派遣兵馬萬人,並備足禮品封公孫淵為燕王。」

      「但在同年十二月,公孫淵將張彌、許晏等人斬殺,俘獲東吳將士一萬餘人,被魏明帝拜為大司馬,受封樂浪公。」

      「孫權獲悉公孫淵背叛盟約後打算前往征討,陸遜上疏表示公孫淵的行徑可恨但不至於興師動眾前赴討伐。」

      「陸遜建議孫權以強敵魏國為主,不給敵人以可乘之機,孫權採納陸遜的意見而退兵。」

      乾隆:東吳人才,周瑜之後,首推陸遜,大戰時態度沉著鎮靜,實在是不能夠超越。

      陸遜為人樸素勤儉,生活知足。

      且性情忠正耿直,說話沒有私心,在朝為官非常嚴肅端正。

      自從漢朝以後,文武官員逐漸分開。

      但是仍然有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等人運籌帷幄之中,並在外建功立業,成為當時的重臣。

      也正因如此,時任大唐禮儀使的顏真卿上奏唐皇追封古代六十四名將。

      並提議讓這六十四名將配享武成王廟,按照西周諸侯的規格懸掛相對應數量的樂器。

      其中三國時代入選的名將包括曹魏張遼、蜀漢關羽、東吳周瑜、東吳陸遜、曹魏鄧艾、蜀漢張飛、東吳呂蒙、東吳陸抗共八人,而陸遜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的左列。

      甚至北宋宋徽宗依照禮部的建議,將武成王廟祭祀的名將增至七十二人,陸遜的畫像位於其中的第四檔。

      這種種行為,都說明陸遜的才華橫溢得到了世人的認可。

      「公元234年,孫權率軍攻打魏國並進入巢湖口駐紮。」

      「準備集結號稱十萬的大軍攻打合肥新城,同時派遣陸遜、諸葛瑾率領萬餘將士從江夏攻打襄陽。」

      「但在秋七月,魏明帝曹叡乘船東征。」

      「同時魏將滿寵又招募壯士焚燒吳國攻城的器械,並射殺孫權的侄子孫泰。」

      「孫權聽說魏國大軍已到,而東吳的吏士大多生病,於是就撤軍返回建業。」

      「公元236年,孫權北征魏國,派陸遜與諸葛瑾攻打襄陽。」

      「陸遜派親信韓扁攜奏章進呈孫權,但韓扁在返回途中的沔中地區被敵軍抓獲。」

      「諸葛瑾聽說後十分恐懼致信陸遜,建議其趕緊撤軍。」

      「陸遜收信後並未答覆,卻催促士卒種豆並和部將從容娛樂。」

      「諸葛瑾親自來詢問陸遜,陸遜以撤退會使軍心動搖為由說服諸葛瑾。」

      「並設計讓諸葛瑾督率船隻,而自己率軍攻向襄陽城。」

      「敵人由於畏懼陸遜而趕回襄陽城,諸葛瑾隨即放出船隊並配合陸遜整頓隊伍,虛張聲勢以威懾敵人。」

      「暗中派將軍周峻、張梁等人攻打江夏郡的新市、安陸、石陽三縣,斬首活捉魏軍士兵共有一千多人。」

      「陸遜在戰後保護安撫並善待魏軍俘虜,鄰境地區的人因感動傾慕而前來歸附。」

      「魏國兩位將領及少數民族首領梅頤等人都率領黨羽部下前來依附陸遜,陸遜拿出所有財物贍恤他們。」

      「後魏國江夏太守執掌當地兵馬,成為吳國邊境大患,但與魏國老將文聘的兒子文休一向不和。」

      「陸遜聽說這一情況就假裝致信江夏太守,引誘其前來歸附吳國,並聲稱將秘密來信呈報給魏國。」

      「吳軍將信放在兩國的境界上,江夏太守惶恐不安。」

      「於是親自送妻子兒女返回洛陽,但江夏太守的部下再也不親近他,後被罷官免職。」

      朱棣:陸遜四次北伐無一敗績,可惜東吳還是無法消滅曹魏。

      在東吳歷史上,實際上對曹魏發起了多次進攻。

      對於陸遜四次北伐曹魏來說,取得了三勝一平的戰績,極其輝煌,戰果豐碩。

      於敵境中來去自如,可見陸續過人的軍事才能。

      不過,陸遜和東吳並沒有趁機消滅曹魏。

      究其原因,實際是非常無奈的,這是因為東吳不具備消滅曹魏的實力。

      一方面,這是因為東吳的實力和曹魏之間存在太大的差距。

      只要曹魏不犯嚴重的錯誤,東吳根本沒有可乘之機。

      雖然從控制範圍上來看,蜀漢和東吳的疆域,並不比曹魏少多少。

      但是,在人口和兵力上,蜀漢加東吳之和,也遠遠比不上曹魏。

      雖然東吳的兵力強於蜀漢,卻仍然不到曹魏的一半。

      更為關鍵的是,曹魏當時控制的黃河流域,發展比較先進和繁榮。

      而東吳的大部分疆域,在三國時期都是人煙稀少的偏遠之地。

      因此,在整體實力存在巨大差距的背景下。

      東吳想要消滅曹魏,必須要曹魏出現較大的內亂。

      另一方面,雖然陸遜北伐的戰績非常好看,三勝一平,可謂無一敗績。

      但是在規模上,除了第一次北伐時的石亭之戰。

      餘下幾次北伐,基本上都是小規模的進攻。

      這註定其對於曹魏的損傷,是非常有限的。

      或者說,陸遜憑藉個人能力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卻難以在戰略上擊敗曹魏。

      並且,即便是第一次北伐,也只是造成曹魏一萬人左右的陣亡。

      這和曹魏的整體兵力比起來,實在不能說是元氣大傷。

      進一步來說,對於陸遜北伐曹魏來說。

      更多的是為了自保,而不是為了消滅曹魏。

      這也和諸葛亮北伐一樣,都是攻勢防禦理念的體現。

      如果陸遜不多次北伐的話,那麼曹魏就會集中兵力來進攻東吳。

      在敵強我弱的背景下,被動的防禦也是極大的消耗。

      於是,陸遜通過北伐曹魏,可以讓曹魏疲於應付,從而難以集中人力和物力來進攻自己。

      總的來說,在三國時期,諸葛亮、陸遜都多次北伐曹魏,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但是因為曹魏強大的國力,這些損失不至於傷筋動骨,最終也沒有扭轉魏蜀吳三國之間的實力差距。

      「公元237年,中郎將周祇請求在鄱陽招募士卒,孫權將此事詢問陸遜。」

      「陸遜考慮到該郡民眾容易發動擾亂,難於安分守已,不可前往招募,恐怕由此招致他們成為賊寇。」

      「而周祗堅持要求招募,郡民吳遽等人果然作亂殺死周祗,攻占了幾個縣城。」

      「豫章、廬陵的慣匪,一起響應吳遽為寇作亂。」

      「陸遜聽說後當即前往征討並將其擊敗,吳遽等相繼投降。」

      「陸遜從中挑選精兵八千餘人,三郡由此平定。」

      「嘉禾年間擔任中書典校的呂壹濫用權柄,陸遜與太常潘濬對此感到憂慮,後呂壹被孫權誅殺。」

      「之後謝淵等人上奏陳述當前應辦事宜,打算改變一些政治措施為國家牟利。」

      「孫權將此事下交陸遜審定,陸遜建議措施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公元239年,吳國太常潘濬病逝。」

      「孫權任命鎮南將軍呂岱代替潘濬任職,陸遜和他共領荊州文書,二人共事融洽為當事人稱讚。」

      「公元244年,陸遜接替顧雍擔任丞相,其州牧、都護、領武昌事仍然保留,之後孫權下詔勉勵陸遜。」

      「陸遜擔任丞相期間,全琮報知陸遜太子與魯王兩官並立、朝廷內外的官員大多派遣子弟擔任侍臣的情況。」

      「陸遜認為這些子弟不能私自任命為官,放任下去必然會彼此結成幫派。」

      「全琮的兒子全寄依附魯王並與魯王輕率結交,於是陸遜致信全琮並警告其預防禍患。」

      「但全琮不僅不接受陸遜規勸,反而與陸遜結下怨隙。」

      「之後太子孫和的位置不穩,陸遜多次上書勸諫孫權保障太子皇位正統繼承人的身份。」

      「甚至請求前至京城親自勸諫孫權以糾正得失,但孫權並不聽從陸遜的意見。」

      「而將親附太子的顧譚、顧承、姚信等流放外地,將多次與陸遜有書往來而獲罪的太子太傅吾粲下獄致死。」

      「孫權多次派遣宮中使者前往責備陸遜,陸遜最終於公元245年悲憤痛恨而死。」

      「陸遜時年六十三歲,死時家無餘財。」

      「陸遜的長子陸延早年天折,次子陸抗繼承了他的爵位,擔任建武校尉。」

      羅貫中:陸遜聰明一世,但卻糊塗一時,本應保持中立的他卻捲入二宮之爭。

      雖然江東士族融入了孫吳政權,可是二者之間的隔閡並沒有消除,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存在強烈分歧。

      政治上,陸遜為代表的儒學世家出身,向來推崇德政,主張輕徭薄賦、緩刑輕罰。

      可是孫權對此嗤之以鼻,對陸遜輕徭薄賦的提議從不採納。

      軍事上,作為三分天下的帝王之一,孫權並不滿足於割據一方,而是希望問鼎天下。

      可惜陸遜志不在此,只想守住江東這一畝三分地。

      孫權對此很不滿,批評陸遜沒有雄心壯志。

      陸遜和孫權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矛盾,使得陸遜對現今皇帝的不滿便轉嫁為對下一任皇帝的期許。

      於是陸遜極力培養太子,把願望寄托在下一代皇帝身上。

      可是隨著太子突然病死,孫權對陸遜為首的士大夫心懷戒備,怕皇權旁落。

      所以孫權在立嗣一事上優柔寡斷,想扶持魯王孫霸,造成了二宮鬥爭的局面。

      朝中激烈內鬥使孫權對陸遜越來越不滿,最終一代名將死於宮斗。

      陸遜之死直接原因是孫權晚年昏庸,在立儲一事上與孫權的觀點不和,可根本原因還是孫吳政權建立起始就有的階級矛盾。

      雖然在根基未穩時,孫權和陸遜為顧全大局,表面上和睦相處。

      可這個炸藥桶還是在立儲時爆發出來,直接導致了陸遜被逼死。

      陸遜的死也標誌著江東大族和孫氏政權的矛盾浮上水面,孫吳霸權也從此由盛轉衰。

      (本章完)

      





    上一頁 ←    → 下一頁

    蠱真人糾纏逃妻三體逍遙小書生凌天劍尊
    君九齡總裁爹地惹不起絕世飛刀韶光慢重生之狂暴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