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三國之最強皇帝» 第346章 董扶與劉焉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三國之最強皇帝 - 第346章 董扶與劉焉字體大小: A+
     

    第八十四章董扶與劉焉

    上河指的就是黃河在今天寧夏銀川、吳忠市附近的這一段。前文說過,這一地區後來被稱為「西套」,水草豐美,即適合放牧,也適合耕種,是一塊少有的豐腴之地。早在西漢,這一地區就設立過牧苑,為大漢培育優良的戰馬。

    隨著先零羌的覆滅,這一塊豐腴之地又回歸到了大漢的治下,當地的富平諸縣也一一從三輔地區遷回。但是,富平諸縣作為一個行政區劃雖然已經遷回了原地,但是當年從富平等地遷出的百姓,卻早就在三輔一代落地生根,生活了有七八十年了。對於平均壽命三十多歲的古人而言,七八十年的時間,意味著至少四代人的生息繁衍。

    因此,這些百姓早就「錯把他鄉做故鄉」了,哪還肯千里迢迢的再遷回上河一代去?不僅百姓不願意,就連官府也怕麻煩啊!要知道,在古代,大批量的移民行動,可是一項極為艱巨的工程。

    再說了,上河地區的土地再怎麼豐腴,畢竟是邊遠之地,哪能比得上關中地區的優越條件?昔日漢武帝為了充實新設的朔方、五原兩郡,不惜以強制的手段遷移內地的豪強。如今,除非朝廷也用強迫性的手段,否則,上河地區的原居民們,恐怕是不樂意遷移回去的。

    最終,朝廷將北地郡的治所,從富平遷移到了靠近關中的泥陽縣,算是讓北地郡的治所回歸到了北地郡的境內。但是,原富平縣的居民,卻沒有因此再遷回本地去。

    這樣一來,上河地區實際上還是成了一片無人居住的空閑區域。對此,朝中的一些有識之士,包括劉照在內,當然不願意看到這麼一塊豐腴的土地,就此被閑置下來。浪費了土地資源事小,若是被其他的游牧部族趁虛而入,再次佔領的話,那豈不是前功盡棄,反為他人做嫁衣裳?

    最後,由盧植出面建議,朝廷在上河地區設立了上河屯田都尉部,依靠屯田來掌控、穩固這一地區,避免其遭受異族的侵佔。

    屯田的人員,大部分來自於徐晃和關羽的部下。他們親眼見識過這一片土地的豐腴肥美,自然樂意留下來。更何況,眼下的上河地區,屬於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地廣人稀,只要願意留下來開墾的話,每個人都能分到相當大的一塊土地,可比他們在原籍的條件好多了。

    而屯田都尉的人選,徐晃向劉照推薦了麹義。對於麹義的情況,劉照不僅有從史籍了解過,還從徐晃、關羽的報告當中,有了更為深刻和直觀的印象。因此,再三思慮之後,劉照覺得麹義還算是個恰當人選。首先,麹義深通羌情,又擅長打仗,有在上河地區立足的本事;其次,麹義出身於安定豪族,在當地有足夠深厚的人情關係,因此,由他來出任上河屯田都尉的話,萬一遇到什麼困難,而劉照又一時照應不到的話,麹義也能在當地就設法解決掉。

    當然,凡事有利必有弊。原本,劉照還想拿上河地區作為試點,來進行同化羌族的諸般嘗試。在這次平叛的過程中,各地的漢軍都多多少少的接納了不少羌族俘虜,其中尤以隴西郡為多。襄武一戰,除了北宮玉和滇吾等人跑得比較快,其餘的諸羌部族幾乎被龐德給一網打盡了。戰後,鮑煒擔心如果將這些羌人俘虜全都放回去的話,難保他們不會再次作亂,因此,鮑煒便把所有的羌人俘虜,不分部族,甚至不分身份高低,全都編成了役夫,在隴西各地服勞役。

    如今,鮑煒也在為如何安置這些俘虜而煩惱。繼續把這些俘虜當成役夫來使用,顯然是行不通的——羌人當然不會心甘情願的做苦役,因此,必須要有軍隊來看管、監督他們。但是,隨著涼州戰事的結束,隴西郡大部分的軍隊都會就地解散,回家務農。剩下不多的一點常備兵力,還要用來鎮守要害之地,防備周邊的諸羌部族,實在沒有餘力來看管這些俘虜。若是因此而增加隴西本地的常備兵力,不僅會增加隴西本地百姓的負擔,而且顯得有些得不償失——戰爭時期所需的勞役數量,顯然要比平時多得多,因此,戰爭結束之後,羌人俘虜的數量,已經遠遠超出了隴西本地所需的勞役數量,鮑煒要面臨「白白養活」這些俘虜的問題。

    雖說不能白白養活這些俘虜,但若是將其白白放掉,鮑煒也有些不甘心。思來想去之後,鮑煒覺得,仿照朝廷當初安置黃巾降卒的先例,讓這些羌人俘虜也去屯田,或許是個不錯的主意,既不用糜費錢糧來養活他們,也不至於放虎歸山,留下後患。

    鮑煒原本想在河首地區設立屯田營,安置這些羌人俘虜,但是劉照在收到鮑煒的報告之後,卻動了在上河地區安置的心思。一來是上河地區的條件比河首地區好,更容易養活大批的俘虜;二來,正好讓這批羌人俘虜與在上河地區屯田的漢人士兵雜居,嘗試著從根本上漢化這些羌人。

    但是,隨著上河屯田都尉的人選被確定為麹義,劉照的這個想法便有些行不通了。麹義是個標準的武夫,又特別痛恨羌人,因此,可以想象得到,這批羌人俘虜到了麹義治下之後,肯定會淪為奴僕之流,飽受虐待。這樣不僅不利於這批羌人的漢化,更有激起羌人暴力反抗的可能,劉照可不想看到涼州再發生一場羌亂。

    因此,這批羌人最終還是按照鮑煒的想法,被安置在河首地區屯田,對劉照來說,也算是一個小小的遺憾吧。

    朝廷的詔令抵達涼州后,韓遂這才放下了久懸的心,正式向董卓投降。在舉行了簡短的受降儀式之後,聯軍當中的羌胡諸部,趕忙作鳥獸散,慌忙不迭的撤回了自己的領地。

    但是,隨之而來的第二道詔令,卻讓韓遂有些左右為難,不知所措。朝廷下令,讓韓遂率部前往蜀地,平定五斗米道的叛亂。

    雖然沒有看過水滸傳(顯然,劉照同學就是從水滸傳那裡找到的靈感),但韓遂還是敏銳的察覺到,朝廷此舉打得是驅虎吞狼的主意,若是自己打敗了五斗米道,朝廷自然是去掉了一個禍患;若是自己被五斗米道打敗了,朝廷也沒有什麼損失;若是自己與五斗米道打得兩敗俱傷,那更是為朝廷所樂見。

    韓遂更加擔心的是,若是自己離開了涼州,那手下的軍隊會不會因此而分崩離析?要知道,韓遂的部下,大多都是金城郡本地人氏,其中不少甚至就是金城本地漢人豪強「贊助」給韓遂的私人部曲。若是韓遂離開涼州的話,又會有多少人願意跟隨?

    而董卓得知這個消息后,心裡卻是樂開了花——相比一心為公,沒有什麼私人部曲的傅燮,擁有數千兵馬的韓遂,才是董卓獨霸涼州的最大阻礙。之前礙於承諾,董卓只能把金城郡劃為韓遂的勢力範圍,如今,朝廷一道詔令,就替他搬掉了這塊絆腳石,這自然讓董卓感到喜出望外。

    既然這道詔令對董卓有利,他自然要極力促使韓遂遵從此令。有了董卓的嚴厲督促,韓遂只好打消了稽遲遷延,甚至是抗命不遵的打算,啟程向巴蜀進發。

    果然,韓遂部下的士兵大多都不願意離鄉遠行,有不少士兵開始悄悄逃亡,一些金城當地的豪強,也派人來向韓遂討要起當初「贊助」、「借出」的家奴、部曲來。

    就在韓遂為此煩惱不已的時候,有人挺身而出,替韓遂四處遊說,勸各家豪強繼續支持韓遂。此人不是別人,正是改名為邊章的邊允。

    邊章在金城當地的威望,猶在韓遂之上,再加上他待人至誠、處事公允,因此說話也比韓遂更有份量,在他的勸說下,各家豪強勉強答應了邊章,繼續借自家的部曲供韓遂驅使。

    除了部曲以外,各家豪強還贊助了韓遂一批糧草。此番入蜀,路途遙遠,別看隴上與巴蜀地區毗鄰,但在當時,隴上並沒有大路可以直達巴蜀,韓遂要去益州的話,只能先去關中,然後取道斜谷或者箕谷到達漢中,才能進一步前往巴蜀地區。因此,韓遂的這一趟征程,路途的確有些遙遠。

    韓遂雖然頂著征西將軍的名號,但畢竟是「反賊」出身,一路上肯定會受到當地官員的歧視和刁難,糧草供給難免會有緊張的時候。因此,在出發之前就多做些貯備總是好的。

    同時,這也就意味著,在短期之內,益州是不會得到外界的援軍的,困守雒縣的益州刺史郤儉,只好自求多福了。

    相比在雒縣城中提心弔膽的郤儉,他派去洛陽告急求救的使者,在這段時間裡,卻過得比他滋潤得多了。

    這名使者姓董名扶,字茂安,廣漢郡綿竹縣人氏。在史書上,他最為出名的事迹,就是預言益州分野有天子氣。正是因為這句話,劉焉才會向劉宏自請出任益州牧,並開始了益州割據的「二劉時代」。

    而後來劉備入蜀之後,建立蜀漢政權,也正好向世人證明了董扶預言的準確。

    董扶師從楊厚,同門師兄弟有任安和周舒兩人,也都是青史留名之輩。他們這一支學派有個特點,那就是除了研究儒家學說以外,還十分重視圖讖之學,師徒都是漢代著名的「預言家」以及「風水大師」。

    董扶師徒之所以會鑽研圖讖之學,一方面,是漢代的整體社會風氣所使,漢代,讖緯之學十分流行,縱使是儒家弟子,也難免會沾染一二,有所涉獵;而另一方面,巴蜀地區流行的巫祝文化,更是在局部地區助長了這一風氣。因此,巴蜀地區出了這麼多圖讖之學方面的高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楊厚自不必說,按照史書的記載,此人簡直就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夠呼風喚雨的神棍級人物。其事迹之離奇,總讓人覺得有些不真實。

    而董扶的同門周舒,其最著名的事迹,就是向世人解讀了東漢最著名的一句讖語:「代漢者,當塗高也」,周舒當時只說,當塗高者,魏也。後來,曹丕篡漢之後,世人才惶然大悟——高,真高,取代大漢的,果然是魏國啊!

    甚至到了蜀漢政權的末期,譙周再一次提出了周舒的這個言論,他聲稱,取代蜀漢的,也將是曹魏。而事情後來的發展,似乎又證實了這一點——蜀漢的確是被曹魏滅亡的。

    只不過,在蜀漢滅亡后的第三年,曹魏也被司馬氏給篡奪了,對譙周而言,這似乎是一個嘲諷,就不知道司馬氏的晉朝取代曹氏的魏朝,有沒有什麼圖讖預言過?

    當然,這些都是題外話了。正是因為董扶師徒一門在圖讖之學方面,有著偌大的名氣,因此,當董扶進京之後,立刻就受到了各方勢力的熱烈追捧。

    在朝臣當中,又尤其以大將軍何進,對董扶最為看重。原因無他,何進出身比較低,自身的能耐也有限,他能驟登高位,全因妹子何氏在宮中受寵,最終坐上了皇后的位置。

    所以,何進每每想起自身的機遇,也就只能將其歸為自己的運氣比較好。正因為如此,何進這個人,自然也就更加迷信圖讖之學。如今,何進已經貴為大將軍,富貴幾乎已經達到了人臣的頂峰。有道是水滿則溢,月盈則虧,暗地裡,何進也總擔心自己的運氣會有耗盡的一天,故而對董扶倍加禮至,就是想請他替自己看一看日後的氣運。

    對此,董扶只是含混的說了一句:「大將軍富貴已極,何用復言?」

    儘管董扶的這句話,敷衍了事的成份很大,但何進卻不敢這麼想,在他想來,董扶這麼說,肯定是在暗示,自己的這個大將軍,一定能夠長長久久的做下去。既然能夠一直做下去,那對如今已經成為大將軍的他來說,可不是「富貴已極」了么?

    隨後,何進便把董扶舉薦給了漢帝劉宏。對於董扶這樣的「預言家」,劉宏的心理卻有些矛盾,一方面,劉宏想向董扶詢問一下大漢的氣運,以及對天下各地頻頻爆發的災害的禳解之法;另一方面,劉宏又特別怕董扶說出什麼不吉利的話來。

    懷著這樣矛盾的心情,劉宏召見了董扶。不過,董扶顯然也很聰明,在劉宏面前,他絕口不提大漢的氣運如何,只是大談對各種災害的禳解之法。劉宏被他這麼一打岔,倒也把氣運的事情給忘了,津津有味的聽起禳解之法來。

    一場奏對下來,劉宏聽到各種災害居然都有禳解的辦法,而且這些災害似乎也跟自己這個天子是否失德無關,不需要自己改正行為,就能夠避免,他自然是龍心大悅,當即拜董扶為侍中,並命其準備儀式,為大漢祈福消災。

    具體的事宜,自然由太常來負責。時任太常的,正是漢魯恭王之後,竟陵劉焉劉君朗。

    在祈福消災的過程中,劉焉漸漸和董扶熟悉起來。隨後,劉焉找了個機會,問出了自己藏在內心深處的疑問:

    「茂安,這種禳解之法,真的靈驗么?」

    董扶聞言,自嘲的一笑,道:「天道無常,我輩也只能儘力而為罷了。」

    見劉焉眼中有懷疑的神色,董扶又道:「非是我虛詞狡辯,實在是天道變化無常,不是人力能夠掌握的。之前,先師夜觀天象,見紫微垣黯淡無光,熒惑星光亮倍增,曾有預言,大漢氣數已近,天下行將大亂,刀兵四起。可是,就在八年之前,天現異象,日月同出。我遍查典籍,竟然查不到此種異象所兆到底是吉是凶?隨後,我再看天象,卻見紫微垣雖然依舊黯淡,但其中的北極第一星,卻是光亮奪目……」

    「北極第一星?那可是……太子之象啊!」劉焉驚道。(北極是紫微垣當中的一個星官,由五顆星組成,依次代表太子、皇帝、庶子、後宮和天樞)

    「可不是么?據我所知,天子的長子,當今的弘農王,就是日月同出的那一天降生的。這好像也不是什麼秘密了,天底下也早有各種傳言,甚至有人說弘農王就是太一神臨凡……」董扶的聲調漸漸變得低不可聞。

    「此話倒也不是沒有根據——弘農王年少聰慧不說,更有賢明之稱。其門下群賢畢集,人才輩出,的確有定國安邦之能。」劉焉也壓低了聲音,兩人都已經意識到,自己所說的內容,已經不免有些犯忌諱了。

    「還有一事,也頗為蹊蹺。」董扶道:「先師觀察天象時,曾見益州分野有天子氣,故而預言,等到天下大亂之時,定會有英傑乘勢而起,在益州登基稱帝,退則割據一方,進則成高祖之帝業。可是,自從八年前天現異象之後,我再去觀察天象,卻發現,益州分野的天子氣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反倒是在雍州分野,隱隱可見天子之氣,對此,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若是有聖主出世,消弭戰亂,使天下歸於太平,何以會在三河分野以外,出現天子之氣?莫非,日後會有聖主遷都長安不成?」



    上一頁 ←    → 下一頁

    琴帝大帝姬顫抖吧渣爹聖尊異世重生全才大明星
    霸道大叔寵甜妻網游之帝皇歸來大劍神萬界圓夢師伏天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