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我從秦末開始長生不死» 第413章 大漢熱搜榜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我從秦末開始長生不死 - 第413章 大漢熱搜榜字體大小: A+
     
      第413章 大漢熱搜榜

      在太學招收博士的考試結束後,從大漢南北各地前來的諸郡文士,在等待成績公布的時候,成了長安城內最「閒」的一批人。

      故而他們無事可乾的情況下,便是流連酒館,或是茶室閒談,這些人表明輕鬆,可內心或多或少會有幾分焦慮,需要用傾吐排解,與旁人頻頻述說。

      如果這個時代存在「熱搜榜」,那榜單前三位,將全部都是太學考試相關話題,而且詞條後面必然會帶有大紅色的【爆】。

      至於熱搜榜單的第一位,即是「驚,快想想你試卷上的考題是什麼」。

      這個話題並非在考試結束的瞬間,就有了熱度。

      而是次日,不少文士互相交流心得,過程中驚奇地發現,他們做的卷子居然存在輕微的差異。

      比方研讀儒學的文士,卷子前面考校的乃是「春秋三傳」的釋義,而學習黃老的文士,該內容便被替換為了「莊子與惠子的辯論」。

      原本他們以為自己乃是天選。

      每道基礎釋義題,恰好是自家學派的思想內容。

      沒想到真相卻如此現實,居然是有甲乙丙丁數套卷子。

      故而這個話題相當具有討論性,在酒肆里迅速傳播,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瞬間引發熱議。

      只是文士與普通百姓對於這件事的看法,倒有些不同。

      對於那些文士來說,他們關注的是各家學派的試題難度是否存在差異。

      畢竟想要保送某家學派弟子,在出題環節動手腳,無疑是最簡單、最節省成本的方案。

      待到考場上,看似所有人都在公平競爭,實際上部分人的題目更加簡單,到時候最終結果即是某些能力不如你的人,卻因為他做的試題簡單,分數便高了你一大截,成功上岸。

      不過諸家學派交流過自己的試題後,發現難度基本維持在同一水平線,維持著相對平衡。

      這場考試,是公平的。

      當然,普通百姓倒是不明白試題中那麼多彎彎繞繞。

      他們聽到太學為了這場考試,專門準備了數套試題,下意識便肅然起敬。

      為了招收博士,可真是用心啊。

      可以通過考試的那些人,恐怕都是有真才實學的賢人。

      像自己這樣粗鄙之人,就是把那四五套卷子全部做了,估計得到的分數都沒有他們一套試卷的得分高。

      於是他們交口稱讚起了太學。

      這倒是在陳洛的算計之中。

      他費勁心思,讓人專門去設計出數套不同的試卷,而且讓它們的難度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肯定不是因為吃飽飯閒得慌。

      公信力的建立,並非朝夕之事。

      讓天下百姓共同認可太學,認可從太學中出任地方的官員,需要花費長久時間,去建立起信任。

      這場考試,不過是陳洛下的第一步棋。

      通過輿論影響,提高百姓對它的認可度。

      待到公布結果時,連帶著承認那些通過選拔,成為太學博士者的含金量。

      而且隨著時間往後推移,這些有真才實學的博士們,又會連帶著讓太學的聲望更上一層,使其無愧於大漢最高學府的名頭。

      環環相扣,絕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便是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發自內心地開始認可太學。

      成為固有思維之後,太學的地位就穩如泰山。

      而「大漢熱搜榜」的第二位,同樣與陳洛的安排息息相關。

      它的內容乃是「伱的策論立意是什麼,快來說說看吧」。

      前面的釋經題,由於各個學派皆有不同,因此關注題目內容的文士很少,討論範圍都是在小圈子裡,何況標準答案就在書中,很少存在爭議。

      而策論則不同。

      它需要根據時政發表自己的主張。

      試卷上貼心地舉出了範例,即文帝朝名相賈誼年輕時寫下的那篇《過秦論》,需要有思想性的見解以及鮮明的觀點。

      各家學派對時政的看法,絕不會完全一致。

      這就有得吵了。

      要知道每位來參加考試的文士,肯定都想成功聘上這太學博士的位置,而這策論又占了分數的大頭。

      在這樣的情況下,誰都不會願意承認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

      那麼酒肆之中,常常可以見著兩派文士互相爭論,往往吵得面紅耳赤,得虧長安乃是京畿之地,治安頗嚴,沒人敢過於放肆,腰間長劍都還是老老實實地待在鞘中。

      邊上喝酒吃茶的百姓,原本只是看客,可聽著那些文士爭論的話題,同樣起了興趣。

      畢竟這場考試中的策論問題,乃是「外夷犯邊,何謂安國之道」。

      別說文士了,絕大部分百姓都可以侃上兩句。

      其中激進派乃是儒家的公羊學派,他們主張大復仇,外夷犯邊,那就讓那些蠻夷以血還血,將他們打痛打殘,以後就不敢再來犯邊了。

      只是民風淳樸的普通百姓,在酒肆中討論的時候,認為公羊學派的思想太過保守。

      外夷犯邊,現在敢犯邊的外夷不就只有北邊的匈奴人嘛。

      當年他們趁咱大漢初立,國力孱弱,大舉入侵,燒殺搶掠,淮陰侯率軍將他們驅逐,但這仇,咱們可沒有忘。

      外加這些年裡,匈奴騷擾邊郡的消息,屢屢傳來。

      而且咱聽說那些匈奴,是想要在肥沃的田地上種牧草,餵給牛羊馬匹。

      這誰能忍?

      故而何謂安國之道。

      咱不懂那些花里胡哨的文辭,咱只知道把匈奴人給屠光了,就沒有外夷了,那國家肯定就安寧了。

      至於塞外草原,能種麥子的地方就占著,種不了麥子的地方,便把那些匈奴人全殺完,隔個十幾二十年,就去殺一波,確保不留有任何後患。

      這聽得公羊學派的儒生們是冷汗直冒。

      大漢實施黃老之策這麼多年了,不應該是民風保守嗎?

      怎麼你們比我還激進啊!

      雖然匈奴人沒像歷史上那樣,直接打到關中附近,但長安仍時常可以聽聞邊境遭受搶掠的消息,百姓們心中都積累著一股怨氣。

      隨著大漢國力日益強盛,這股怨氣並未隨著時間流逝而淡化,反倒愈發濃郁。

      當初我們沒能力去草原上復仇,只能在本土反擊作戰,暫且忍著。

      現在我們有能力了,你還在上躥下跳,想必是活膩歪了吧?

      陳洛選中的這道策論題,起到了探查民心的效果。

      平日裡想要大範圍了解百姓的思想主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難以得到準確的答案。

      首先如何明確調查對象就是個難題。

      田間的老農、集市的商販、客棧的小廝,這些人平日都沒有自己的發聲渠道,但卻屬於大漢百姓的主要構成,乃是沉默的大多數。

      而且調查時的提問,又需要精巧的設計,避免出現問話者引導了他們回答的情況。

      比方直接提問「面對匈奴問題,你更加支持朝廷保守應對,還是主動進攻」,在大漢當前休養生息的國策下,以及回答者本人為了避免麻煩,那麼大部分人肯定會選擇「保守應對」的方案。

      可他們內心真是這麼想的嗎?

      並不一定。

      因此陳洛通過這場策論,讓絕大部分百姓參與進這個話題。

      要知道比起被動受訪,人在主動輸出在自身觀點的時候,往往更會表達出內心的真實想法。

      那麼策論題目,自然不是隨便挑選出來的。

      「外夷犯邊,何謂安國之道」,隨著策論話題的傳播,陳洛再安排專人在酒館。茶舍以及集市之中,悄悄記錄參與討論者的大致身份與思想傾向,從中看出民心所向,求戰、厭戰亦或是反戰。

      至於「大漢熱搜榜」的第三位,雖說仍與太學考試息息相關,但並不屬於陳洛的安排。

      它叫做「此人乃何派弟子,一日連辯十八家酒肆茶館」。

      這說的是在考試過後的次日,有人在茶館中辯經,單憑一己之力,說得茶館中二十多名文士啞口無言,旁邊的百姓雖然聽不懂他們爭辯的內容,但是他們懂得看臉色啊。

      那些臉色發白、雙眸暗淡的,一看就知道是辯經慘敗。

      如果這人只是在一家茶館中做到這樣的壯舉,倒不會引得如此關注。

      但他在一家茶館中辯論結束後,又去了臨近的另一家酒肆,亦是橫掃。

      這下是引起不少觀眾的興趣,紛紛是跟在此人身後,想知道他是否還要去其他地方辯經。

      結果是沒讓他們失望。

      此人接連去往十六家不同的酒肆、茶館,最後路上跟著的數百號人,聲勢浩大。

      而辯經的結果,即是他無一敗績。

      名動長安。

      要知道酒肆、茶館內的文士,數量加起來,足足有五六百人,接近前來長安文士的一半。

      也就是說,此人獨自辯倒了前來長安的一半文士。

      次日,不少文士在酒館內準備充分,想等著此人再來一趟,他們再好生辯一辯,不過待到第二天,那人便再沒出現過,倒是讓不少好事的百姓心生失望,覺得錯過了一場好戲,沒能觀看到那人把剩下的另一半文士給「挑落馬下」。

      (本章完)

      


    上一頁 ←    → 下一頁

    神話武林英雄聯盟之誰與爭鋒都市之惡魔君王女總裁的神級傭兵穿越財富人生
    天相神醫十里紅妝:明妧傳宅之崛起穹頂之上諸天劇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