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我從秦末開始長生不死» 第405章 求賢令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我從秦末開始長生不死 - 第405章 求賢令字體大小: A+
     
      第405章 求賢令

      【請注意,世界線變更程度上升13%】

      【世界線變更程度:28%】

      聽到驟然響起的系統提示音,陳洛不由得深吸一口氣。

      好傢夥。

      世界線變更程度居然驟然上漲了13%,到了28%。

      要知道上一次世界線變更程度到這麼高,還是自己剛到大澤鄉的那會,扶蘇登基為秦二世皇帝,與原本歷史產生了嚴重偏差。

      當然,現在自己「教唆」劉徹,讓對方暫時性地放棄了罷黜百家的想法,同樣是導致歷史發生巨大改變。

      故而世界線變更程度上漲13%,便不算什麼奇怪的事了。

      不過總得來說,一切仍在陳洛的掌控範圍之內。

      畢竟執政思想方面的變革,自上而下改起來容易。

      現在劉徹想著採用百家之長治國,但日後覺得儒家學派更加符合自己的心意,選擇獨尊儒術的話,那麼用不著二十年,儒家便可以迅速興起。

      現在世界線變更程度,和A股的牛市一樣,不過是虛高而已。

      如果自己想要歷史回到正軌的話,只需要稍加引導即可。

      只是「百家爭鳴」的狀態維持得久一些,總歸是件好事,陳洛還是希望儘量延長這種自民間到上層,皆是思想自由且活躍的狀態。

      「對了,伯玉你那太學辦學所遇到的困難,有什麼地方可以讓朕出手解決的嗎?」劉徹出聲問道。

      這讓陳洛恍然想起他此次入宮的原因。

      劉徹開始是想問自己太學辦得怎麼樣了啊。

      不過驟然冒出了「罷黜百家」的提議,是打亂了談話的節奏。

      從重要性來說,它屬於國策,至於太學同樣屬於國策,不過早已定了下來,現在只是在推進階段遇到困難罷了。

      現在關于思想文化上的爭辯結束,劉徹則是將話題拉回正軌。

      想了想,陳洛說道:「太學缺少博士,主要是因為我不了解各家學派有什麼賢良名士,這是我的淺陋之處。

      而以我的名義,去請那些高士出面,來太學授課,他們肯定是不願意給這個面子的。

      可如果陛下發布一道聖旨,說替太學求賢,聘請博士。

      這樣一來,太學遇到的問題便得以解決了。」

      大漢缺賢才嗎?

      笑話。

      現在天下太平七十餘載,缺少可以指揮大軍團作戰的將軍,但絕對不缺治經講學的博士。

      平穩的時局,提供了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

      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立志於研究學問的文士,完全不會像春秋戰國時期的祖師爺那般,擔驚受怕,朝不保夕。

      劉徹輕輕點頭,但沒有立刻答應下來,而是在思索陳洛提議中的利弊。

      伯玉的要求合理嗎?

      合理。

      給太學聘用優良的博士,無疑是支持太學的建設。

      朝堂上下都盯著這事在看呢。

      太學若是辦得遭了,受到非議的人可不止陳洛,更有劉徹本人。

      下達聖旨,詔令徵召博士,是一件什麼難事嗎?

      自然不是。

      這就是一道簡簡單單的詔令,寫在紙上,指不定占不到三個巴掌寬。

      至於劉徹為什麼沒有立刻答應陳洛的要求,他是在擔心另一件事,那就是萬一詔書下達到各個郡縣,卻沒有賢才趕來長安響應,那該如何?

      他的擔心並非毫無道理。

      要知道劉邦在漢初時,同樣是下達旨意,想要讓鄉野賢才前來長安輔佐自己治理天下,最後的效果卻不盡人意,他親自派人去請的商山四皓都拒絕了邀請。

      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徹擔心這樣的情況發生在自己身上。

      劉邦有打天下的威信在,那些文人尚且都不願搭理,要是發生這麼一遭,對自己的威信打擊甚重。

      只是他倒不好把自己的擔憂簡單直白地告訴陳洛。

      於是劉徹頓了頓,方才開口道:「伯玉,你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大漢疆域遼闊,朕的旨意傳達下去,恐怕最多就只能到縣裡,萬一那些賢才沒有看到,或者覺得長安路途實在遙遠,那又該如何?」

      陳洛聞言,瞬間明白了他心裡的擔憂。

      您這是怕一道旨意下去,沒人搭理,落了面子啊。

      沒有選擇直接點破,陳洛揉了揉下巴,笑著回答,「我曾遊歷大漢諸地,很少見到貧困的文士,當初感到疑惑不解,諸子百家鮮少教學經商的門道,他們莫非能從中學到致富的知識?

      後來我倒是明白了,民間記載著古籍的竹簡甚貴,而紙張書寫雖稍稍便宜,但一卷書籍的價格,可以換得普通百姓三五日的口糧,各種厚重的注釋版,價格更要抬升一倍不止。

      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是家境貧寒者,斷然是不忍將果腹的食物換取經書,而能長期閱讀經典學習者,不說頗有家資,但必然是不愁吃喝。

      這樣的人想要一般居於郡縣之中,不會住在偏僻的鄉里,陛下的詔令必然會傳到他們的耳中。

      何況大漢國力蒸蒸日上,文士的待遇比周朝以及秦時要好得多。

      孔子的政見未被真正採納過,周遊列國數十年,抱負未得施展。

      叔孫通在秦代遇到小人迫害,被迫逃出長安,最終歸附高祖,得以任太常之位。

      這難道不是說明才學之士,在大漢更能收到重用嗎?

      連我這樣才學淺陋的人都可以意識到這點,難道那些真正的賢才,會感受不出來嗎?

      只不過他們之前沒有機會,現在陛下求賢令下達之後,想必他們定然是迅速籌備好行囊,日夜兼程地趕來長安。」

      他這番話,是將劉徹心底最大的擔憂給打消了。

      只要自己求賢的詔令得到響應,那就沒有什麼問題。

      頓時,劉徹臉上綻出笑容道:「那伯玉你可要早些籌建太學場地了,朕這倒詔令下達之後,若是那些前來長安的賢才望著空蕩蕩的白地失望離去,朕可是要拿伱問罪的。」

      這話單從內容來看,倒像責怪。

      不過劉徹所用的語氣和善,臉上掛著笑容,故而稱為勉勵更為合適。

      「我一定不負陛下的期望,挑選出真正的飽學之士,將他們在太學之中任教。」陳洛起身行禮。

      ……

      次日。

      一道詔書從未央宮中發出,劉徹的旨意傳向整個大漢。

      「朕曾聽聞國家沒有賢明的君主,那麼德才兼備的大臣,便發揮不出自己的智慧;而庠序中沒有合格的老師,那麼聰慧的學生,便會趨於懶惰。

      太學作為大漢的最高學府,將在明歲招收整個天下舉薦的賢良,而想要成為這些人的老師,必然是需要飽讀詩書,明悟經典的人。

      寶劍藏在鞘中,不用於砍殺的時候,沒有人知道它的鋒利。

      明珠藏在匣中,不用於展示的時候,沒有人知道它的光輝。

      才學藏在腹中,不用於教學的時候,沒有人知道它的厚重。

      朕希望諸位飽學之士可以前來長安效力,在太學之中不吝嗇地發揚將自己的才學。

      擔任太學博士者,按六百石待遇論,任期滿五歲,可自行選擇是否轉任其他同等俸祿的官職。

      至於擔任太學博士的要求,沒有學派的限制,但需要對自己所學的經典有真正的感悟,並且理論基礎與口才兼具。

      朕與維新侯隨時等候諸位的到來,願意吐哺相迎。」

      劉徹在詔書內的態度相當誠懇。

      尤其是太學博士按六百石待遇安排,而且擔任滿五年之後,可以選擇轉任其他官職。

      要知道地方上的縣令俸祿都不過四百石,如果轉換官職到地方上,至少就是在郡內安排了。

      這樣的官場起步,可謂相當之高。

      ……

      大漢境內的諸多學派,瞬間震動。

      這封詔書上的邀請,讓他們難以拒絕啊。

      哪怕某些垂垂老矣,鬍子花白,快要走不動道的老人,看著這封詔書都不由嘆息。

      「老朽青年之時,才學尚淺,遇到高皇帝的求賢令不敢去應下,待到年富力強,卻沒有遇到過類似的詔書,沒想到半隻腳快踏入棺材裡了,卻又有天子下詔求賢,唉,唉,時也命也。」

      當他門下的學生見狀,想湊前來安慰的時候,老人卻舉起拐杖驅趕他們。

      「走走走,你們不要留在我這裡,快回家收拾行李。老朽哪怕想著坐馬車趕去長安,估計得在半路上就會去世,可你們不同,哪怕是走,你們都給我走到長安去。」

      老人那些門下的學生默然無言,皆是深深行了一禮。

      第二天大清早,他們便結伴來向老人告別。

      這些人打算共去長安闖一闖,看看能不能成為應聘上太學博士的位置。

      除了老人門下年歲最小的那位弟子。

      他向老人說出了留下來的理由,「您並無子嗣,若是我們全部都離開了,那麼這段時間裡,誰來照顧您以後的生活呢?而且師兄們的才學都在我之上,太學的名額並非無窮無盡,我覺得我爭搶不到這個名額。您一直教導我們『孝義』,那現在就讓弟子來用行動踐行吧。」

      老人用拐杖輕輕敲了這個關門弟子三下,長嘆了口氣,沒有再逼對方離開。

      「或許你將來的成就,會更在你的師兄們之上吧。」

      (本章完)

      


    上一頁 ←    → 下一頁

    主神大道一次性總裁,別囂張!我有一把斬魄刀女神老婆愛上我第九特區
    前任無雙重生之大設計師重生之天運符師神話武林英雄聯盟之誰與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