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我從秦末開始長生不死» 第308章 劉如意:我四弟居然還有這樣一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我從秦末開始長生不死 - 第308章 劉如意:我四弟居然還有這樣一字體大小: A+
     
      第308章 劉如意:我四弟居然還有這樣一面?

      大漢二十七年。

      庚酉年,生肖屬雞。

      離太祖高皇帝駕崩,恰好過去一紀。

      離孝惠帝駕崩,亦已過去了兩年七個月。

      而這也是燕王劉恆進京為帝的第三個年頭。

      這一年裡從年初開始,就有不少喜事,將前些年裡籠罩在大漢天空上的陰霾一掃而空。

      於是長安的朝臣感受到氣象一新,自發上書,細數天子近年來的功績,用華麗的文辭寫成一篇賦文,進行讚頌,述說著劉恆的功績與作為。

      在他登基方才十個月的時候,河南郡出現蝗災,大量百姓辛苦耕作半年,卻只能望著顆粒無收的田地痛哭。

      處理若稍有不慎,那麼演變成饑荒,大量受災的百姓要麼餓死,要麼流亡他鄉。

      劉恆決定將關中倉廩內的儲備糧運送過去,並且派出信任的臣子全程監督,若有人敢將這批救濟糧中飽私囊,不僅自己人頭落地,他三代以內的親族都得高聲痛罵那人。

      有著這樣的決心,河南郡那場蝗災造成的損失可謂是減到最小,沒有什麼人選擇背井離鄉,等到來年開春,新一茬的麥子長起來後,那片土地上的百姓又重新煥發了活力。

      至於頌文中記載的第二件重要事情,乃是大漢二十六年二月,匈奴進犯燕地,劉恆率軍親征,歷時五月而反。

      最終的結果是匈奴單于選擇退讓,送信請和,言明邊境之事乃是右谷蠡王擅自做主,有傷兩國情誼,已經對其降下責罰。

      如果說處理蝗災僅僅算是文治,那麼在朝臣眼中,這就可以稱得上是「武功」了。

      上一任皇帝劉盈在位的那些年間,天下安穩,但沒有什麼對外的戰功,讓人潛意識裡就覺得與劉邦存在差距。

      畢竟劉邦可不止打天下和治天下,北拒匈奴和南征南越同樣是非常拿得出手的功績。

      現在劉恆雖登上帝位才短短三載,但僅憑親征匈奴,在群臣眼中便有了比肩劉邦的可能,頌文中對此事則是大書特書。

      忽略頌文上整頓吏治、減輕賦稅等雜事,時間來到大漢二十七年。

      行文風格陡然一變。

      原本描繪面臨苦難的艱辛,使用的詞句沉鬱頓挫,而諸多喜事接連發生,自然是歡快起來。

      第一件喜事,竇皇后在三月份誕下劉恆嫡長子,取名為啟。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劉啟就是未來大漢的太子。

      要知道當初劉盈沒有嫡子的事情,急壞了多少朝臣,現在劉恆方才登基三年,就有了嫡長子,讓長安眾臣不由得放下心來。

      第二件喜事,則是三河地區種下春小麥豐收。

      要知道南方並未得到充分開發,大漢徵收糧食最重要的兩個地方,一是關中,另外一處則是三河地區。

      因此三河地區的糧食豐收,完全填補上了大漢二十五年動用關中儲備糧以及大漢二十六年發動戰爭所產生的糧食損耗。

      第三件喜事,則是劉恆前日在早朝時,決定修建一座觀測天象的露台。

      這是他繼位之後首次決定新修建築,臣子們自然會選擇支持。

      畢竟修建露台又不算大興土木,耗費的人力物力恐怕不到一座行宮的十分之一,他們沒有理由反對。

      而劉恆問詢工匠,得知修建露台需要百兩黃金時,感慨出聲:「修建這麼一座露台,居然要花費十戶普通人家全部的財產,實在是太過奢靡,先帝留下來的宮殿頗新,朕不該再新修建築了。」

      於是他便當眾宣布放棄修建露台。

      這是劉邦、劉盈都沒有做到的事情。

      劉邦出行和居住方面非常簡樸,但是在設宴招待他人的時候,講究排場。

      而劉盈在設宴和居住上同樣簡樸,但出行巡獵時候,調動並跟隨的人員不少。

      作為天子的劉恆以身示範,推崇簡樸,乃是對國家,對百姓,都有莫大的好事啊。

      這便是應當讚頌當今天子的又一個理由啊。

      在代城內,陳洛誦讀完這篇文章,接著側過頭去,望向劉如意。

      雖然他沒有明確表示什麼,不過意思已經很明顯。

      劉如意無奈嘆了口氣說:「國相我懂,我知道自己差四弟有些遠。」

      在劉恆剛剛繼位的那段日子裡,劉如意分外關注長安的情況,事事都想暗戳戳地比較一番。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產生了深深的無力感。

      而且有些自己看不懂的操作,需要經過陳洛的講解,方才能恍然大悟。

      最開始,劉如意還覺得自己是沒有想到那一層,可隨著後面不懂的操作越來越多,不少甚至是「草蛇灰線」,伏筆甚至在數月乃至一年以前,這就讓他深感震驚。

      陳洛笑了笑說:「你四弟是個好皇帝,甚至是罕見的好皇帝,比不過他,也沒必要懊惱。」

      劉如意揉揉下巴,端起杯子默默飲茶。

      他現在愈發覺得國相當初真有先見之明。

      看著四弟這三年來走過的痕跡,哪怕是意想不到的一些行為,都沒有任何一步走錯。

      換誰來看,都會自愧不如。

      劉恆入主長安前,就在渭水橋邊給周勃來了一個下馬威。

      劉如意最初感覺不解:太尉乃朝廷重臣,四弟尚未登上帝位,就這樣得罪他,難道不怕出現意外嗎?

      關於他的疑問,陳洛當時解釋道:「劉恆拒絕周勃是言之有理,而他又是功臣派在朝堂上正式宣布請來的繼承大統的人選,不可能因為這點小事,就拒絕讓他入主長安。」

      劉恆很懂其中的分寸。

      畢竟周勃並非曹操和司馬昭,甚至比起霍光,亦有本質上的差別。

      要知道曹操、司馬昭這幾位遇見這樣的情況,哪怕不直接向劉恆動手,同樣會用他身邊人來立威,竇皇后大概率就將成為犧牲品。

      周勃不一樣的點,在於他是權勢極大的臣子,而非權臣,別說他在朝堂上做不到說一不二,功臣派同樣沒有這樣的能力。

      加上周勃他們從根本上來說,就沒有叛逆的心思,忠於大漢與劉氏。

      因此劉恆這麼做後,沒有被報復,反而得到了肉眼可見的好處。

      他原本從燕國帶過去的親信,數量不多,有能力者不過三四人。

      經過立威後,長安城中一批想要進步的官員瞅準時機,選擇投靠,這大大豐盈了劉恆的羽翼。

      劉如意被陳洛點撥之後,覺得自己雖然想不到這點,但代國內可以帶去的優秀臣子本就比燕國更多,不用另闢蹊徑,就能在長安站穩腳跟。

      當然,渭水橋立威僅是劉恆的第一步動作。

      在入主長安後第三個月,呂產和呂祿就光榮升遷。

      劉如意看到這項決議的第一瞬間,以為自己這個四弟是打算用呂氏對抗功臣派,玩權術平衡之道。

      當時陳洛聽到這個想法,笑著說他只看到了第一層。

      呂產和呂祿可謂是明升暗降。

      他倆原本為禁軍統帥,掌握著京畿地區最精銳的一支部隊,要知道呂氏家族和功臣派對抗的最大底氣,就在於此。

      二人升上去後,看似位置更高,但實際的權勢比起功臣派的整體來說,如同螞蟻見大象。

      故而劉恆的打算,根本不是借他們對抗功臣派。

      反倒從後續的發展來看,他們卸任的職位由劉恆從燕地來帶的親信張武和宋昌接替。

      這說明劉恆不想藉助其他勢力,牢固自己的根基才是他的選擇。

      劉如意那時聽完講解,當場目瞪口呆。

      這事過後,他尚且覺得自己若是坐在那個位置上,一定會注意到這些,不算被四弟拉過大差距。

      劉恆後續的操作,更是讓他嘆為觀止。

      大漢二十五年,河南郡蝗災,劉恆從關中調糧,成功安撫百姓。

      這般操作,劉如意覺得自己能夠輕鬆做到。

      但是劉恆在大漢二十六年,親征匈奴,理由用的乃是關中無儲備糧。

      這一系列操作看似平平無奇,陳洛神色凝重地給自己解釋完畢後,劉如意才知道自己這個四弟有多離譜。

      大漢二十六年,匈奴進犯燕地是在二月。

      劉恆得知消息後,當即宣布親征。

      但是匈奴這次進攻燕地,只是其中右谷蠡王部族的行為,並非像大漢六年那樣,舉國壓上,在得知大漢的正規軍到來後,他們在三月底就選擇退走。

      而在敵人退走後,劉恆沒有第一時間選擇班師回朝。

      當時他剛率軍抵達邊地,得知匈奴退走,以「提防匈奴再度來犯」「整頓邊軍,鞏固邊防」「查漏補缺」等七八條理由,在軍中待了足足五月。

      直到七月初,劉恆才回到長安。

      他這樣做,莫非喜愛是軍旅生活嗎?

      自然不是。

      留在軍中的這段時間裡,劉恆主要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大範圍地消除周勃的影響力。

      大漢軍隊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即是草創階段,當時以沛縣鄉民為主要組成部分,軍隊總人數不過三五千,根本核心乃是劉邦,曹參、周勃、夏侯嬰、呂澤這批沛縣元老同樣重要。

      第二個階段乃是壯大階段,這個時候漢軍的規格迅速擴大,軍隊總人數超過二十萬,主要的統帥變成了韓信,曹參、周勃、夏侯嬰等經驗豐富的將領,靠著自身本領統御一軍。

      第三個階段則是穩定階段,大漢正式建立,代表著軍隊的統帥不會產生劇變,在軍中最具影響力的人,自然就是太尉。

      任期最長者,並非名氣最大,帶領漢軍北拒匈奴的韓信,而是從大漢十年開始,便長時間擔任該職位的周勃。

      在大漢軍隊發展的三個階段中,皆有周勃的身影。

      尤其是在第二個階段,劉邦更加信任沛縣元老,韓信有最高指揮權,但與底下的士卒算不上親近,反倒那些從第一個階段就掌軍的將領,與士卒更加熟悉。

      因此現在的漢軍之中,他的影響力達到一個非常恐怖的境地,絕大部分士卒都知道,並且認可這位周老將軍。

      甚至周勃都沒有意識到這點。

      一名將領影響力太高,並不是什麼好事。

      除了李世民那種自己親自領兵打天下,聲望無人能比的皇帝,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會忌憚周勃這樣的存在。

      劉恆同樣如此。

      於是這段時間內,他在安插了無數自己的親信,做到初步掌握住了大漢的軍隊。

      劉如意聽完陳洛的這段分析後,滿頭問號。

      四弟居然還有這樣的一面?

      以前我覺得四弟沉默寡言,現在想來,難不成他是不想與傻子交流?

      還有細思恐極的一點,陳洛並未提出。

      那就是根據墨家弟子的調查,匈奴之所以會入侵燕地,乃是燕地的官員先行向外挑釁,最終引發的矛盾。

      這點就很耐人尋味了。

      匈奴這些年裡頗為安分,他們試圖靠著與大漢通商來積蓄力量,沒有理由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驟然發動一場戰爭。

      或許……這次匈奴南下並非一次意外。

      燕地乃劉恆入主長安前的封國,現在雖然改設為郡,但地方上的官吏大多還是曾經劉恆手底下的那一批人。

      因此他想要藉機削弱周勃在軍中影響力,完全可以特意安排這麼一場「意外」,讓燕地的官吏前去挑釁邊關的匈奴人,引發這場爭端。

      不過陳洛沒有切實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猜想。

      但要知道,大漢二十五年蝗災,調用京畿地區的儲備糧,就是大漢二十六年劉恆親征的理由。

      可謂是一環扣一環。

      如果這是劉恆早就設計好的,借關中儲備糧少,需要親征安穩軍心為由,繼而擴大自己在大漢軍隊中的影響力

      如果這是真的,那麼劉恆的心計恐怕遠遠超出絕大部分人的想像。

      當然,要論權術和手段,劉恆在歷史上能排進前十,但他之所以諡號為「文」,絕非是因為耍弄那些手段。

      畢竟嘉靖同樣是因為巧合繼位,同樣心思深沉,單純靠著權術但個人風評比起劉恆來說,卻是天差地別。

      從不修露台這一事來看,劉恆的手段僅僅是術,對百姓的仁義才是他的道。

      (本章完)

      



    上一頁 ←    → 下一頁

    毒妃戲邪王:馭獸大小姐穿越火線之一槍飆血嬈人公主(網王NP)一不小心潛了總裁重生之都市修仙
    嬌妻誘情至尊劍皇英雄聯盟之決勝巔峰民國諜影我只想安靜地打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