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我從秦末開始長生不死» 第282章 大漢局勢,種種矛盾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我從秦末開始長生不死 - 第282章 大漢局勢,種種矛盾字體大小: A+
     
      第282章 大漢局勢,種種矛盾

      陳洛在大殿中和身旁的徹侯們交談的同時,不忘用餘光掃視著殿內,觀察那些徹侯。{什麼?你還不知道|.閱讀,|趕緊google一下吧}

      當今大漢的局勢相比十年之前,發生了不少變化,有了很大不同。

      尤其在蕭何去世後,屬於重要節點,在此之後,朝堂和地方上的水逐漸渾了起來,各個方面的矛盾浮出水面。

      從蕭何去世後,初代徹侯和二代徹侯的區別愈發明顯。

      繼承酇侯爵位的是蕭何的長子。

      比起他的丞相父親,蕭祿這個人的才華一般,而且缺乏幹練,總是在一些瑣碎的細節上糾結數日,未能進展,不過他沒有什麼大志向,在長安擔任閒職,立不了什麼功績,但也不會犯錯。

      只是這樣的酇侯,顯然無法成為二代徹侯們的領袖。

      那些年輕人們可是自信滿滿,覺得自己站在更高的起點上,能夠立下超越父輩們的功績。

      安逸摸魚的蕭祿,反倒像是異類。

      對於那些心高氣傲的二代徹侯們,陳洛沒有鼓勵,亦不會出言打擊。

      畢竟有志氣做事總是好的,若一味想著魚肉百姓,鬥富攀比,這些二代算真廢了。

      只是打下一片基業難,守住一片基業更難,想要將先輩留下來的基業發揚光大,難上加難。

      二代徹侯可以完完整整地將封國傳到自己的後輩手裡,陳洛就覺得他們做的很不錯了。

      真可以成為大漢肱股之臣的,寥寥數人耳。

      自己特意觀察的周家那小子,目前看上去倒是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不過比起他那飛揚跋扈的哥哥,還是賢明了不少。

      這些雄心勃勃的二代徹侯,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會從他們的父輩手中接過朝堂的部分權力。

      當然,絕對的繼承是不可能的。

      現在的大漢還沒有腐朽到那一步,亦未成為絕對的門閥政治。

      因此沒有真才實學,絕對不可能進入高層,也不可能進入軍隊和廷尉手下。

      畢竟這倆一個是軍事,一個掌刑律,瞎搞真的會死人。

      至於財政經濟方面的職務,塞幾個人進去完全不影響大局。

      何況大漢當下的基本國策是休養生息,賦稅較輕,且不會進行改革,沒有什麼值得過分關注的地方,哪怕貪墨,他們都沒有太多空間。

      初代徹侯中最年輕的就是自己和韓信了,但他們都已經接近不惑之年,留在長安內的初代徹侯有些已經病亡,有些已經開始打算辭官就國安度晚年,有些哪怕還想多發揮餘熱往上走,亦是想給後輩多留幾分基業。

      在這樣的環境下,二代徹侯們開始進行權力過渡,在朝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乃是必然會出現的事情。

      剛才陳洛觀察殿內的情況。

      那些二代徹侯的分布區域,主要在那位新酇侯邊上,他們圍著一臉生無可戀的摸魚人蕭祿,以他為中心議事。

      哪怕自己遠遠望去,都能察覺得到蕭祿滿眼的不情願,二代徹侯怎麼可能察覺不到呢?

      可他們沒有其他的主心骨,暫且只能以侯位最尊貴的蕭祿為中心,不然更找不出一個讓自己服氣的人,便會變成散沙。

      沒有領袖和信仰的派系,不值得畏懼。

      二代徹侯們想要起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初代徹侯和二代徹侯的權力交接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尚且屬於目前大漢局勢下衝突較小,不會在明面上引起鬥爭的矛盾。

      陳洛真正關注,並心中警惕的矛盾,是各種徹侯內部產生了分裂。

      在大漢建立後,徹侯們就做出了中央任職和地方就國兩個不同的選擇。

      中央任職的徹侯們,主要是原本就位高權重,從戰時到治理,他們的身份不會產生什麼變化,降低太多地位。

      那些地方就國的徹侯,主要是由於相比原本軍隊的職位,中央的官位數量大大減少,他們覺得自己地位一落千丈,心理難以平衡。

      那些地方就國的徹侯,權力和地位或許一開始與中央任職的徹侯相差不大。

      隨著時間延長,一切又變得不一樣了。

      中央任職的徹侯這十來年間,基本每隔個十天半個月,就有在劉邦面前刷臉的機會,而且可以第一時間了解朝廷頒布的最新政策,從中尋找到合法利好自己與封國的條款。

      地方上的徹侯發現自己和曾經的同僚相比,差距居然被拉得越來越大,大部分人肯定感到憋屈。

      當年你還是我的部下,現在咋還騎到我頭上來管我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他們也要為自己爭取利益!

      因此地方上的那些徹侯,相互間開始加強聯繫,一名徹侯發聲,除非他是陳洛、韓信這個級別的萬戶侯,否則不會引起上面的重視,可十數名徹侯聯合在一起上書,發表看法,那引發的重視程度,完全不同。

      在陳洛的印象里,地方徹侯第一次聯名上書,是在大漢十一年。

      是歲,齊地大旱,亦有蝗災,但是郡縣內處理並不及時,於是齊地有十數名徹侯共同上書,請求朝廷運送糧草救濟,並且懲處不作為的官吏。

      劉邦收到那幾卷帛書後,直接是派了周勃和夏侯嬰前去調查,還親筆寫下旨意,去安撫那些徹侯。

      會哭的孩子有奶喝。

      齊地的徹侯這次上書事件,屬於是給其他徹侯打了個樣,讓他們知道這樣可以嘗到甜頭。

      畢竟除了齊地外,在趙地、三河地區就國徹侯們,內部亦存在聯繫,他們見到的確有甜頭,自然明白聯合上書,共進共退,能夠確保他們的利益最大化。

      於是原本聯繫就日益稀少的徹侯們,因為利益和政見的不同,開始分裂成了諸多派別。

      陳洛通過剛才觀察殿內徹侯們的站位,確實看出來了不少東西。

      哪怕有齊地徹侯亂入到趙地徹侯的聚集處,但更可能是前去找友人敘舊這樣的特殊情況,絕大部分人所站的位置,都符合地域特點。

      若將他們稱之為「黨派」,那自己目前至少發現有趙黨、齊黨、三河黨以及荊黨。

      為何沒有出現楚黨和長沙黨,主要是分封在這兩地的徹侯,與當地的諸侯王的關係密不可分,相比獲取朝堂的支持,他們更在意項羽和吳芮的看法與態度。

      這些黨派的出現,初衷或許是好的。

      他們最開始聯合起來匯報洪災、蝗災,後續又聯合處理安置地方上的流民,對於開發荒地、建設城鎮,同樣持支持態度。

      從這些角度來說,地方徹侯抱團,初期起到的是積極作用。

      他們在各地對於人口安置、荒地開發,都盡心盡力,讓大漢國力恢復得更快。

      但陳洛不會因為這些好處,就忽視了他們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

      徹侯們在地方上的抱團,逐漸是有坐大的趨勢。

      雖然他們不可能成為獨霸一方的軍閥,上面有諸侯王和郡守壓著,但他們聲勢增大後,不可避免的會讓這些地方抱團徹侯裹挾朝堂的意志,影響下發的政策。

      這些地方徹侯最開始提出的建議,基本上都是在合理的範圍內為自己爭取利益,順帶還救助受災或流亡的百姓,哪怕他們中飽私囊一部分下撥的救濟物,亦是會起到積極作用。

      近一年來,那些地方上的徹侯開始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像是前不久三河地的七名徹侯,一同要求取消郡縣內的官員對他們田地的丈量權。

      陳洛在早朝上直接說出這項提議極不合理,表示反對,劉邦採納了他的意見,否決了這項提議。

      地方官員比起徹侯,本身就處在弱勢地位,若他們在律法上失去名正言順的條款,那他們行事將處處受阻。

      何況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郡縣官員不能清丈徹侯的土地,要從長安專門派出官吏來幹這事,只怕五年、十年才來一次,在這期間,徹侯在地方上能兼併多少田地,那誰都不敢想。

      因為這事而專門上書,在陳洛看來,這是地方徹侯們因為抱團,貪慾開始膨脹,想要抱團索取到一些不合理、以前不敢想的利益。

      陳洛這次果斷反對,劉邦亦採納了自己的意見,是因為他們倆人是那些地方徹侯惹不起的存在。

      外加在他看來,此番僅是他們的試探,用來探探口風。

      若再過個十年,丞相不由自己擔任,而皇帝換成了劉盈。

      那些地方上的徹侯們再以更加委婉的言辭,更加浩大的聲勢,送進長安,堆滿案牘。

      那丞相還敢提出反對意見,皇帝還有魄力直接否決嗎?

      陳洛揉了揉眉心,自己沒有預知能力,猜測不到未來的結果,但他可以看到這就是未來可能爆發的隱患,自己必須儘早解決它。

      初代徹侯與二代徹侯之間權力傳承可能引發的矛盾。

      因為與中央徹侯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引發地方徹侯抱團裹挾中央意志的問題。

      除此之外,近日墨家弟子匯報的情況里,自己發現大漢地方上的官吏貪墨的內容又開始增多。

      這個問題格外引起陳洛的注意。

      要知道自己在之前十年裡,對於貪官污吏,基本上毫不手軟,根本不管對方是哪個派系,拜了誰的山頭,只要拿到了關鍵證據,直接派自己手下的御史上書彈劾,彈劾不成,就自己親自出面。

      因此早朝時只要有御史進入殿中,大家都會開始猜測是有誰要倒霉。

      按照之前那樣監察力度,貪墨的獲利與代價不成正比,敢於鋌而走險的官吏數量不多。

      只是現在陳洛不再是御史大夫,沒有直接監察百官的權力,看來有些人的歪心思壓制不住了。

      張蒼不敢肆無忌憚地彈劾那些貪污的官吏,有些人的背景不小,哪怕他背後是有陳洛,可畢竟不是陳洛。

      因此他上任後,一般受到舉報,實行的是「網開一面」,漏過部分官吏不抓,等到有機會再去對他們動手。

      這樣的話,那些貪墨的官吏倒會生起僥倖心思,一些原本搖擺不定的官吏,亦會見到貪墨的同僚無事,隱隱心動。

      畢竟這個時代的官吏沒有什麼為百姓服務的信仰,他們擔任官員,都是自稱為一方「父母官」,百姓是他們的兒子。

      那麼是父母恭敬地對待自己的兒子,還是兒子恭敬地對待父母呢?

      由此可以見到其中根本性的差異。

      誠然,陳洛見過為民請命者、埋頭苦幹者以及捨身求法者,但這樣的官員終究是少數,比例遠不及後世。

      對於這個問題,自己沒有找到解決根本的辦法。

      那些超越時代的信念無法在這片剛剛邁入封建制度的土地飛揚,造紙術都尚未鋪開的情況下,那些振聾發聵的思想難以傳播,何況整個大漢的識字率說不定連千分之一都沒有。

      傳播那些先進的理念,該從何談起?

      難以根除的毛病,不代表就要放任自流,任由它不斷惡化。

      陳洛覺得大漢的官吏群體墮落腐化慢上一些,那麼國力恢復的勢頭不會被打斷,天下百姓的日子將會更加好過。

      至少對於當代人來說,這就是好事。

      但是……

      「難啊。」他略帶疲倦地揉了揉緊繃著的眉心,輕輕嘆了口氣。

      成為了丞相之後,他方才明白天下蒼生壓在自己肩膀上的擔子有多重。

      國家如同精密的儀器,將一處不起眼的零件破壞,那麼可能就會導致所有地方全部出現問題,最終導致損毀。

      陳洛覺得歷史上選擇「蕭規曹隨」的曹參,並非不作為,也不止是認為蕭何制定的律法已經完善到無法修改的地步。

      而是他對這天下懷有敬畏,戰戰兢兢。

      他會害怕因為自己的胡亂變動,導致百姓遭受災禍;害怕自己變更律法的途中出現意外,離世或離任,留下不妥當的半成品律法,更是坑害了百姓和繼任者。

      自己每次在案牘前翻閱那些文書時,心中就是這般想法。

      每逢這個時候,劉樂不會上前出言打擾他,陳直和陳魯更是不會靠近書房,那是他們通過數次深刻記憶換來的教訓。

      (本章完)

      



    上一頁 ←    → 下一頁

    絕世飛刀韶光慢重生之狂暴火法桃運神戒金色綠茵
    吾為元始大天尊邪王欺正妃我的大姐大皇夫同堂:妖孽師兄娶進天元神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