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穿越大清殺敵立功封異姓王» 第一百零四章 抓住天時地利人和的努爾哈赤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穿越大清殺敵立功封異姓王 - 第一百零四章 抓住天時地利人和的努爾哈赤字體大小: A+
     
      「而太祖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鐵甲起兵,最後建立大金的原因,也不外乎遵循了孫子兵法的要義」。英格利對努爾哈赤的成功也給皇太極做了講解。

      提到清太祖努爾哈赤,最激動人心的當然是他十三副鎧甲打天下的英雄故事。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與大明王朝爭奪天下,他的氣概和才華,實在令人敬佩。但是,細讀努爾哈赤的故事,你有沒有好奇過,他為何能做到從受人蹂躪的小頭目逆襲成女真「英明汗」?

      先看看當時的情況:

      遼東地區,女真人分成很多部落,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個較大的部落。在這三大部落里,又分為很多小部落。就拿努爾哈赤部落所在的建州女真來說,又可分為蘇克素護河、渾河、完顏、棟鄂、哲陳、鴨綠江、納殷、朱舍里等部落,野人女真里則有東海女真、黑龍江女真等,這些部落互不統轄,史書上記載,他們 「皆稱王爭長,互相戰殺,甚至骨肉相殘,強凌弱、眾暴寡」,長期處於混戰狀態。

      努爾哈赤家族所在的部落是建州女真中的一個小部落,人口少,勢力範圍小,自保尚且困難,更別說去兼併其他部落了。努爾哈赤的爺爺就是這個小部落的頭目,稱之為酋長。提到努爾哈赤,大家會不自覺地想,他們的敵人就是大明,他們天生就反對明朝。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當時,女真就是明朝的少數民族,他們是接受明朝統治的——至少大部分女真部落是臣服於明朝的。當然,這其中會有很多矛盾。明朝政府在遼東實行以夷制夷的政策,對女真各部落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讓這些部落「犬牙相制」,以方便明朝的統治。明朝政府不希望看到統一、強大的女真部落,所以他們便在各部落之間製造矛盾和衝突,千方百計阻礙女真各部的統一。對那些能力強、有野心、不服統治的女真首領,一般都是採取誅殺的手段,絕不允許女真人形成氣候。努爾哈赤的五世祖建州左衛都督同知董山,就因為驍勇善戰,在女真各部落之間有很高的威望,不服明朝統治,最終被明朝斬殺。

      努爾哈赤家族所在的部落,長期依附於明朝邊將,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生存。努爾哈赤的爺爺覺昌安作為建州左衛枝部酋長,還擔任著指揮使的職務。萬曆二年,遼東總兵李成梁率大軍征討不服管轄、經常鬧事的王杲。王杲和覺昌安本是親家,勢力比覺昌安大得多。面對明朝大軍,覺昌安「識時務者為俊傑」,堅決支持李成梁,關鍵時刻帶著兒子塔克世當了李成梁的嚮導,一舉滅掉王杲部落,蕩平他們的營寨。

      塔克世就是努爾哈赤的父親。

      由此可見,當時努爾哈赤家族和明朝的關係並不壞。

      那為什麼努爾哈赤後來會走上反叛的路子呢?

      事情還得從萬曆十一年說起。

      這一年,李杲的兒子阿台為了給父親報仇,公然起兵劫掠邊境,惹得李成梁非常氣憤。他又帶大軍征討阿台。這一次,依舊是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當嚮導。但是,在雙方交戰過程中,覺昌安和塔克世都被殺了。當時官方的說法是他們被明軍士兵「誤殺」了。

      信不信由你,反正朝廷就是這麼說的。

      一個部落里,酋長和他兒子同時死了,這是對部落極大的打擊。而對努爾哈赤來說,更是滅頂之災。這年,努爾哈赤25歲。

      當時,有傳言說,是建州左衛圖倫城主尼堪外蘭唆使明兵殺害了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這個傳言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畢竟部落之間為了奪取權力,什麼事都幹得出來。努爾哈赤自己經過認真分析,也認為極有可能是尼堪外蘭使的壞。所以他到明朝邊將那裡討說法,請求他們把尼堪外蘭交給自己處置,以報復仇。令他沒想到的是,那些守將根本不把他這個毛頭小子放在眼裡,當眾斥責他。同時,為了加強統治,明朝方面還任命尼堪外蘭做「滿洲國主」,也就是建州女真的統領。這樣一來,尼堪外蘭威望大升,也堅定了他殺掉努爾哈赤以絕後患的決心。牆倒眾人推,努爾哈赤的族人都不再聽他的,紛紛效忠尼堪外蘭。這使得努爾哈赤的處境非常艱難且危險。無奈之下,努爾哈赤只好帶著三十多個親信,以及十三副鎧甲,於萬曆十一年五月走上了公開反對尼堪外蘭的艱難道路。

      此時努爾哈赤反對的不是明朝,而是同為女真部落的尼堪外蘭。明朝方面對他也並不重視,他就是個小蝦米,而且兩個部落火拼,明朝這邊樂得看熱鬧。

      努爾哈赤起兵後,如果單靠他帶領的三十個兄弟和十三副鎧甲是絕不可能成就事業的。無論什麼時候,弱小者要崛起,必須要借勢。努爾哈赤也不例外。他不是要對付尼堪外蘭嗎?那尼堪外蘭有沒有仇家呢?當然有,努爾哈赤需要做的就是,找到這些尼堪外蘭的仇家,然後說服他們,和他一起把尼堪外蘭干翻。女真各部落之間本來就互相仇殺,為了搶地盤、當老大,誰也不服誰。現在明朝方面又讓尼堪外蘭做建州女真的老大,其他部落當然不願意。聯合其他部落來推翻尼堪外蘭,這個過程對努爾哈赤來說並不難。很快,他就取得了嘉木湖寨主噶哈善、沾河寨主常書的支持,幾個部落合兵一處,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進攻尼堪外蘭的老巢圖倫城,很快圖倫城就被攻破了,尼堪外蘭倉皇逃竄。就這樣,努爾哈赤邁出了統一女真各部落的第一步。

      萬事開頭難,邁出了第一步,以後的路就好走了。

      但是,統一女真各部落的過程並不容易,努爾哈赤為此奮鬥了三十年。

      面對割據分裂的女真各部落,努爾哈赤的策略是以撫為主、剿撫結合。他採取「遠交近攻」的辦法,由近及遠,先弱後強,逐步擴大。

      對那些投降的部落,給他們登記造冊,史稱「編戶」,規定不許搶奪他們的財物和人口,依舊讓他們原來的首領進行統治,安撫他們好生勞作。

      對那些主動歸順的,則賜予豐厚的獎勵。

      而對那些抗拒的人,堅決殺掉,不留後患。戰爭中抓獲的俘虜,充為奴隸。在這個過程中,手段是殘忍的,充滿了血腥和暴力。一個叫額赫庫倫的部落拒不投降,努爾哈赤便率大軍進攻,城破,守城士兵全部被斬殺,「滅其國」,「地成廢墟」。

      通過剿撫結合的辦法,努爾哈赤用了三十年時間,終於統一了女真各部落。

      努爾哈赤稱帝,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他也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打下來的。

      萬曆二十三年,努爾哈赤自稱「女真國建州衛」王子。

      萬曆三十三年,努爾哈赤又進一步,給自己封王,自稱「建州地方等處國王」、「建州王」、「建州國汗」。

      萬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正式確立,他統轄的所有人員皆須編入八旗。

      這些準備工作做足之後,努爾哈赤建國稱帝就水到渠成了。

      萬曆四十四年,正月,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舉行開國登基大典,自稱「承奉天命覆育列國英明汗」(簡稱「英明汗」),定國號為後金,建元天命。一個全新的後金國就這樣誕生了。

      說到這裡,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努爾哈赤能成功?

      其一:女真各部的統一,是大勢所趨。

      任何事情要成功,都離不開「勢」。順勢而為,就很容易成功,借用網際網路上一句時髦的話說,就是「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逆勢而為,則很難成功。女真各部落之間分裂已經上百年,這些零零散散的小部落之間整天混戰,嚴重擾亂了老百姓的生活。沒有誰會希望長期過著戰亂生活,大家都渴望和平,打打獵、種種地,賣點皮革,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樣的生活多美好呀!戰亂不但影響百姓生活,還打亂了正常的經濟貿易,不利於經濟發展。所以,從部落首領到普通百姓,都希望能夠過上和平的日子。誰要是有這個能力,大家肯定都擁護他。

      其二:努爾哈赤的能力。

      努爾哈赤武力很好,作為一個部落首領的長孫,努爾哈赤從小就練習武藝。成年後,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他使得一手好刀,尋常士兵根本不是他對手。他的騎射功夫也很精湛,能做到百步穿楊。在戰場上,他勇猛衝殺,往往沖在最前面。他自己就曾說過:「吾自幼於千百軍中,孤身突入,弓矢相交,兵刃相接,不知幾經鏖戰。」從他的傳記看,這話還真不是吹牛皮。他的這種性格,很容易取得士兵的信任,能夠快速建立威信,贏得大家的擁戴。這就是領袖氣質。此外,努爾哈赤謀略也很出色。他的謀略是從哪裡學來的呢?說出來你可能覺得好笑,他是從《三國演義》上學的。努爾哈赤並不排斥漢族文化,他從小就學習漢語,能很流暢地說漢語、寫漢字。這在當時的女真人中是不多見的。他最喜歡讀的漢文書籍是《三國演義》,從這本古典小說里,他學習到了智謀、戰爭策略等等,這為他日後統一女真各部落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其三:大明朝的腐敗。

      努爾哈赤統一整個女真部落用了三十年時間,而且多次挑戰明朝的底線,不斷給自己加封各種頭銜。在這個過程中,明朝戍邊守軍都在幹什麼呢?沒人管嗎?

      管肯定是管的,但是在統一的過程中,努爾哈赤對明朝邊將極力籠絡,對明王朝也俯首稱臣。他本人在萬曆二十九年還到北京去朝貢。就在他建國稱帝的前一年,薊遼總督還向朝廷奏稱,努爾哈赤「唯命是從」。由此可見,這些大權在握的守將大多被他收買了。努爾哈赤的軍事行動,明朝也會出面干涉。比如萬曆四十三年七月,努爾哈赤發兵三千,準備一舉蕩平葉赫,明朝便出面干涉,使得努爾哈赤不得不暫時息兵。

      萬曆皇帝二十餘年不上朝,朝政糜爛,軍隊腐敗。那些邊境守將,很多時候對努爾哈赤的軍事行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正是他們自己內部在打,只要不騷擾到邊境安寧就可以了。王朝到了末期,官僚機構臃腫,行政效率極其低下,決策往往失靈。正是在這樣的局面之下,努爾哈赤才能一步步做大、做強。

      其四:還有一點,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那就是滿族的形成。

      滿族的形成,對於女真各部落的統一、對於征服中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滿族形成的關鍵,是滿文的形成。萬曆二十七年, 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人參照蒙古文字母創製滿文,後來被稱為無圈點滿文,俗稱老滿文,這版滿文使用了30餘年。滿文出現後,就有了統一的政令、文字,加之八旗制度規定八旗人員都居住、生活在固定區域,他們互相通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統一的風俗習慣,產生了民族共識,滿族就這樣形成了。

      具備了以上四個條件,努爾哈赤用三十年完成統一大業,可謂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最終成功了,也就不足為奇啦。

      而從孫子兵法來講,努爾哈赤做到了一下幾點:

      第十一篇:九地第十一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泛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於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諸、劌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如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通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斗,過則從。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則其城可拔,其國可隳。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故為兵之事,在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奧義解釋:

      孫子說:按照用兵的原則,軍事地理有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諸侯在本國境內作戰的地區,叫做散地。在敵國淺近縱深作戰的地區,叫做輕地。我方得到有利,敵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區,叫做爭地。我軍可以前往,敵軍也可以前來的地區,叫做交地。多國相毗鄰,先到就可以獲得諸侯列國援助的地區,叫做衢地。深入敵國腹地,背靠敵人眾多城邑的地區,叫做重地。山林險阻沼澤等難於通行的地區,叫做圮地。行軍的道路狹窄,退兵的道路迂遠,敵人可以用少量兵力攻擊我方眾多兵力的地區,叫做圍地。迅速奮戰就能生存,不迅速奮戰就會全軍覆滅的地區,叫做死地。因此,處於散地就不宜作戰,處於輕地就不宜停留,遇上爭地就不要勉強強攻,遇上交地就不要斷絕聯絡,進入衢地就應該結交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糧草,碰到圮地就必須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設謀脫險,處於死地就要力戰求生。

      從前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使敵人前後部隊不能相互策應,主力和小部隊無法相互依靠,官兵之間不能相互救援,上下級之間不能互相聯絡,士兵分散不能集中,合兵布陣也不整齊。對我有利就打,對我無利就停止行動。試問:敵人兵員眾多且又陣勢嚴整向我發起進攻,那該用什麼辦法對付它呢?回答是:先奪取敵人最關心愛護的,這樣就聽從我們的擺布了。用兵之理貴在神速,要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

      在敵國境內進行作戰的一般規律是:越深入敵國腹地,我軍軍心就越堅固,敵人就不易戰勝我們。在敵國豐饒地區掠取糧草,部隊給養就有了保障。要注意休整部隊,不要使其過於疲勞,保持土氣,養精蓄銳。部署兵力,巧設計謀,使敵人無法判斷我軍的意圖。將部隊置於無路可走的絕境,士卒就會寧死不退。士卒既能寧死不退,那麼他們怎麼會不殊死作戰呢!士卒深陷危險的境地,就不再存在恐懼,一旦無路可走,軍心就會牢固。深入敵境軍隊就不會離散。遇到迫不得已的情況,軍隊就會殊死奮戰。因此,不須整飭就能注意戒備,不用強求就能完成任務,無須約束就能親密團結,不待申令就會遵守紀律。禁止占卜迷信,消除士卒的疑慮,他們至死也不會逃避。我軍士卒沒有多餘的錢財,並不是不愛錢財;士卒置生死於度外,也不是不想長壽。當作戰命令頒布之時,坐著的士卒淚沾衣襟,躺著的士卒淚流滿面,但把士卒置於無路可走的絕境,他們就都會象專諸、曹劌一樣的勇敢。

      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使部隊自我策應如同「率然」蛇一樣。「率然」是常山地方一種蛇,打它的頭部,尾巴就來救應;打它的尾,頭就來救應;打它的腰,頭尾都來救應。試問:可以使軍隊象「率然」一樣吧?回答是:可以。那吳國人和越國人是互相仇視的,但當他們同船渡河而遇上大風時,他們相互救援,就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樣。所以,想用縛住馬韁、深埋車輪這種顯示死戰決心的辦法來穩定部隊,是靠不住的。要使部隊能夠齊心協力奮勇作戰如同一人,關鍵在於部隊管理教育有方。要使強弱不同的士卒都能發揮作用,在於恰當地利用地形。所以善於用兵的人,能使全軍上下攜手團結如同一人,這是因為客觀形勢迫使部隊不得不這樣。

      主持軍事行動,要做到考慮謀略沉著冷靜而幽深莫測,管理部隊公正嚴明而有條不紊。要能蒙蔽士卒的視聽,使他們對於軍事行動毫無所知;變更作戰部署,改變原定計劃,使人無法識破真相;不時變換駐地,故意迂迴前進,使人無從推測意圖。將帥向軍隊賦予作戰任務,要象使其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樣。將帥率領士卒深入諸侯國土,要象弩機發出的箭一樣一往無前。對待士卒要能如驅趕羊群一樣,趕過去又趕過來,使他們不知道要到哪裡去。集結全軍,把他們置於險境,這就是統帥軍隊的要點。九種地形的應變處置,攻防進退的利害得失,全軍上下的心理狀態,這些都是作為將帥不能不認真研究和周密考察的。

      在敵國境內作戰的規律是:深入敵境則軍心穩固,淺入敵境則軍心容易渙散。進入敵境進行作戰的稱為絕地;四通八達的地區叫做衢地;進入敵境縱深的地區叫做重地;進入敵境淺的地區叫做輕地;背有險阻前有隘路的地區叫圍地;無路可走的地區就是死地。因此,在散地,要統一軍隊意志;在輕地,要使營陣緊密相連;在爭地,要迅速出兵抄到敵人的後面;在交地,就要謹慎防守;在衢地,就要鞏固與列國的結盟;入重地,就要保障軍糧供應;在圮地,就必須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顯示死戰的決心。所以,士卒的心理狀態是:陷入包圍就會竭力抵抗,形勢逼迫就會拚死戰鬥,身處絕境就會聽從指揮。

      不了解諸侯列國的戰略意圖,就不要與之結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情況,就不能行軍;不使用嚮導,就無法得到地利。這些情況,如有一樣不了解,都不能成為稱王爭霸的軍隊。凡是王霸的軍隊,進攻大國,能使敵國的軍民來不及動員集中;兵威加在敵人頭上,能夠使敵方的盟國無法配合策應。因此,沒有必要去爭著同天下諸侯結交,也用不著在各諸侯國里培植自己的勢力,只要施展自己的戰略意圖,把兵威施加在敵人頭上,就可以拔取敵人的城邑,摧毀敵人的國都。施行超越慣例的獎賞,頒布不拘常規的號令,指揮全軍就如同使用一個人一樣。向部下布置作戰任務,但不說明其中意圖。只告知利益而不指出危害。將士卒置於危地,才能轉危為安;使士卒陷於死地,才能起死回生。軍隊深陷絕境,然後才能贏得勝利。所以,指導戰爭的關鍵,在于謹慎地觀察敵人的戰略意圖,集中兵力攻擊敵人一部,千里奔襲,斬殺敵將,這就是所謂巧妙用兵,實現克敵制勝的目的。

      因此,在決定戰爭方略的時候,就要封鎖關口,廢除通行符證,不充許敵國使者往來;要在廟堂里再三謀劃,作出戰略決策。敵人一旦出現間隙,就要迅速乘機而入。首先奪取敵人戰略要地,但不要輕易與敵約期決戰。要靈活機動,因敵情來決定自己的作戰行動。因此,戰爭開始之前要象處女那樣顯得沉靜柔弱,誘使敵人放鬆戒備;戰鬥展開之後,則要象脫逃的野兔一樣行動迅速,使敵人措手不及,無從抵抗。

      第十二篇:火攻第十二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火發而其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則上。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五火之變,以數守之。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慎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攻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說,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奧義解釋:

      孫子說:火攻形式共有五種,一是火燒敵軍人馬,二是焚燒敵軍糧草,三是焚燒敵軍輜重,四是焚燒敵軍倉庫,五是火燒敵軍運輸設施。實施火攻必須具備條件,火攻器材必須隨時準備。放火要看準天時,起火要選好日子。天時是指氣候乾燥,日子是指月亮行經「箕」、「壁」、「翼」、「軫」四個星宿位置的時候。月亮經過這四個星宿的時候,就是起風的日子。

      凡用火攻,必須根據五種火攻所引起的不同變化,靈活部署兵力策應。在敵營內部放火,就要及時派兵從外面策應。火已燒起而敵軍依然保持鎮靜,就應等待,不可立即發起進攻。待火勢旺盛後,再根據情況作出決定,可以進攻就進攻,不可進攻就停止。火可從外面放,這時就不必等待內應,只要適時放火就行。從上風放火時,不可從下風進攻。白天風颳久了,夜晚就容易停止。軍隊都必須掌握這五種火攻形式,等待條件具備時進行火攻。用火來輔助軍隊進攻,效果顯著;用水來輔助軍隊進攻,攻勢必能加強。水可以把敵軍分割隔絕,但卻不能焚毀敵人的軍需物資。

      凡打了勝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鞏固戰果的,會很危險,這種情況叫做「費留」。所以說,明智的國君要慎重地考慮這個問題,賢良的將帥要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沒有好處不要行動,沒有取勝的把握不能用兵,不到危急關頭不要開戰。國君不可因一時憤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可因一時的氣忿而出陣求戰。符合國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國家利益就停止。憤怒還可以重新變為歡喜,氣忿也可以重新轉為高興,但是國家滅亡了就不能復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所以,對待戰爭,明智的國君應該慎重,賢良的將帥應該警惕,這是安定國家和保全軍隊的基本道理。

      第十三篇:用間第十三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

      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鄉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聞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非聖賢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兼死。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

      必索敵間之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奧義解釋:

      孫子說:凡興兵十萬,征戰千里,百姓的耗費,國家的開支,每天都要花費千金,前後方動亂不安,戌卒疲備地在路上奔波,不能從事正常生產的有七十萬家。這樣相持數年,就是為了決勝於一旦,如果吝惜爵祿和金錢,不肯用來重用間諜,以致因為不能掌握敵情而導致失敗,那就是不仁到極點了。這種人不配作軍隊的統帥,算不上國家的輔佐,也不是勝利的主宰。

      所以,明君和賢將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戰勝敵人,功業超越眾人,就在於能預先掌握敵情。要事先了解敵情,不可求神問鬼,也不可用相似的現象作類比推測,不可用日月星辰運行的位置去驗證,一定要取之於人,從那些熟悉敵情的人的口中去獲取。

      間諜的運用有五種,即鄉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五種間諜同時用起來,使敵人無從捉摸我用間的規律,這是使用間諜神妙莫測的方法,也正是國君克敵制勝的法寶。所謂鄉間,是指利用敵人的同鄉做間諜;所謂內間,就是利用敵方官吏做間諜;所謂反間,就是使敵方間諜為我所用;所謂死間,是指製造散布假情報,通過我方間諜將假情報傳給敵間,誘使敵人上當,一旦真情敗露,我間難免一死;所謂生間,就是偵察後能活著回來報告敵情的人。

      所以在軍隊中,沒有比間諜更親近的人,沒有比間諜更為優厚獎賞的,沒有比間諜更為秘密的事情了。不是睿智超群的人不能使用間諜,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間諜,不是謀慮精細的人不能得到間諜提供的真實情報。微妙啊,微妙!無時無處不可以使用間諜。間諜的工作還未開展,而已泄露出去的,那麼間諜和了解內情的人都要處死。凡是要攻打的敵方軍隊,要攻占的敵方城市,要刺殺的敵方人員,都須預先了解其主管將領、左右親信、負責傳達的官員、守門官吏和門客幕僚的姓名,指令我方間諜一定要將這些情況偵察清楚。

      一定要搜查出敵方派來偵察我方軍情的間諜,從而用重金收買他,引誘開導他,然後再放他回去,這樣,反間就可以為我所用了。通過反間了解敵情,鄉間、內間也就可以利用起來了。通過反間了解敵倩,就能使死間傳播假情報給敵人了。通過反間了解敵情,就能使生間按預定時間報告敵情了。五種間諜的使用,國君都必須了解掌握。了解情況的關鍵在於使用反間,所以對反間不可不給予優厚的待遇。

      從前殷商的興起,在於重用了在夏朝為臣的伊摯,他熟悉並了解夏朝的情況;周朝的興起,是由於周武王重用了了解商朝情況的呂牙。所以,明智的國君,賢能的將帥,能用智慧高超的人充當間諜,就一定能建樹大功。這是用兵的關鍵,整個軍隊都要依靠間諜提供的敵情來決定軍事行動。?

      



    上一頁 ←    → 下一頁

    媽咪17歲:天才兒子腹影視世界旅行家特種歲月斗羅大陸隨機懲罰一名幸運觀眾
    洪荒歷異界極品紈?我修的可能是假仙我統領狐族那些年一劍獨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