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北宋大法官» 第796章 驀然回首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北宋大法官 - 第796章 驀然回首字體大小: A+
     
      經過這三把火,大家是深刻地認識到,大庭長的權威,可不敢再用自己的小命去挑戰大庭長的脾氣。

      畢竟連政事堂都無法動搖大庭長的判決,而且最終也只能服從。

      但政事堂就是受害者嗎?

      不是。

      其實政事堂也是受益者,因為政事堂的權威,也得到相應的提升。

      在與張斐爭論的時候,張斐說過一句話,就是最高皇庭當然會嚴格執行政事堂的政令,除非這道政令違法,那麼從側面來說,大庭長的權威也將確保政事堂的政令,能夠得到良好執行。

      而執行力恰恰是之前大宋最為欠缺的。

      在王安石變法時,他的用辦法就是,誰不服,就將趕出京城,用無上權威去強制執行,但問題也很明顯,中央鬥爭不斷,地方上陽奉陰違。

      如今不同。

      此番鬥爭,沒有哪個大臣被趕出京城,原因是在於制度和法律的保障。

      宰相在這個制度下,是大有可為。

      文彥博也是反應過來,他開始積極主持政事堂的會議,根據當下的局勢,制定新得政策。

      他們現在只需要專注於政策,而不用去擔心那些勾心鬥角。

      會議結束後,王安石、呂惠卿、薛向三人最先出得政事堂,眼看後面司馬他們沒有出來,呂惠卿便小聲道:「文公這是想要為政事堂找回面子啊!」

      薛向搖搖頭道:「不見得吧。以目前的新稅法來看,減免農具稅和運輸稅,反而會增加稅入,我覺得這兩項政策都沒有什麼問題,而且還引人發省。

      因為以前減免稅賦,都只是出於減輕百姓的負擔,而如今減免稅賦,是一項財政政策,是可做到國富民富,我甚至認為,今後減稅政策可以作為常用政策。」

      呂惠卿笑而不語。

      王安石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道:「你說得不錯,雖然目前市集中出現非常多的農具商鋪,但是這並不能直接給國家帶來多少財富,但農夫得到這些精良的農具,是能夠開墾更多的荒地,種出更多的糧食,農稅自然得到相應的提升,哪怕一畝地就增加半斤米,那也遠比收農具稅要多得多,而運輸稅,亦是此理。」

      「正是此理。」

      薛向點點頭,又道:「在一些關鍵行當,採取適當的免稅政策,是能夠提高國家稅收的。」

      二人越聊越起勁,直到來到戶部,薛向才告辭,回三司去了,而王安石與呂惠卿則是進到戶部。

      房門一關,呂惠卿又向王安石道:「恩師,真是想不到張三能夠將文公逼到這種境地,他現在還會給咱們幾分薄面嗎?」

      一直以來,他對張斐都是心懷戒備,而如今更是印證了他的猜想,張斐已經成長為一個龐然怪物,他不認為他們還能夠讓張斐為自己所用。

      以後該如何相處?

      他們也得調整一下。

      王安石猶豫一會兒,道:「當然不會像以前那麼好說話,不過還得看什麼事,我認為在公事上面,他還是會****的,他支持熙河與西夏繼續鬥爭,這也是我們所期待的,足以證明,他確實是支持新政的。

      但是在其它方面的話,可就不一定,其實就算他想,他也不敢。你最近不是將你弟弟呂升卿調去掌管揚州漕運嗎?」

      呂惠卿訕訕點了下頭。

      王安石道:「讓你弟弟注意一點,如今這種事,是最麻煩的,一旦出事,肯定會連累到你,我是好不容易讓你掌管戶部,你可別栽倒這上面。」

      其實王安石並不在乎什麼用人唯親,這也是他失敗的一個原因,但是現在有公檢法在,要是被逮住,幾乎是必死。

      呂惠卿點頭道:「是,我會讓他注意的。」

      自韓琦歸朝後,一直都在家養病,是深入簡出,非常低調,除非皇帝召見,或者有聽證會看,否則的話,他一般是不會輕易出門。

      而在歷史上,去年韓琦就應該病逝在任上,而如今由於張斐引發蝴蝶效應,導致他得以提前回京靜養,雖然頑疾還是難以治癒,但還能苟延殘喘。

      上午時分,休假的韓忠彥攙扶著韓琦在庭院散步。

      「父親最近的精神較之半年前,似乎好了一些。」

      「可能是因為最近心情比較好。」

      「是嗎?」

      韓忠彥好奇道:「不知爹爹遇到什麼開心事?」

      韓琦未有急著回答,而是抬手往大樹下的藤椅一指,韓忠彥立刻攙扶著他過去坐下,老僕立刻拿著一沓報刊走上前來,「老爺,這是今日報刊。」

      「放下吧。」

      韓琦稍稍指了下旁邊的茶桌。

      待那老僕放下之後,韓琦拍了拍報刊,「此乃良藥也。」

      韓忠彥立刻反應過來,點頭道:「最近兩年各項改革都在穩步執行,並且取得豐碩的成果,國力也是蒸蒸日上,確有國富民安的趨勢。」

      韓琦感嘆道:「記得剛回京時,老夫自知時日不多,也都已經做好準備,與舊人一一告別,可如今國家發生的變化,恰恰是當年我與范公所期待的,這也令老夫還想再多活兩年。」

      「父親一定會長命百歲。」韓忠彥忙道。

      韓琦擺擺手,嘴角泛起苦澀的笑意,他現在最羨慕的就是富弼,富弼是參與者,而他想做一個見證者,都只能奢求老天多給他一些時日。

      韓忠彥見這話題,令父親不太開心,於是轉移話題道:「父親可知最近關於戶籍一事?」

      韓琦點點頭。

      韓忠彥道:「想不到張三擔任大庭長後,竟有這麼大的權威,且不說司馬君實、王介甫他們,就連富公、文公都得屈居其下。」

      韓琦呵呵笑道:「你要這麼想,那可就錯了。富彥國、文寬夫、司馬君實的性格,老夫是再了解不過了,他們要是真反對的話,是不可能對此妥協的,就是官家親自下旨,他們也不會接受的,又豈容張三那小娃作威作福。」

      韓忠彥疑惑道:「那為何?」

      韓琦呵呵笑道:「這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

      說罷,他隨手拿起一份報刊來,「哦,減免運輸稅和農具稅?」

      韓忠彥道:「是的,這好像是政事堂昨日下達的政令,此兩項政策,明年將會在公檢法地區實行。」

      韓琦笑道:「看來國庫是有富餘了,這都開始減稅了。」

      立法會。

      「寬夫,你今兒怎麼無精打采的?」

      富弼向偏頭看向一旁的文彥博,見其似乎心不在焉,不禁問道。

      文彥博先是瞧了眼富弼,沉默片刻,嘆道:「我本以為自己悟透這新制度,其實就是敢有所為,如此便能掌握主動權,只要做好分內之事,根本無須忌憚那大庭長,他反而會有助於我,可回過頭來,發現已無事可為。」

      富弼詫異道:「誰說的,你這兩項減稅政策,於農於商,都大為有利。」

      「但這些都不值一提。」

      文彥博搖搖頭,又道:「富公可還記得,當年慶曆新政,你們提出的十項改革措施?」

      富弼點點頭,「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覃恩信、重命令、減徭役。」

      文彥博點點頭道:「我之前是仔細梳理了一番,發現這十項改革,全以完成,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富弼雙目一睜,後思索一番,不禁感慨道:「是呀!十項改革,已然全部完成。」

      內心竟湧出一絲傷感。

      同時也理解文彥博為何會這般失落,我們苦苦追尋這麼多年,付出一生,幾經磨難,都未能如願,反而還差點釀成大禍,結果卻在這悄然無聲間,全部給完成。

      之前文彥博回過神來,想要幹些什麼,結果發現該乾的都幹完了,真是硬憋出兩項減稅政策。

      文彥博問道:「這是為什麼?」

      富弼思索一會兒,笑道:「這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此外,你也別妄自菲薄,這裡面也有你我的一份功勞。」

      文彥博苦笑道:「但我們純屬無心插柳啊!」

      說到底,他們其實並不反對公檢法改革,只不過他們最初是想利用司法改革,去對抗王安石的新政,而並非對公檢法抱有太大的希望。然而,事實卻證明,他們所支持,恰恰是他們的夙願。

      不管他們是有心,還是無意,正是因為有他們這一股力量在,公檢法改革才能夠成功。

      要是換一批宰相,或者換個皇帝,都不可能成功的。

      要是遇到宋仁宗,就肯定沒戲,不管趙頊是不是志大才疏,但他的改革決心是毋庸置疑。

      文彥博道:「接下來我們該做些什麼?」

      富弼捋了捋鬍鬚,「當然是守住這得來不易的碩果,此外。」

      他抬頭瞧了眼文彥博,見文彥博正笑吟吟地看著他。

      富弼不禁搖頭一嘆:「唉,當年我勸諫官家,二十年不知兵事,可如今看來,這個建議,真是有待商榷啊!」

      他們不想收復漢唐舊地嗎?

      當然不是。

      其實他們都非常想,當初范仲淹也是主張對西夏用兵,可之前那國情,拿什麼去打仗?

      如今內政已經穩定下來,就應該考慮考慮對外戰事。

      對於宋朝而言,戰爭不是豐功偉業,而是改善自己生存環境,其實都是必打的,哪怕是後面宋徽宗,他們也想著收復燕雲。

      沒有河套,就沒有戰馬,就沒有進攻的資本,沒有燕雲,就等於是完全暴露在敵人鐵蹄下。

      然而,就在這時候,一直在北境與遼使談判的沈括突然來了一封信。

      原來經過一年多的考察,他們大致了解清楚遼國的意圖,遼國表面上是要求以蔚、應、朔三州的分水嶺為界,但如果讓他們得逞,至少要吞併大宋領土七百多里地。

      

      

      並且沈括是有明確的證據,可以證明那些領地本就是屬於宋朝。

      但是遼使眼看說不過這沈括,又開始在邊境集結兵馬,威脅宋朝,你們要不給,那我就自己起來拿。

      每到關鍵時刻,這根攪屎棍總是會如約而至。

      文彥博他們氣得上躥下跳,有完沒完,對於割讓土地,肯定是全部反對,無人贊成。

      這宋朝大臣,其實非常痛恨割地求和,反正是寧可給錢,也不願意給地,而如今這國力蒸蒸日上,他們就更不可能答應。

      只是說文彥博等一干大臣,認為急修武備,跟遼國斷交。

      但是王安石、司馬光他們還是認為,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與遼國撕破臉,但是土地也不能給,這已經不是一次兩次,遼國借著這種機會,要得不少錢和土地,這是一頭餵不飽的狼,但他們也都判斷,遼國也不見得敢輕易動武。

      不過,這事他們說了不算,因為真正在主導此事的是趙頊跟張斐。

      皇宮。

      張斐放下沈括的信,揉著額頭,嘆道:「真是失策啊!」

      趙頊嚇得一跳,「什麼失策?」

      張斐忙道:「陛下誤會了,我的意思是,當初不應該派沈天監去。」

      「為什麼?」趙頊好奇道:

      「因為沈天監口才實在是太厲害。」

      張斐道:「當初派他去,是因為他熟知地理,以為他是可以去跟遼使反覆糾纏,但沒有想到,他這麼快就將遼使說得啞口無言,要不是如此,遼人也不至於這麼快露出真面目,直接就搞武力威脅。」

      趙頊擺擺手道:「這倒是怪不得沈天監,這契丹人根本就是在成心找事,他們實地考察的時候,自己說的地方,自己都找不到,見到哪裡地勢是有利於自己的,就想從哪裡分界,而且他們純粹就是看著西夏的局勢來,之前西北平靜之時,他們也沒有急著去考察,眼看這西夏國內亂起來,他們又急於勘察。

      而且,根據探子來報,在西夏禁止與我國貿易後,遼國是立刻加大與西夏的貿易,並且還用大量糧食與之交換。」

      不得不承認,這根攪屎棍確實很令人頭疼。

      遼國在西夏探子也不少,他們也都知道,這西夏國內動亂,宋朝也是幫凶之一,他們馬上向宋朝施壓。

      張斐道:「但是我們的計劃是拖著,越模糊就越有得談,而不是要去爭個明白,因為土地是不可能給的,就算咱們願意以土地換時間,到時與西夏開戰,遼國還會來要更多的土地,他們一定會來挑事的,這是無休止的。」

      趙頊問道:「那現在怎麼辦?」

      張斐思索半響,道:「他們現在不講道理,那麼邊界的證據,其實也沒有什麼意義,我必須要增加新得條件,繼續與他們進行談判。」

      「什麼條件?」

      「歲幣。」

      張斐道:「陛下可密信一封給沈括,讓他先繼續與遼國談判,如果遼國非得要以此條邊界為界限,那我們也可以答應,可前提是每年所給歲幣必須減半。

      既然道理講不通,那就講利益,當我們提出歲幣置換土地時,就變成錢地交易,而歲幣是握在我們手裡的,這又可以繼續談下去。」

      趙頊道:「那萬一他們答應了,可怎麼辦?這要是傳出去,朕可是會被罵死的。」

      「決計不會答應的。」

      張斐道:「遼國對我國,地理上是已經占據絕對優勢,就是多那一點也不多,因為我們在北邊,並沒有進攻的能力。而如今那些地方,本就是他們遼人居多,但是歲幣對於遼國而言可是非常重要,這可是維護兩國和平關鍵籌碼。」

      趙頊稍顯忐忑道:「那會不會激怒遼國?」

      也可見,他對遼國時,還是比較害怕的。

      張斐猶豫半響,道:「有這個可能,但我認為遼國還是不會輕易出兵的。

      首先,目前我軍還未有出兵西夏,此時,遼國與我國開戰,我們是有足夠的兵馬和財政去防守,西夏就撿了個大便宜,但這也不符合遼國的利益。

      其次,遼國其實也知道,他們是無力消滅我國的,一旦他們出兵,萬一沒有占到便宜,可能就賠了夫人又折兵,因為一旦開戰,他們就再也威脅不了我們了,開戰就是他們最後的手段,是不會輕易使用的。

      最後,根據遼國的情報來看,遼國上至貴族,下至百姓,也無開戰之意。」

      趙頊稍稍點頭。

      張斐道:「不過我們也得做好應戰的準備,而目前最大的麻煩,就是河北民力損耗太嚴重,如果河北發展起來,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太忌憚遼國。」

      再不懂軍事的張斐,也知道要防守遼國,河北是至關重要,可如今河北被天災人禍弄得是民力損失殆盡,根本無法支撐對遼國戰爭。

      趙頊道:「關於河北民力的問題,呂惠卿最近上了一道奏章,他認為雖然經過這些年的治理,水患得到緩解,但還是有發生水患的可能性。

      而水患對農田傷害最大,但作坊是可以很好的規避水患,他建議多在河北建立軍器監,用於生產武器,同時也用於以工代賑,幫助河北百姓恢復民力。

      並且他還親自編修了一本書,專門規範武器的生產。」

      張斐點頭道:「這倒是可行,反正也要生產火器,而且我們還可以圍繞著火炮修建防禦工事。」

      說到這裡,他又想到什麼,「對了,根據糧食署那邊的統計,今年從江淮來的糧食,包括商人運送來的,較之往年,至少增加三十萬石,同時京畿地的禁軍這些年又減少近十萬,其中一部分,都已經轉為皇家警察去往各地,且損耗減少許多,此消彼長,我認為也可以跟西北一樣,減少河北糧食對京城的供給,將糧食存儲到關鍵的要塞裡面,用於防範。」

      與張斐合計過後,趙頊又與宰相們開會商議此事,表面上,還是要求沈括要據理以爭,不能領土上面,進行妥協。

      同時,做出一系列的人事安排,將范純仁、蘇軾都調去河北擔任檢察長,目前河北不缺庭長,就缺檢察長,而且就現在的情況而言,檢察長的作用其實是要大於庭長的。

      因為檢察長是可以主動出擊的,這對於河北的權貴,自然不是一件好事,但如今他們可不敢再去挑戰公檢法的權威。

      沒有別的原因,這河北搖身一變,已經成為全國皇家警察最多的地區。

      又調派章惇前往河北接替呂惠卿,擔任轉運使,負責河北財政。

      在財政方面,趙頊還是更依賴革新派,而在司法方面,基本上就是以保守派為主。

      又從西北調大將劉昌祚,擔任雄州觀察使,團練使。

      並且再從財政中,撥出五十萬貫,繼續維持對河北的以工代賑,但這回是以修建軍器監和防禦工事為主。

      同時下令,針對河北糧食入京,削減一半。

      其目的就是要加強河北的防禦,不管是民力,還是軍事。

      這些政策,也都得到宰相們的一致認同。

      關鍵還是朝廷有錢了。

      而且今年財政稅入,還在維持著高度增長,這令朝中大臣都是倍感驚喜,這還能繼續漲嗎?

      去年稅入,江淮地區的財政,就已經翻了一番。

      只要稅務司某一個地區全面展開工作,稅入肯定是翻番,就看翻幾番,原因很簡單,大地主都得交足額稅,要不翻番的話,那才叫怪事。

      但今年江淮財政收入又增加三成,這可就令人很是驚訝。

      這錢都是從哪裡來的?

      經過三司的統計和分析,其主要增長來源有兩點,其一,就是商稅增長,因為江南土地得天獨厚,在之前那種惡劣的吏政中,只要風調雨順,這江南百姓還能有所余,如今就更不用說。

      既然有所余,就可以拿去交易,這無疑刺激了商稅增長。

      同時海運帶來了財富也在增加,宋朝本就積極鼓勵航海,因為當初陸上與西域不同,而如今更是吏治清明,出海的商人就更多。

      這部分財政,其實主要增長點是在福廣地區,但是市場在江南和東京,更多的貨物運送到江南來,也刺激到江南商業。

      其二,也是主要收入增長來源,就是那些大量隱戶顯身。

      以前很多隱匿戶籍的百姓,尤其是江淮地區,因為當地是徭役重災區,王安石的變法,主要靈感來自於江南,要是那邊賦役不重的話,他不可能搞什麼免役法。

      但如今稅務司是看田收稅,雖然去年稅務司忙著對付那些大地主,就沒有查這些隱戶。

      但是皇家警察對戶籍查得很嚴,尤其是在交易市場,隱戶也面臨很多困難,光立契這一項就很難,同時朝廷在不斷地免除徭役,隱戶變得是沒有任何經濟價值,導致大量隱戶顯身,人口驟增,稅肯定也得到增長。

      針對這一情況,戶部決定,明年重新設計全新戶籍,且全都採用全新的紙張和印刷術。一來,也算是一次戶籍普查,同時給予那些隱戶一個台階下,就是暗示大家,以前的帳,既往不咎,我們重新開始算。

      二來,要便與攜帶和使用,目前在公檢法地區,幹什麼都離不開戶籍。

      與此同時,稅幣地區的商業稅也在迅猛增長,尤其是京畿地。

      而這部分增長,主要是來源於大地主加入商業。

      以前大家都是守財奴,守的是田地,是金銀銅,但如今大家都改用稅幣,再加上倉庫稅,導致許多大地主依靠賣糧食,賺得不少錢,但那都是稅幣,他們就喪失守財的動力,他們對紙幣可沒有什麼癖好,於是許多大地主,也跑出來做買賣。

      為什麼之前文彥博決定減免農具稅,就是因為今年京畿地的農具生產增長了五十倍。

      當然,這也是因為以前農具生產,是少的可憐,且多半都是官府在做。

      但今年不同,首先由於煤鐵礦事業化,故此商人更容易獲得煤鐵,其次就是百姓都有所余,他們就有錢去更換破舊的農具。

      而許多守財奴,又不會幹得別得買賣,就會從事農業相關的產品,其中包括農具和紡織工具。

      原料、政策、資金、市場全部到位,增長五十倍,其實真不算多。

      不過話說回來,朝廷每年花的錢也在急速增加,比如說徭役,免除徭役,就得花錢僱人,這成本必然會增加。

      只不過現在變成事業署去僱人,朝廷就直接花錢向事業署購買。

      但算下來,其實也不虧,是因為事業署是商業化,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損耗,同時幹活的人多了,稅也增長了。

      還有就是稅幣,朝廷現在花得也是稅幣,也不是那麼心疼。

      薛向今年又建議,加大對江南稅幣的供應,暫時還是以各地區稅入的百分之三十為準投放稅幣,而去年稅幣投放,只是用於給官員發俸祿。

      


    上一頁 ←    → 下一頁

    偽裝學渣他來了,請閉眼特種兵在都市武道宗師重生之我是大明星
    萌妻當道:嗜血總裁77神話物品專賣店我是大反派[快穿]巫界術士幻想世界大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