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 第六十七章 大明的錢去哪了?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 - 第六十七章 大明的錢去哪了?字體大小: A+
     

    劉宗周畢竟已經風燭殘年,一路上舟車勞頓,跟崇禎說了一會話就堅持不住,很快被崇禎派人送到城內驛館休息去了。

    不過臨走前再三勸諫崇禎,趕緊回南京駐蹕。

    還對崇禎提出了嚴肅批評,認為他身為皇帝,不應該跟黔首混跡於阡陌之間,這麼做有失君王體統,更不合君臣綱常。

    送走了劉宗周,朱慈烺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烺兒,你可是有什麼話想要與父皇說?」

    「父皇,兒臣確實有一言不吐不快。」

    「你說。」

    「兒臣也以為蕺山先生說的對,父皇應該保持君王威儀,不應該與黔首為伍,更不應該與邊鎮將士同吃同住並且一同操練。」

    朱慈烺說完,帳蓬內一下安靜下來。

    站在周圍的幾個大太監瞬間警張起來。

    自古以來,最難相處的就是皇帝與儲君。

    以前太子年幼,所以萬歲爺對他只有寵愛。

    可現在太子即將成年,已經有了自己的主張,並在無意之中向君權發起挑戰,這對他們這些內侍來說可麻煩得緊。

    果然,萬歲爺開始趕人了。

    「高伴伴、韓伴伴你們都出去。」

    「王大伴,你守住帳門,任何人等不準接近十步之內。」

    將幾個大太監打發走人之後,崇禎才問朱慈烺三兄弟:「父皇今天考考你們,你們說大明為什麼會淪落至今天這般境地?」

    朱慈炤一臉茫然,顯然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

    朱慈烺則是一臉沉思之色,顯然還沒有想好,又或者有了新的發現。

    只有朱慈炯十分篤定的說:「父皇,兒臣知道,我大明之所以變成今日之般,乃是因為文臣貪鄙成風,武將怯懦畏戰,再加天災連續不斷。」

    崇禎目光轉向朱慈烺,問:「烺兒,你的觀點呢?」

    朱慈烺抬起頭看着崇禎說:「父皇,兒臣以為我大明最大的問題是國用不足,而開支日漸浩繁,不得以只能加征三餉,最終傷及了國家根本。」

    「說對了。」崇禎欣然點頭,「我大明朝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財政問題,只要解決了財政問題,所有問題就都迎刃而解。」

    頓了頓,又問道:「那麼該怎麼破解這一困局?」

    朱慈烺不假思索的道:「無非就是開源節流二途,而開源便是加征賦稅,眼下我大明百姓之稅負已經極為繁重,不可再加征,所以只能節流。」

    崇禎不置可否的道:「那你再說說,應該如何節流?」

    朱慈烺想了一下說:「有一次侍經筵的時候,兒臣曾聽戶部官員講過,是年我大明的國用開支一共折銀1800餘萬兩,其中募兵餉銀900餘萬兩,官員俸祿400餘萬兩,另有宗室開支500餘萬兩,主要就是這三項。」

    崇禎輕輕頷首,從萬曆中期到現在基本就是這個數字。

    唯一例外就是福王朱常洵就藩的前一年,宗室開支一下膨脹到1000多萬兩,不過這不是常態,之後第二年就又回落到500多萬兩。

    朱慈烺接着說:「這三者之中,募兵軍餉只能增不能減,官員俸祿減無可減,所以唯一可以縮減的便是宗室開支這一項。」

    「那你便是上了文官集團的當了。」

    「啊?上了文官集團的當?父皇此話何意?」

    「父皇就問你一句,每年300萬兩的內帑銀子怎麼來的?」

    「內帑?內帑的銀子不是宮中的內侍通過稅監、礦監還有織造局征來的么?」

    「稅監、礦監還有織造局?沒錯,

    剛恢復稅監、礦監的頭幾年,是給內帑補充了一些銀子,但現在就只剩下仨瓜倆棗,有時甚至入不敷出,尤其是織造局,從崇禎七年開始就再沒有上解過內帑一兩銀子的利潤。」

    「啊這?這麼說內帑的銀子是從……」

    「沒錯,每年300萬兩的內帑銀子就是從宗室開支中剋扣來的,要不是有每年300萬兩內帑銀撐著,我們大明早亡了。」

    這下朱慈烺還有朱慈炯的三觀都被震碎。

    都說大明的官員貪鄙成風,結果最大的貪官是他們父皇?

    只有朱慈炤已經打起瞌睡,對父皇和兩位皇兄的話題絲毫不感興趣,崇禎卻也沒有苛責他,人家不喜歡政治,彆強求。

    選儲君最忌諱的就是趕鴨子上架。

    崇禎又問道:「那你們又知不知道,內帑的300萬兩銀子用在了何處?」

    「這個兒臣知道。」朱慈烺不假思索的道,「一是用於賑濟各省的災民,再就是給邊鎮募兵補發軍餉以及賞銀。」

    「皇兄,不對吧?」朱慈炯忍不住反駁,「邊鎮募兵不是已經有了900萬兩?這麼多銀子還不夠嗎?還要父皇拿內帑的銀子補窟窿?」

    朱慈烺嘆了口氣:「二弟,你知道募兵的月餉是多少嗎?關寧軍才折色2兩,其餘募兵的折色更是只有1兩!既便按照關寧軍的標準,一個募兵一年也只需24兩餉銀,900萬兩餉銀足以維持一支將近40萬人的大軍!」

    「啊?」朱慈炯難以置信的叫起來,「可是關寧軍兵力最多時也只有十二萬,京師淪陷之前更是只剩下6萬。」

    朱慈烺接着說道:「但是餉銀卻是一兩沒減!」

    崇禎緊接着問道:「那麼問題來了,這900萬兩餉銀去哪了?還有朕填進去的300萬兩內帑銀子究竟去哪了?」

    「是啊,去哪了?」朱慈炯茫然道。

    朱慈烺眉頭緊蹙,似乎已經想到了,卻又抓不住要領。

    這時候,旁邊的朱慈炤打了個呵欠:「還能去哪了,肯定被貪污了唄。」

    「不對,是漂沒!」朱慈烺終於想明白了其中關鍵,「這不是通常所說的貪污,因為整個文官群體都得了好處。」

    「對嘍,就是漂沒了。」

    崇禎道:「900萬餉銀,連同內帑填進去的300萬,僅僅只有一半多點能交到邊鎮督師及總兵手中,然後還要被各級武官各種剋扣、瓜分好處,最終能真正用於養兵的銀子甚至不足三分之一,現在知道了吧?」

    朱慈炯一臉震驚的問道:「所以900萬加300萬兩,一半解送到邊鎮,剩下600萬兩就被文官群體給漂沒了?」

    朱慈炤:「父皇為什麼不把這些貪官污吏都抓起來?」

    「呵呵,問得好,父皇為什麼不把這些貪官抓起來?因為根本辦不到。」崇禎輕嘆了一口氣,又道,「就以遼餉為例,500萬兩遼餉還未出戶部就被內閣漂沒一成,出戶部時又被漂沒了一成,兵部再漂沒一成,到了山東都指揮使司再漂沒一成,再到薊鎮又要漂沒一成,這就已經漂沒了五成了。」

    「如果朝中靠山硬,有首輔或者尚書打招呼,漂沒會少一些。」

    「但再少也不會少於三成,邊鎮能夠拿到七成餉銀就頂天了,絕大多數時候只能拿到六成甚至五成。」

    「那麼,這些銀子是被各級官員貪污了嗎?」

    「其中肯定有貪污,但並不是全部都被貪污。」

    「就說內閣漂沒的這一成,其實是用來給京師官員發福利了。」

    「福利?」朱慈烺、朱慈炯還有朱慈炤都一臉茫然,啥意思?

    「就是各種的節敬。」崇禎道,「你們也知道,太祖高皇帝給各級官員定下的俸祿標準非常低,京師物價又滕貴,僅靠那點微薄的俸祿根本就養不活家人,如六部等實權部門的官員還好,但像翰林院、詹事府等清水衙門的官員如果沒有年敬節敬冰敬炭敬,一個個早餓死了,都說翰林院是儲相的養望之所,但其中的清苦又有誰知。」

    朱慈烺終於明白了:「內閣如此,六部如此,地方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以及都指揮使司也如此,甚至連府衙、州衙以及縣衙亦是如此。」

    「對。」崇禎點點頭,「要不然拿什麼養活全天下的胥吏衙役?」

    朱慈烺有些生氣的道:「這麼說官員俸祿開支遠不止400萬兩?」

    「當然不止400萬兩,1000萬兩都不止,官吏俸祿才是大頭。」崇禎嘆息不已,「太祖高皇帝給我們這些後世子孫挖了個大坑哪。」

    「他把官員俸祿定得低低的,初衷是好的。」

    「害怕官員侵蝕民脂民膏嘛,想要減輕百姓的負擔嘛,這個初衷還是值得肯定。」

    「但他的做法過於簡單粗暴,官員的手裏掌握著權力,他們會不給自己謀好處?指望他們自己監督自己?這不是扯淡么。」

    「結果就是,表面上的行政開支是減下來,」

    「但是各種隱性開支卻如開閘洪水般泛濫。」

    「最後一盤賬,開支翻倍還不止!虧大發了!」

    「父皇,此事斷然不能坐視。」朱慈烺急道,「得變法!」

    「變法?」崇禎幽幽的說道,「你這可是跟全天下的文官作對,這可是要侵奪整個文官群體的財權,常言道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你想過後果么?」

    「啊這?」朱慈烺頓時間啞了,這個後果他是真沒想過。

    但他知道太爺爺萬曆皇帝,還有太爺爺的爺爺嘉靖皇帝,都跟文官群體干過仗,最終好像一勝一負?反正他是不敢想。



    上一頁 ←    → 下一頁

    百煉成仙重生軍營:軍少,別亂來重生之武神道修羅丹神我真的長生不老
    傭兵的戰爭我在末世有套房當醫生開了外掛儒道至聖重生軍婚:首長,早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