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大明壽寧侯» 第四百四十章 1件衣服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大明壽寧侯 - 第四百四十章 1件衣服字體大小: A+
     
        “大明壽寧侯 新()”查找最新章節!
        弘治九年,沐休日已過,今日是大朝會。

        其實明朝很少放假的,朱元璋是個很吝嗇的皇帝,官員工資低的可憐,整年里只有冬至、過年、皇帝的生日這三個沐休日,每個沐休日只有可憐的……一天假。

        在老朱同志面前,官員們是敢怒不敢言,工作雖然辛苦,但是相對而言,自己這條老命更重要一些……

        后來到了朱棣時期,元宵節放十天長假,冬至是放三天,但是能真正休息那么多天的官員其實并不多,因為他們大多都要堅守自己的崗位,假期的時候反而是他們最忙碌的時候。

        張鶴齡將沐休的制度稍稍調整了一番,將值班的任務分配下放,盡可能讓官員們都能過個安生年。

        今日,百官齊聚奉天殿,高呼萬歲,然后,依然是太子朱厚照和靖王張鶴齡分坐龍椅下首兩個位子,弘治九年的第一次大朝會正式開始。

        緊接著,谷大用走上前來,宣布弘治九年朝廷頒發的詔令。

        第一條詔令,在三年一次的科舉之外,增設吏員考試,通過便可為吏,與此同時,為了照顧一些已有功名的讀書人,朝廷亦給予了一定優待,所有秀才,可以不經考試,直接錄取為吏。

        大多數的秀才,除了免除徭役,給予一定的小特權之外,一旦考不中舉人,中不了進士,從此再無前程可言,這天下誰都熱衷做官,偏偏許多人考試水平不夠,根本就過不了那幾十萬人上百萬人爭搶幾千個不到名額的獨木橋,而如今朝廷在考試方面可開了源,這就意味著大家做官的機會更大,將來做官,再不是看誰做的文章更好,而是誰的差事辦得更好。

        第二條詔令,頒布新的吏法,對于吏員做了很詳細的解釋。

        在新法之中,將吏與官結合起來,在九品的官員之外,增設十品官銜,便是吏員,名稱上雖然以吏為稱呼,其實從本質上,吏已經納入了官的范疇,或者說是官員的預備隊,雖然暫時做的還是打雜的工作,但是,其身份已經有了根本性的轉變。

        讀書人最在乎就是身份,之所以不愿為吏,是因為吏的身份低賤,寒窗苦讀十年,結果成了個打雜的,心理落差太大,因此,如果當不上官,寧愿去當個教書先生,或者去市面上擺攤練字,也不愿意為吏。

        現在好了,吏成了十品官,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在眾臣的議論之后,谷大用清了清嗓子,宣布第三條詔令,募軍制,軍戶屯田改為招募。

        三道詔令宣讀完畢,群臣頓時嘩然,有人欣喜,也有人擔憂。

        欣喜的是,大明多年的弊政終于有人敢動手去整治了。

        擔憂的是,如此激進的手段,特別募軍制,直接動了那些世襲武官的利益,不怕他們造反嗎?

        其實,由軍戶制改為招募制,這一條是張鶴齡與內閣幾位大學士商討之后的結果,大明現在已經煥然一新,勞動力至關重要,以往那些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軍戶,實在是對人力的浪費。

        大明開國初期,軍戶屯田保證了軍隊給養出于軍隊而不勞民,對于增加生產和糧食儲備起到了積極作用,為此,朱元璋自夸道“朕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米”。

        可是,時代是在發展的,現如今數百萬軍戶可謂凄慘到了極點,他們終生被束縛在土地上,名義上是軍戶,其實就是佃農,飽受武官們的盤剝,而且子承父業,別說這輩子,就算下輩子都沒有脫籍的希望,一旦遇到了戰事,又不得不強征出戰,九死一生,可是朝廷的犒賞,卻大多都落到了武官的腰包。

        若是從前,至多就當自己的佃農也就罷了,反正給地主種地也是種,給武官種地也是種,只是這兩年,工坊的大量出現,大家都知道務工的收益更大,于是大量的佃戶涌入作坊,這就使得地租越來越低,鄉紳們為了留住佃戶,不得不給佃戶一些優待,盤剝漸漸減輕了許多,使得鄉間的佃戶的負擔減輕了不少。

        佃戶隨時可以放棄土地,去作坊務工,但是軍戶們卻不行,這樣一來,他們的生活就顯得更加凄慘了。

        對于這一項弊端,內閣幾位大學士也很清楚,問題是軍戶制是朱元璋定的,誰敢改啊?

        退一步說,如果真的進行改革,那些世襲武官必定強烈反對,甚至可能造成兵變,因為這些人的利益遭到侵犯。

        所以,張鶴齡想了個“陰險”的辦法,首先是增加武官和士兵的軍餉,讓軍戶流失沒那么嚴重,同時,提前謀劃,暗地里更換武官人選,從原來夷洲衛、錦衣衛等衛所提拔新的武官人選,將原來的頑固派逐一剔除,等到公布詔令的時候,很多武官已經換人了。

        清除掉那些頑固派,剩下的一些,就算咋呼幾句,也掀不起什么風浪,很快就會被掩埋在歷史的浪潮中。

        對于這個舉措,以劉健為首的內閣成員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反正靖王的手段大家見的多了,只要結果是好的,至于過程……不重要了。

        其實,內閣之所以能夠默許,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大明朝從來不缺聰明人,為什么從來沒有人敢于進行改革呢?

        因為阻力大啊,首先,定制度的是朱元璋,任何改動都有違祖制之嫌,當下的受益者是武官和士紳,除了皇權之外,其他的權力全部集中在這兩個群體手中,所以,誰都不能得罪,那……受苦的是能是最底層的百姓了。

        今天開了這個頭,改的好了,百姓稱頌,改出問題了,呵呵,那也是你靖王背鍋,我們這些臣子只是聽命辦事的,跟我們沒關系……

        在百官的議論聲中,劉健清了清嗓子,說道:“老臣以為,時過境遷,今日的大明與當初大不相同,這三條詔令直指我朝當下弊政,若是能順利推行下去,乃是天下萬民之幸。”

        內閣先表態了,說明這件事已經有了定論,百官心中都明鏡似的,當下便跟著稱頌一番。

        按理說,朝廷百官出才是最大的士紳群體,如此改革,勢必會影響到士紳階層的利益,但事實卻是……風平浪靜!

        隨著商業和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力已經有了明顯的提升,雖然士紳手底下佃戶少了,但是依靠耕牛、良種等,地里的收成卻沒減少,而且,農產品的價格也在逐年上漲,所以,一連串的舉措并沒有對士紳階級造成影響。

        作坊、貿易、股票……一樁樁新的產物出現,使得士紳階層原本就積累的資本可以進一步受益。還有就是,現在官俸也改了,以前是發糧發物,現在直接發銀票,較之以前可憐巴巴的俸祿,漲了數倍不止,拿去錢莊就能兌出白花花的銀子,使得士紳階層對土地的依賴性越來越淡化。

        因此,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出臺,并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

        劉健也松了一口氣,自從靖王輔政,自己這個內閣首輔真是不好干啊,這家伙從來不按套路出牌,每天都能搞出點新花樣,幸好局面還能控制的住,否則,自己這個首輔也不干了,回家炒股票去得了。

        最后,谷大用宣布:“今日朝會到此為止,接下來,太子殿下和靖王殿下大宴群臣,還請諸位移步光祿寺。”

        有人請吃飯,眾人當然不會拒絕,到了光祿寺一看,除了群臣,還有各國的使臣。

        眾人推杯換盞,觥籌交錯,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殿下,微臣有事要奏。”

        這時候,站出來一人,卻不是漢人,而是呂宋都司議員李相宇。

        呂宋都司采取議會制,議會由七位議員組成,分別代表七大家族,李相宇便是馬尼拉李氏的代表。

        張鶴齡問道:“說話的可是呂宋都司的李議員?”

        張延齡就坐在張鶴齡下首,此時正不動聲色地去夾土豆絲,手腕卻有一點顫抖。

        他定了定神,穩住夾菜的手腕,將土豆絲放進嘴里。

        “微臣正是呂宋都司李相宇,”李相宇一手端著酒,說道,“自呂宋歸入大明版圖以來,百姓安居樂業,萬民有賴,在此,臣敬靖王一杯,恭祝大明永世昌盛!”

        張鶴齡點點頭,說道:“要敬也是先敬陛下,來,我們一起敬陛下一杯。”

        李相宇卻說道:“皇帝陛下重病在榻,朝廷大事全靠殿下主持,應該敬殿下!”

        張鶴齡面色有些不善,道:“如今陛下染疾,太子監國,本王只是輔政,先敬陛下。”

        李相宇仍是沒有明白這番話的意思,堅持道:“不,不,應該先敬殿下才對!”

        “來人!”張鶴齡沉下臉來,冷冷道,“將此人叉出去!”

        “殿下……我就是想給您敬個酒啊殿下!”

        一片哀求中,李相宇被錦衣衛拖了出去。

        眾人紛紛側目去看,十分不解,什么情況啊?敬個酒咋還把自己給敬出去了?

        “傳令下去,此人終身不得踏入京城一步。”

        看到靖王動怒,眾臣一個個噤若寒蟬,趕忙埋頭吃菜,以緩解尷尬。

        張鶴齡也沒有再說什么,酒宴還在繼續。

        趁著眾人不注意,張延齡側頭看向一旁,使了個眼色。

        不多時,谷大用前來稟報,說南山書院的學子為靖王專門做了一件衣服,并遣代表送過來。

        “什么衣服?”

        張鶴齡有些奇怪,這些人不好好讀書,搞什么鬼?

        谷大用說道:“奴婢看過了,只是一間尋常的衣衫,但是,上面有幾百名書院學子的簽名,為了報答靖王創建書院之恩,禮輕情意重嘛。”

        張鶴齡點點頭,如果是這樣,這份禮應該收下。

        “讓人進來吧。”

        隨后,一名年紀約十七八的青年手捧著一件疊好的青色長衫走進來,到了張鶴齡面前,先行叩拜之禮。

        “學生張士濤,拜見太子殿下,靖王殿下。”

        朱厚照吃的滿嘴都是飯粒,哪有心情招呼他……

        張鶴齡點了點頭,說道:“我記得你,你是醫學院張六陽的弟子?”

        “回殿下,正是。”

        “今日前來,有何事?”

        “南山書院為殿下所創辦,殿下更是書院的院長,為答謝殿下的栽培,書院數百名學子全部在這件長衫上簽了名,送給殿下,留個紀念。”

        一旁的官員們眼睛都直了,這是啥,政治資源!

        有靖王這座靠山,這些南山書院的學子們日后還愁找不到出路?

        想自己一個個都是寒窗苦讀十余載,經歷千辛萬苦才有今日,而這些年輕人走的是捷徑,前途一路光明,羨慕啊!

        張鶴齡笑了笑,說道:“好啊,既然大家有心了,谷大用,拿過來。”

        谷大用將長衫拿過來,張鶴齡看了看,果然,上面密密麻麻都是簽名。

        “這件禮物,我收下了,定會好好保管。”

        “多謝殿下!”張士濤又說道,“殿下可以試試,合不合身?”

        張鶴齡愣住,這件衣服不是紀念品嗎,怎么還……合不合身?

        “這禮物……十分珍貴,我還是保存起來吧。”

        張士濤說道:“殿下不知,這件長衫上不僅有大家的簽字,更是所有人動手,一針一線縫制出來的,如果殿下能夠試穿一下,學生會去后,跟大家也有個交代。”

        張鶴齡樂了,看來南山書院推行的素質教育見效了,書生都會做針線活了。

        不錯,這是個良好的開始。

        既然如此,那就試穿一下,只是,這衣服的布料比較奇怪,怎么感覺比尋常的料子厚的多……

        “不錯,很合身!”

        張鶴齡穿好以后,還轉了個圈,大小剛剛合適,如量身定做一般。

        “殿下,這件衣服還有個小秘密。”

        “哦?”張鶴齡又來了興致,“什么秘密?”

        “領子前面有一根線,是可以抽出來的。”

        張鶴齡也注意到了,衣領旁邊一條碩大的粗線露在外面,本以為是這些書生針線活不利索,不小心留下的,但是聽道張士濤這么說,心中好奇,便拉住線頭,使勁一扯!

        刷!

        頓時,金光奪目!

    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444章 一件衣服)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大明壽寧侯》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上一頁 ←    → 下一頁

    紈?棄少秦吏校園絕品狂神茅山捉鬼人早安,總統大人!
    農家子的古代科舉生活天才兒子腹黑娘親英雄聯盟之指尖浮生火影之禍害首都是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