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挽明從薩爾滸開始» 第739章 本是同根生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挽明從薩爾滸開始 - 第739章 本是同根生字體大小: A+
     
      廣德七年六月,廣德帝下詔恢復言官制度,言官作為朝廷耳目,須做到「宣上德,達下情」。

      言官是給事中和御史的合稱,其組織機構為六科和都察院。

      都察院最高官員為都御史,下設副都御史和僉都御史等官職。

      訪問軍民休戚及興革除害,水旱災傷,須立即具奏,切不可「因循苟且,曠廢其職」;若聽聞有官員奸貪廢事、枉法殘民,須拿下質問;若言官巡歷地方時知善不舉,見惡不拿,則杖一百並且發放煙瘴地面安置。

      都察院中,還有十五道監察御史,這些監察御史被派往全國各地。

      廣德帝將全國按照省份劃為十五道,每省派遣御史考察。

      監察御史和都御史一樣,也有監察官員的職責,無論是京官還是地方官,監察御史都可以監督、察舉,不過他們並沒有直接審查的權限,只是通過奏摺或面陳的方式上報給朝廷。

      除此之外,御史還要監管光祿寺的錢糧出納帳簿,檢查是否有侵吞的現象。

      御史可分為專差和按差。所謂專差就是專門針對地方的財政情況進行監督,按差就是指代替天子監督財政政策的實施情況。十分瑣碎與繁雜,包括鹽、茶、馬政、漕運、關稅、屯田等……

      六科給事中,是在吏、戶、禮、兵、刑、工下各設一個給事中部門,人數不等,通常在十人以內。只對皇帝負責,擁有參政議政之權,如戶部給事中可以對當季錢糧的徵收情況進行考察。

      ·······

      廣德帝之所以選擇在這個時間點恢復言官制度,除了為新政進一步造勢外,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

      御史言官的厲害,廣德帝早有耳聞,可惜生不逢時,沒能親自領教這個群體的戰鬥力,不過現在,機會來了。

      廣德七年六月二十八日黃昏,有刺客手持長劍,徑直闖入兩宮太后居住的坤寧宮,欲刺殺太后,刺客擊傷守門太監,禁衛軍統帥江流兒聞訊趕到,在前殿逮住了刺客。

      馬上有人把此事報告給廣德帝,廣德帝當即命人提審問罪,五城兵馬司指揮使鄧壽昌按律當場審訊。

      刺客自稱李好,薊州井兒峪人,沒說上幾句話,就開始顛三倒四,像一個瘋子。

      鄧壽昌再三訊問,可李好總是胡言亂語,什麼吃齋、討封,問了數小時,也沒將實情供出。

      審判官不耐煩把他交給了刑部定論。交到刑部後,由郎中韓士相等人重新提審。

      這時李好似乎清醒了些,回答:

      「我被鄰居李自強、李萬倉等人欺負了,他們燒掉我的柴草,我非常氣憤,就打算到京城告狀,擊鼓伸冤。於是我就在四月中旬來到京城。我是從東門走進來的,但我不認得路,只好一直往西走,半路上遇到兩個男子,給了我一柄劍,告訴我拿著這把劍就可以伸冤了,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可能一下子犯迷湖了,就走到皇宮宮門了,還打傷了許多人,最後被捉住了。」

      韓士相仍然難下結論,他認為李好是瘋癲之人,於是把情況上奏了廣德帝。

      刑部提牢主王之寀看出了蹊蹺。有一天,王之寀為牢中犯人分發飯菜,覺得李好決不像瘋癲之人。於是他決定再次審訊李好。為了讓他說出實情,王之寀對李好說:

      「說實話,就給你飯吃,要不然本官餓死你。」

      李好低頭不語,過了一會兒說道:「不敢說。」

      王之寀當即命牢中其他獄吏迴避,只留兩名獄卒在旁,親自對他進行審問。

      威逼之下,李好說出了實情,牽出驚天陰謀。

      據李好講,他本名叫張差,在薊州井兒峪居住,靠砍柴與打獵為生,在一個月前,在濟州賣完貨後,因為賭錢輸了要被砍手,遇上個太監。

      太監說,只要按他的要求去做,完事後給他三百畝地,五百兩銀子,還給他找個媳婦兒。

      張差隨這位太監入京,來到一個大宅子又來了個老太監,老太監供與酒肉。

      幾天後,老太監帶他進入南京紫禁城。交長劍給張差,又給酒張差飲。

      帶他經過厚載門,帶到慈寧宮,並囑咐他說:

      「你衝進去,撞著一個,殺一個,尤其見到穿黃袍者,砍死他,重重有賞,如被人捉住,我們自會救你。」

      王之寀不敢再審下去,將此情形上稟。

      廣德帝連同刑部官員、蓑衣衛共同提審。

      再問那老太監長相樣貌,連問好幾遍,李好只說當時天黑,看不清楚。

      劉興祚不知從哪裡拿來根燒紅的鐵棍,貼在犯人咽喉,面無表情道:

      「長什麼模樣?高矮胖瘦?說!說錯一字,棍子便離往前一寸。」

      「我說,我說!」

      李好供出老太監長相。

      「胖黑胖黑的,遼東口音。」

      「宮中胖太監多了去了,一半都是遼東口音!」

      燒紅的鐵棍貼在犯人喉管,一陣慘叫,空氣中瀰漫著人肉燒焦的味道。

      廣德帝正欲喝止,犯人語氣哆嗦道:

      「他邊說話邊吃黃豆。」

      劉興祚眼前一亮,將鐵棍收回:

      「吃黃豆,便是長公主的貼身太監,龐保。」

      廣德帝見牽連甚大,連忙暫停審訊。

      然而消息早已傳遍南京,群臣懷疑是長公主黨羽在背後指使,想要謀殺皇帝,只是迷路才走到了坤寧宮。

      兩日之後,二十七日,李好暴死詔獄。

      一時朝野譁然,紛紛猜測。

      此時剛好是廣德七年六月二十八日,都察院六科衙門成立的第三天,衙門牌匾上的字跡還沒有完全乾涸,便發生了這等大事。

      於是乎,停火數十年、被壓抑已久的大齊御史給事中們,突然集中爆發。

      超過百名御史奮筆疾書,彈劾奏章如雪花片般飛向廣德帝的御桉,堆積成了小山。

      奏章呈現的內容大同小異,不過主題都是彈劾長公主劉雨霏為非作歹十惡不赦。

      御史們列出了長公主的多項罪名,從不婚不嫁忤逆先皇,到扇動各兵團謀反;從逼迫柳貴妃(柳如是)德妃(布木布泰)殉葬到無故返回京師陰謀行刺皇帝·····所有罪行,加起來超過一百零八條。

      此時西南叛亂尚未平定,湖廣多警,一眾御史言官不顧個人安危,直諫廣德帝,請求大義滅親,依律將長公主處死,以謝天下,斷絕逆賊禍亂之心。

      廣德帝覽完奏章,雙手掩面,泣不成聲道:

      「雖說長公主十惡不赦,奈何她是朕的親姐姐,我們姐弟情深,往年在沉陽時,長公主照顧朕的畫面,歷歷在目,朕怎能這樣對待長公主呢?」

      「陛下,帝王無家事,長公主窮凶極惡,竟敢派刺客刺殺聖上,若非陛下天縱神武神靈庇佑,恐怕已遭不測,而且四川那些土司,公然打著長公主旗號造反,當斷不斷,必受其亂!陛下!」

      李公公雖是個閹人,卻也知道帝王無情的道理,他勸說廣德帝,希望聖上能遵從群臣諫言,順應民心。

      廣德帝長嘆一聲,猶豫不決道:

      「御史彈劾長公主,內閣諫言誅殺劉雨霏,連你們這些太監也說要殺她,可見她這次確實該死,只是····」

      「只是劉雨霏是朕唯一親人,要殺她,得加····得從長計議。」

      ~~~~~

      廣德七年七月十四日,南京耆老、軍民聯名血書,懇請朝廷嚴懲長公主及其黨羽,以彰正義。

      廣德帝迫於各方壓力,終於同意對劉亦菲展開審判。

      十五日,上諭刑部尚書毛文斗、蓑衣衛統帥劉興祚:

      「必須儘快審訊,此時不審,百姓或有蠢夫愚婦,以為長公主以及黨羽罪孽不深,或被奸賊蠱惑!」

      雖說長公主審判是由毛文斗劉興祚負責,然而在具體量刑上,廣德帝始終有著明確的計劃,尤其對於是否公開審訊,劉堪力排眾議,要求必須讓南京軍民都知道劉雨霏罪行。

      公開審訊,彰顯了大齊皇帝的嚴肅態度,除此之外,太上皇執政期間,朝令夕改,動輒屠戮官吏,讓大齊陷入了長達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混亂動盪。

      當此撥亂反正,革故鼎新之際,通過此次審訊,可向兆億百姓宣示,廣德帝對新政的堅持和執行,也是重塑齊國大國形象的機會。

      ~~~~

      審判在奉天殿舉行。

      廣德七年七月十八日,由廣德帝主審,刑部會同蓑衣衛輔審,南京耆老、士農工商,在奉天殿廣場對長公主展開漫長的審判。

      審訊持續道八月初二日結束,整整十四日,近百次審訊和翻供,審訊之難令人震驚,然而廣德帝大義滅親、無黨無私的堅守也得到了文武百官和南京百姓肯定。

      這場審訊,標誌著數十年動盪即將徹底結束。

      劉雨霏及其黨羽全部覆滅,並將受到應有懲罰,新政將一往無前繼續大踏步前進,帝國也將揭開全新篇章。

      八月初三日,廣德帝當眾下旨,宣布廢除長公主封號,將其放逐鄖陽,所獲黨羽,全部處死。

      初四日,廣德帝私下召見康光緒毛文斗等人。

      來人皆是劉堪心腹,君臣之間說話也沒有顧忌。

      康光緒勸說:「荊襄之民民風彪悍,將劉雨霏置於鄖陽,恐怕不妥,而且秦建勛對朝廷態度未明,若第四兵團也彷效遼東······」

      「營官林振羽可堪大用,退一步說,即便第四兵團反了,朕要平定他們,也是易如反掌,長公主病重,若讓長公主死在南京,天下士人如何議論朕?」

      毛文斗附和道:「吾皇千古聖君,至純至孝,焉能為了一垂死之人,壞了聖德。」

      「此事讓蓑衣衛去辦,護送長公主前往鄖陽,朕的這位姐姐自幼吉人天相,好幾次大難不死,希望這次,她能撐住·····」

      毛文斗心領神會,他拜別廣德帝,立即找到江流兒、李菊英,商議讓長公主「撐住」的細節。

      當日,廣德帝攜皇后再次拜見兩宮太后。

      「為何不放過你的姐姐啊?」

      「長公主病重,兒臣聽太醫院的張御醫說,蘇州有個紅毛夷傳教士,頗懂醫術,只是年邁,所以想著把長公主送回蘇州東莊,她在那邊住了三年,想必吃住都比宮中舒坦,等養好病,再回南京與母后團聚。」

      金虞姬長嘆一聲,搖頭道:「堪兒,你真把你姐送回東莊了?」

      劉堪脫口而出道:「這還有假?今早在龍勝關乘坐的飛艇,想必這會兒已經到蘇州了。」

      廣德帝默然離開坤寧宮。

      同日,衍聖公朱友仁離開曲阜,覲見廣德帝,已抵達宮門;

      「陛下,」康光緒鄭重其事道:「衍聖公這兩年在山東推行王道教化,弘揚朝廷新政,去年曲阜一縣,繳納賦稅位列山東各縣第一,臣以為,這多半為衍聖公功勞。」

      廣德帝點頭道:「父皇在位時,待衍聖公可謂苛刻,連孔林都給人家砍伐了,最後只得百十萬兩銀子,因此得罪天下士人,而今朕厚待孔氏,行為士范,所得受益,何止百萬。」

      【推薦下,換源app追書真的好用,這裡下載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鄧壽昌附和道: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吾皇英明神武,運籌帷幄,沐浴聖朝教化,那都是百姓們的榮幸啊。」

      廣德帝見是鄧壽昌說話,瞟他一眼,不悅道:

      「聽聞鄧指揮使與父親分居,你父親成國公好歹為大齊立下汗馬功勞,如今雖然不再領兵打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遇有戰事,朕還會諮詢成國公的,我朝以孝治天下,還望鄧大人善待成國公,不要讓他老人家寒心啊。」

      鄧壽昌臉色慘白,慌忙跪倒叩頭。

      「幸得聖上教誨,家父年老體衰,只喜歡清靜,所以才讓臣分居他處,臣明日便搬回大功坊。」

      廣德帝大手一揮,不以為然道:「罷了,老人家喜歡清靜,便讓他清靜,做子女的,不能違背父母的志願。」

      這時,翰林院編修袁樞上前一步,向皇帝奏道:

      「陛下,翰林院編寫的《太祖實錄》,第一卷已經成稿,自前明萬曆二十八年起,自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大戰終,恭請吾皇斧正。」

      



    上一頁 ←    → 下一頁

    儒道至聖重生軍婚:首長,早上好穿越絕色毒妃:鳳逆天下快穿:男神,有點燃!萬年只爭朝夕
    末世大回爐農女要翻天:夫君,求壓全職法師婚後相愛:腹黑老公爆萌寵妻無度:金牌太子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