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挽明從薩爾滸開始» 第667章 百世之仇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挽明從薩爾滸開始 - 第667章 百世之仇字體大小: A+
     
      廣德四年(1645年)三月,李倧帶著他的心腹大臣,由王京(漢城)入遼東,再從遼西走廊逃往大齊關內。

      朝鮮人一路南下,途徑大齊各州府,但見秣馬厲兵,沿途兵站人頭攢動,戰馬火炮堵塞馳道,場面蔚為壯觀。

      翻越山海關時,海面遮天蔽日都是南方駛來的艦船,思密達們震驚當場。

      「阿西吧,大齊軍容強盛,作為藩國,我等何其榮幸!」

      五月初八日,朝鮮君臣歷經艱辛,終於抵達南京。

      此時太上皇正忙於伐日籌備,晾了朝鮮君臣三日,到第四天,思密達以死相逼,連吃三罐泡菜,所幸被御醫救下。

      太上皇見此情形,心生憐憫,於五月十三日,安排在武英殿接見東藩君臣。

      「陛下,倭寇興兵百萬兵馬來襲,九州諸藩五萬倭寇為先鋒,他們還勾結鄭氏海盜,紅毛夷商人,很快就要以朝鮮為跳板,進犯大齊,乞求天朝發兵救援朝鮮·····」

      「哦?有此事乎?德川家光竟能湊齊一百萬倭兵?」

      劉招孫滿腹狐疑望向他的「外甥」李倧。

      「恐怕還不止一百萬倭寇呢!陛下,朝鮮危矣!遼東危矣!求陛下念在舅甥情誼上,同意朝鮮內附!設置行省,做大齊的州縣也可以啊!」

      四十九歲的李倧,撲通一聲跪倒在武英殿上,嗚咽哭泣,像極了一個被打哭的孩子。

      「快快請起,這是何必?來人,看座。」

      太上皇大手一揮,下令給朝鮮國王看座。

      雖說李倧是徹頭徹尾的白眼狼,但好歹慈聖太后是朝鮮人,多少還是得給李倧留點顏面。

      「章東,倭寇有百萬之多?九州倭寇打到朝鮮了?」

      章麻子上前一步,瞅了眼朝鮮君臣,大聲道:「陛下,對馬島尚未有幕府發兵的消息,至於什麼百萬倭寇,應當是以訛傳訛,據蓑衣衛得到的情報分析,倭寇最多是十五萬兵馬,包括一半沒有披甲的足輕,而且這些人散布倭國各處,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集結起來的。」

      太上皇聽了點點頭,望向李倧道:「聽到沒有?賊人還沒影兒,就把你們嚇成這樣,大可不必。」

      李倧長跪不起,繼續哭泣。

      「思密達,朕聽說你昨晚在會館吃了三罐泡菜,若非扈從及時發現,怕已經去見光海君了。」

      李倧連忙解釋道:「藩國小君,聞聽倭寇來襲,亂了方寸,陛下恕罪,大齊乃朝鮮父母之國,焉有兒女受難,父母坐視不管的道理?臣再請將京畿道、江原道、忠清道、全羅道等地併入大齊,臣立即自廢王號,以內臣侍奉陛下·····」

      太上皇聽李倧表完忠心,微微點頭,露出不忍之色:

      「朝鮮乃箕子封地,除了漢朝,一直不受直接管轄·····我朝雖早已在朝鮮駐軍,不過,朕是個老實人。此情此景,實在不忍相奪。再說,琉球國剛剛內附,安南國王去年才上疏懇請恢復為交趾省·····即便朕同意,這名額恐怕也不夠啊,哎,父母之國,也有父母之國的難處啊。你想要入宮,奈何大齊宦官數量也夠了,這樣吧,你們先回去。」

      顯然,太上皇將內臣誤聽成了內官。

      他以為李倧要效法魏忠賢,閹割入宮,餘生侍奉自己。

      劉招孫說罷,便起身往殿外走去。

      李倧此時哪裡顧得上什麼內宮內官,上前一把抱住太上皇大腿,嚎啕大哭起來:

      「舅舅,臣與其死於倭寇手,無寧死於父母之國!朝鮮臣民,做大齊的狗也是幸運啊!求陛下同意內附!」

      「求陛下收容朝鮮!」

      朝鮮大臣跪倒一片,跟著國王一起嚎啕大哭。

      「哎!」

      劉招孫長嘆一聲,眼眶濕潤,低頭瞟了眼跪下的眾人,抹去眼角淚珠。

      東方祝也在旁勸道:「陛下,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何況是這麼多人呢?若真能救助朝鮮,救下百萬蒼生,也是功德一件,對陛下羽化成仙大有裨益。」

      不知是太上皇良心發現,還是被最後這句話打動。

      他緊咬嘴唇,不停搖頭嘆息,最後仿佛下了極大的決心。

      「事已至此,也罷也罷,誰讓朕心軟呢?」

      旁邊東方祝大祭司等人連連點頭。

      李倧壓住心頭的巨石頓時去掉,抬手擦了擦額頭滲出的汗珠。

      卻聽太上皇話鋒一轉:「只是,只是大齊海內苦戰鬥,民生凋敝,糧草匱乏,朕雖有心收納朝鮮,拯救蒼生,奈何這糧草補給·····」

      李倧聽到這裡,終於明白太上皇所圖為何,他一跺腳,咬了咬牙,抹去眼淚,大聲道:

      「陛下勿憂,臣可為湊集部分糧草,太上皇只管收納朝鮮,出兵東征····」

      不等大怨種說完,太上皇撫掌大笑:

      「好!」

      他上前扶起李倧,回頭笑吟吟對東方祝道:

      「軍中無戲言,取筆墨來,將思密達承諾的糧草數量,記錄下來,大齊可不比大明,朕沒萬曆皇帝那麼闊綽,去朝鮮打仗還要自己備糧,哈哈哈哈!」

      李倧:····

      ~~~~~~~

      廣德四年六月十八日,廣德帝昭告天下,朝鮮京畿道、江原道、忠清道、全羅道、慶尚道歸於大齊疆土,廢朝鮮國號,改為長白、東寧二州,分別歸山東、遼東行省管轄。

      改封朝鮮國王李倧為漢陽王,就藩湖北武昌。

      朝鮮八道平定,得戶兩百萬,百姓八百三十萬人。

      齊日戰爭的陰霾開始籠罩朝鮮半島。

      南部慶尚道已被倭寇密探滲透,章東劉興祚亦派出大批蓑衣衛前往朝鮮對抗。

      大戰尚未爆發,雙方情報戰已殺得天昏地暗。

      廣德四年春夏之交,齊國蓑衣衛與幕府忍者,以一比三的傷亡比,在朝日之間的對馬島壹歧島等地交換著死亡。

      六月底,全國各處戰事全部停止。

      除留下少部兵馬防備四川、廣東叛逆侵擾,十四支兵團主力被陸續抽調至朝鮮、福建、浙江等地,共計二十萬戰兵輔兵,將從三個方向進攻倭國。

      七月初,數十萬石糧草物資軍械沿著星羅棋布的馳道網,陸續運送至遼東和東南。

      隨著糧草戰船火炮的陸續到位,七月初七日,廣德帝以德川家光長期不入朝覲見、拒不履行《牛關條約》、縱容倭寇侵擾山東、收納明國餘孽鄭森等一百零八條罪行,宣布大張討伐,埽穴犂庭。

      皇帝號召全體軍民,向倭寇發動滅國戰。

      齊國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殺倭寇者,皆有獎勵。

      斬首倭寇一級,獎五十兩白銀(南方各省城市)或五十個工分(北方各省農會)。

      考慮到一個工分等同於青壯勞力在農會十日勞動所得,這樣的獎賞不可謂不豐厚。

      到七月底,除各兵團二十萬大軍,各省退伍戰兵,青壯,自備糧草、船隻、武器自願隨軍東征者,已達八萬之眾。

      ~~~~

      八月初一日,東征前夕,南京奉天殿。

      劉招孫祭祀完太廟,特地召見大學士張溥。

      這位垂垂老矣的老臣,對倭國了解頗多,大戰前夕,太上皇想聽聽他對倭國的見地。

      雖然大軍雲集,雖然對立馬扶桑充滿信心,雖然制定了完備的島國人類清除計劃。

      然而,劉招孫深知,在相當一部分大齊百姓心中,仍存在濃厚的恐日心態。

      「大學士,朕很好奇,大齊戰力已在倭國之上,江南很多百姓聽到倭寇兩個字,還是心驚膽寒,這是為何?」

      張溥輕咳一聲,悠悠然道:

      「陛下,大國弱民,自古如此,前明朱元璋推行愚民之策,大明畏懼倭國久矣!十五年前,袁少保死於九州,我軍敗退,坊間對倭寇的恐懼,更是到了頂峰。」

      「哦?」

      劉招孫當然不知道,明人畏懼倭寇的心態由來已久。

      嘉靖年間的「南倭北虜」,絕非空穴來風。

      有明一代,明朝與日本並非完全沒有使者往來。

      明初,朱元璋派使團東渡,結果被倭人斬盡殺絕。

      而同時期倭國前往明朝的使團,要麼勒索巨額財物,要麼慘殺大明子民。

      「陛下有所不知,明國與倭國之邦交,表面是倭人「朝貢」,其實則是明國讓利,甚至可說是卑躬屈膝。」

      張溥普及起明代與日本官方交往的歷史。

      劉招孫頗感詫異,雖說在二十一世紀,還有若干精日一族活躍在網際網路上,這些逆向民族主義者,從農業到工業,從煮米飯到刷馬桶,方方面面對日本崇拜的五體投地。

      然而明代人畏懼倭人這個觀點,他還是第一次聽說。

      「壬辰倭亂期間,右僉都御使李頤,路過順天府固安縣,驚訝發現百姓紛紛棄家南逃。原來是謠言說遠在朝鮮的倭寇要打到京師了,李頤哭笑不得,不斷解釋,然固安縣民「終莫之信也」,「畏而速離其居也」。」(注釋1)

      「萬曆四十二年,距戚少保平倭過去五十多年,倭寇早已銷聲匿跡,但在無錫,因為遙傳倭寇殺來,人們不辯真假,紛紛逃命,釀成慘劇:「城野狂奔,浙直皆同。時無錫老稚爭以入城,而蹂躪死者甚眾」(注釋2)。」

      劉招孫啞然。

      張溥繼續講述:

      「兩個月後,常州郊外孟河莊渡口來船,船上一人操「番語」,訛傳為倭語。於是倭奴殺來的謠言再次傳開,「百姓驚躥,一時擁擠,走失子女,壓死老幼無數」。」(注釋3)

      泱泱大國,兆億百姓,竟對倭寇如此恐懼,不啻為咄咄怪事。

      「景泰四年,日本使團經過山東臨清,搶劫路邊民居。明軍指揮使上前問責,被倭人痛毆(「毆之幾死」。」(注釋4)

      「成化四年,倭國使臣麻答二郎於京師使酒撒潑,公然拔刀殺死京師百姓!事後,戶部只讓倭寇賠償十兩銀子,便算了事。」

      「弘治九年,倭國使團路過濟寧,因看中路邊百姓財貨,強買不成,再度野蠻施暴,拔刀砍殺!」

      ········

      劉招孫震驚不已。

      這還是倭國官方使團,在大明就敢如此橫行霸道,毆官斬民。

      倭寇在東南之肆虐,更加不敢想像。

      「朕記得大學士是太倉人,太倉當年沒少受倭寇殘害吧?」

      張溥臉色慘白:「倭寇以必死為念」之勢,對付「臨陣畏縮,有必走之心」的官軍。(注釋5)

      「交鋒之際,明軍「一人見殺,千人自潰」。」

      「三四倭奴,挺刃而至,官兵數百,相顧披靡」,數不勝數。」

      張溥劇烈咳嗽,聲音越發激越,太上皇聽他述說,眼前閃現出一抹抹慘絕人寰的畫面。

      「嘉靖三十二年,倭寇肆略太倉近郊,對鄉宦士民男婦俘虜,吏民無得脫者」(注釋6)。

      除了殺害攝郡守奚世亮、訓導盧堯佐之外,還殺還6個太學生、17個進士、53個舉人、356個秀才,「殺死者約萬餘……婦女義不辱而罵賊以死者,不知其幾也」。

      城內一切財產,「寶器、金玉、錦綺、或傳自唐宋者,咸歸於賊」。

      又「因風縱火,城中高堂廣廈、通闤帶闠,不知幾萬家,可憐焦土,倖存者十之一」(注釋7)

      ·····

      「倭寇罪惡滔天,屠我百姓,吾鄉吾民,自元末至明代,被倭寇殘害者,何止百萬!然朱明朝廷,幾百年間,不敢向倭國派遣一兵一卒,不敢向賊穴發一箭一矢,可悲!可嘆!」

      張溥聲音嗚咽,號啕大哭!

      太上皇上前輕輕拍打大學士肩膀,安慰他道:

      「倭人之兇殘,已非人類能比,朱明要的是面子,朕要的是里子!朱明不能給死難百姓報仇,朕來報,第八兵團作為先鋒,即將登陸九州,大軍所至,雞犬不留。」

      「所有恐懼,皆來源於火力不足,此戰之後,對倭寇恐懼將不復存在。因為倭寇將不復存在。大學士放心,這一次,趙率教他們會比十五年前做的更乾淨,更徹底。」

      註:

      1、見《御選明臣奏議》

      2、計六奇《明季北略》

      3、《神宗實錄》卷5020頁

      4、《明英宗實錄》卷3022頁

      5、郎瑛《浙省倭寇始末略》)

      6、《太倉州志》卷7047頁

      7、《皇明馭倭錄》

      。

      



    上一頁 ←    → 下一頁

    大聖傳龍符修真聊天群他與愛同罪明日之劫
    逆天神醫妃:鬼王,纏上全職抽獎系統一劍斬破九重天最強升級系統狙擊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