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挽明從薩爾滸開始» 第604章 金陵霸氣黯然收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挽明從薩爾滸開始 - 第604章 金陵霸氣黯然收字體大小: A+
     
      「將軍若能改弦更張,棄暗投明,裡應外合,一舉殲滅江右齊軍,大丈夫功成名就,封侯拜相,千古青史,唾手可得也!」

      「此乃某平生所求!」

      早在弘光十五年春,督師閣部阮大鋮西征前夕,第三次派出秘使前往南昌,勸惠登相改弦易轍,「建不世之功」。

      不過當時惠登相正率投降明軍在江西攻城略地所向披靡,自然對南明勸降沒有任何反應,哦,唯一的反應是將南明使者耳朵和鼻子割掉,卻沒有把人處死。

      惠登相沒有滅口的行徑,讓南明君臣看到了讓這位「忠臣」反正的一絲可能。

      接著,弘光朝廷在江西的最後存在——贛州大明督師萬元吉——也派出密使勸說惠登相反齊,還給惠登相送去了一箱子東珠和珊瑚。

      惠登相被南明朝廷的真情實意深深打動,當然,打動這位降將的最關鍵因素不是東珠和珊瑚。

      「弘光皇帝屢有手詔,許公能以江西歸明者,即舉江西封公,亦嘗達一二乎?」

      這樣裂土封侯的封賞,是大齊和劉招孫不能給惠登相的。

      惠登相心動了。

      促成惠登相二次反水的最關鍵有兩點:

      首先是江西巡撫和巡按對惠登相老家的廢除私產行動,當然在當事人看來這等同於抄家。

      惠登相在山西,在湖廣積蓄多年的財富,被齊國民政官「清理登記造冊」,全部打包運往南昌、武昌等地府庫。

      第二個因素也就是導火索,正是江西江南各地風風火火如火如荼的反對「禁纏足令」。

      齊國頒布的「禁纏足令」在江西各府縣引起強烈反彈,上至知府縣令耆老鄉紳,下到販夫走卒村夫匠戶,都對這項「暴政」充滿憤怒,部分地方上有影響的豪右名士,甚至揚言:

      食可盡,頭可斷,血可流,足不可不纏!士大夫節操不能丟!

      餓死事小,纏足事大!

      一些先前隱居鄉野,不願與大齊合作的前明遺老們,突然復活一般,開始絡繹不絕拜訪惠登相府邸,如姜曰廣等人,這些人日夜勸說惠帥採取行動,「不可辜負江右民心」。

      加上南明將領何騰蛟等人的反覆勸說,惠登相終於下定決心,在江西搞一把大的。

      當然,他起事的地點沒選在南昌九江這樣的通都大邑,因為齊軍在這些重要城市駐兵較多,惠登相深知齊軍實力,他也不敢去觸那個霉頭,他最後把造反的地方選在臨川,時間定在了四月十八日。

      之所以選在這裡,無非三個原因:

      其一,臨川位於贛南,距離福建相對較近,一旦起事,方便福建明軍接應;

      其二,臨川府城明軍力量薄弱,只有不到一百齊軍駐守,而且一半是輔兵;

      其三,臨川服膺程朱理學教誨,百姓多知聖人之言,對禁纏足令暴政義憤填膺,對齊國怨恨極深。

      此時的江西巡撫、巡按,江西留守蓑衣衛等,已對惠登相暗中聯絡弘光朝廷的行為有所察覺。

      東林寺的靜安法師——沒錯,就是吳霄聯絡的那個老和尚——完全掌握了惠登相企圖反水的罪證。他們將這些罪證呈報南昌方面,奈何齊廷一直沒有反應,章東只說玩大家「稍安勿躁」。

      意識到計劃可能暴露的惠登相,於廣德元年四月十五日提前發難。

      惠登相設宴擒殺前往督促執行禁「纏足令」的江西巡按成學東、布政使卞龍尺,江西御史葉大成,並宣布反齊復明(成學東早有覺察,沒有赴宴,逃過一死,其餘兩人皆殉國)。

      臨川城內投降大齊的前明官員,「盡棄黑淄而換冠裳」,少數不願追隨反齊的官員被處死。

      危急時刻,江西掌印都司柳同春拋下妻兒家屬,縋城而出,喬扮坡腳道人,星夜逃往南昌報告臨川之變。

      遠在南京,風雨飄搖中的弘光朝廷聽到這個消息,立即詔封惠登相為豫國公,加封太子少保,讓他統領江西軍政大權。

      贛南其他三個府縣已經投降的明軍,也紛紛響應。他們或據城反齊,或毀城逃走,與臨川明軍匯合。

      早已等候多時的鄧長雄第二兵團立即採取對策,調兵遣將。

      三月十八日,鄧長雄派第一營、第二營,第三營為征討臨川主力,會同投降湖廣明軍馬進忠一部三千人,蒙古騎兵兩千兵馬,朝鮮兵兩千人,組成一萬大軍進逼臨川。

      與此同時,抽調投降建州固山額真朱馬喇、投降左良玉部將馬國柱領兵由鎮江溯江而上,暫緩對南京城攻勢,在安慶同主力大軍會合,已經進至湖南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部人馬,暫緩南下,調頭東進,從北、中、東三個方向形成對叛軍夾擊之勢。

      就在三路齊軍大軍壓境,如泰山壓頂之勢圍攻臨川的前夕,臨川明軍內部卻已經吵得不可開交。

      惠登相召集一眾舊部商議「北伐大計」。

      老部下們一致認為,趁齊軍主力在鎮江南京,湖廣兵力空虛時,發兵越過洞庭而上,直搗江夏武昌,將長江齊軍截為兩段,斷絕其糧道,與南京守軍東西夾擊,殲滅齊軍,乃為上策;

      搶在孔有德等三賊進入江西之前,向西突擊,占據岳陽,與何騰蛟等部鼎足相投,切斷齊軍對湖南、江西的聯絡,是為中策;

      揮兵北進,燒殺劫掠,將齊軍逐出江西,是為下策。

      這樣以來,各部齊軍可以從容聚集,明軍只能嬰城自守,全無活絡。

      和歷史上大多數決策者一樣,惠登相最後選擇了下策中的下策。

      他獨闢蹊徑,充分汲取當年寧王叛亂時沒有及時攻下贛州的教訓,決定摒棄部下提出的上中下三策,繼續向南,先攻下贛州,再集中兵力北進······

      這個令人窒息的騷操作,葬送了南明最後翻盤的希望·····

      三月十六日,惠登相親率大軍十餘萬水陸並進,溯江而上,於十九日進抵贛州城下。

      明軍重兵圍困贛州,駐守贛州的第二兵團右協副將徐啟仁與十倍於己的明軍激戰於城北,寡不敵眾,壯烈殉國。

      贛州總兵胡友生遂憑險扼守,不再與明軍交戰。

      此時對贛州齊軍而言,即使是最近的援軍也有千里之遙,贛州已經完全成為一座孤城。

      贛州城三面臨水,地勢險要,城牆堅固,易守難攻。守將劉武元、胡有升督促部將高進庫、劉伯祿、楊遇明、賈熊等奮力頑抗。

      隨著戰事推進,雙方相持不下,惠登相開始對自己「獨闢蹊徑」產生懷疑,越發舉棋不定。

      閏四月,贛州內絕糧草,外無救兵,胡有升見士卒飢餒不堪,下令宰殺戰馬充糧,贛州已危在旦夕。

      由於惠登相在贛州城下浪費了一個多月寶貴時間,王得仁撤守仁川又導致贛南幾乎沒有防禦。

      於是齊軍第二兵團主力進展順利,各部援軍幾乎沒有遭遇阻力便順利抵達贛州戰場外圍。

      閏四月上旬,齊軍前鋒進至東流縣,奉惠登相之命鎮守東流的明將尤高棄城而逃。

      五月一日,孔有德、尚可喜突襲叛軍老巢,贛南門戶臨川,守軍拼死頑抗,城中百姓同仇敵愾,孔尚進展緩慢,雙方如菜雞互啄,也陷入拉鋸戰。

      不過消息傳到贛南前線,明軍震恐,因為他們的家眷都在臨川。

      一時之間,明軍軍心動搖,惠登相不得不下令全軍撤退,回援臨川。

      胡有升獲知消息,開城尾隨追擊,明軍急於撤退,一路損失軍馬輜重無數,倉皇撤回臨川,向孔有德尚可喜發起猛攻。

      五月十九日,惠登相主力至臨川城郊,擊敗孔有德部,迅速入城,明軍緊急加固城防,準備長期固守。

      齊軍三路大軍共計四萬人馬,完成了對臨川府城的第二次包圍。

      鄧長雄指揮三路人馬,先掃除外圍,切斷府城同其他州縣的聯繫。

      尚可喜招募數萬百姓,在東起王家渡,西至雞籠山一帶挖濠溝,築土城。

      與此同時,孔有德在贛江文家坊至楊子洲段架設浮橋三座。

      百姓參與挖壕架橋者,每人每天可得五十文錢,兩頓米飯,無酒有肉。

      明史記載:「重賞之下,江右各地刁民,爭相從賊圍城,臨川遂不支····」

      六月初,挖壕架橋工程基本完畢。

      馬進忠在蒲子塘駐營,築高台於永和門東二里。台高十餘丈。可以將城內詳情一覽無餘。

      惠民門外則有圍濠缺口十餘丈,臨川平民可以自由出入,用以進一步瓦解守軍士氣。

      臨川城中,明軍早已軍心潰散,吳尊周等將領以求援為藉口,紛紛出城投降齊軍。

      到七月初,城中剩餘明軍,連同江西、江南,湖南各地聚攏而來的明國遺老,齊軍叛逆,三寸金蓮教信徒,白蓮教眾,福建海賊餘孽……各路牛鬼蛇神共計八萬餘人坐守孤城,困獸猶鬥,準備與城外齊軍做最後一搏。

      七月十日,齊軍於城外架炮千門,「晝夜攻打,幾破兩門」。

      明軍將江西各地精良火器集中於臨川,死戰不退,攻城頗為艱難。

      七月十二日,惠登相披堅執銳,親自出城襲擊攻城最賣力的尚可喜部,一戰擊殺尚總兵,大敗齊軍,斬殺各部兵馬一千餘。

      坐鎮南昌的鄧長雄聞之大怒,命令三路大軍限期攻克臨川城。

      見攻城無果,齊軍決定長期圍城。

      臨川物資儲備充足,但也架不住被長期圍困,一個月後,便快出現糧荒。

      城中米價漲到十兩銀子一石,接著是一百兩。

      城中禽畜、老鼠,草根,樹葉,樹皮陸續被守軍吃完,接著開始人吃人。

      男人被稱為「雄鴨」;女人被稱為「伏雞」;帶刀者被稱為「有毛」;無刀者被稱為「無毛」;一旦碰到「伏雞」和「無毛」的人,人們便會群起而食之。

      惠民門外缺口每天都有臨川平民逃走,這些想要逃離這座地獄的人,大都被守軍用弓箭火銃殺死。

      至廣德元年十月十八日,齊軍運來大批攻城野戰炮,神火飛鴉,水師派來增援的兩艘主力艦駛入河道,準備用巨型艦炮,猛烈炮擊。

      十九日,萬炮齊響,「聲聞百餘里,山谷皆震」。

      申時,朝鮮兵,蒙古兵沿著雲梯登上城牆,在第二兵團的督戰下,前鋒終於攻入臨川城內。

      惠登相上吊不及,被擒。

      大學士姜曰廣在偰家池投水不及,被擒。

      宋奎光在城西被捕獲,不降被殺。

      陳芳、黃人龍等將死於亂兵之中,剩下的將領不知所蹤者,「大率皆為人所食也」。

      之後,孔尚進率兵進城,宣布禁纏足令,屠城三日,城中大戶、豪紳、生員悉數被斬,百姓中有支持纏足者,亦被殺。府城內外原有士紳百姓四萬,齊軍撤退時,止剩三千五百餘人······

      廣德元年五月初,失去鄭森消息,被左良玉拋棄,得知臨川被這圍,困守南京走投無路的弘光皇帝朱常灜,終於奮起餘勇,決定最後孤注一擲,收攏南直隸各地殘存兵馬,全力西征,迎戰順江東下的齊軍。

      弘光皇帝不愧為太祖朱元璋的後代,血液里還流淌著沙場征戰的血勇。

      然而,也僅此而已。

      五月初八日,朱常灜在南京太廟前,抱著祖宗牌位痛哭流涕,哭完後返回正殿,當著一眾文臣武將的面,宣布自己有意御駕親征,率王師與齊虜,和劉招孫決一雌雄。

      以弘光皇帝怯懦膽小性格,當然不可能真的率兵打仗,畢竟叫門天子豬騎朕珠玉在前,在惠登相慘敗,鄭成功生死不明的情況下,朱常灜現在還能指揮的,基本都是些殘兵敗將,比起土木堡時的明軍戰力,相差不啻雲泥。

      一群南明臣子都不傻,知道皇帝只是挑個頭兒而已,真正西征禦敵,還得靠大殿之上的這群人。

      六部幾位堂官紛紛出列,表示願意率大軍出城,追擊齊軍,給齊虜以迎頭痛擊。

      朱常灜對這些主動請纓都沒有什麼表示,最後,內閣首輔阮大鋮不得不站出來,也學著別人那樣,附和道:

      「臣願替陛下出征,一舉擊滅齊軍!為吾皇分憂!」

      出乎所有人預料,朱常灜一口答應了阮大鋮的請求,詔令文淵閣大學士、首輔阮大鋮被迫率王師「北伐西進」,征討齊賊。

      



    上一頁 ←    → 下一頁

    未來天王我的冰山美女總裁崛起於帝國時代神醫狂妃:天才召喚師神醫小萌妃:王爺,榻上
    偽裝學渣他來了,請閉眼特種兵在都市武道宗師重生之我是大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