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異域孤軍沉浮記» 第7章 天 涯 孤 軍(2)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異域孤軍沉浮記 - 第7章 天 涯 孤 軍(2)字體大小: A+
     

    “好了,不要吵了!”李國輝的眉頭擰成了一個疙瘩,不耐煩地揮了揮手。二人便安靜下來,都拿眼看着李國輝。

    “總指揮,臺灣不要我們了,你說我們該怎麼做?”錢運周問道。

    “首先我們必須團結起來,絕對不能搞內部分裂!分裂只能讓我們走向死亡。”李國輝道,“我們現在是在緬甸,在異國他鄉,沒有外援,萬事只能靠自己。我們這一千多口人,如果得不到糧食,槍支彈藥也得不到補充,一旦發生戰事,必將死無葬身之地。”

    “那我們具體該怎樣做?”譚忠問道。

    “作爲部隊的領導人,我們必須強打起精神,絕不可在士兵面前顯出喪氣的樣子,以免動搖軍心!‘****復興部隊’的旗號也必須堅持打下去。另外,我們要和當地百姓搞好關係,獲得他們的支持,絕不能驚擾他們!記住,爲了繼續活下去,我們必須這樣做,別無選擇,這就是我們的生存法則!”

    “好的,總指揮,我們一定牢記在心!”譚忠、錢運周道。

    這裏有一個問題:既然臺灣不要殘軍了,進攻雲南也只不過是癡心妄想,那麼李國輝爲何還要組織“**‘復興部隊’”呢?原來,在他的眼裏這只不過是個符號而已,是做給緬甸人看的,是生存的需要。緬甸過去是英國的殖民地,被英國佔領了半個世紀,爲了生存我爲何就不能佔領緬甸一塊土地?所以組織“****‘復興部隊’”只不過是個藉口,借地盤、爲了生存住下來纔是真。

    同樣是1950年3月,進入越南遭到法軍軟禁的黃傑派員返回臺灣向蔣介石報告情況,4月13日,蔣致電臺灣“駐河內總領事館”轉黃傑諸人慰勉,孤軍遠寄艱苦備嚐,特發犒賞金兩萬美元。同樣是敗往境外的國民黨殘軍,待遇爲何如此不同呢?這頗耐人尋味。當然,李國輝的官兵們是不知道這件事情的,現在的他們不過是長在荒僻角落裏的蘑菇,又被兜頭澆了一勺大糞,只好自生自滅了。

    由於脫離了國民黨大部隊,這支流浪天涯的國民黨殘軍被外界稱爲“孤軍”。失去了臺灣的援助,這支殘軍決定自力更生,發展生產,自己爭取活着的尊嚴。

    一是開荒種地,修建營房,解決部隊吃飯和居住的問題。

    二是招兵買馬,擴軍備戰。

    三是開闢多元化的生活之路,包括黃、賭、毒。他們收稅經商,又與雲南馬幫混爲一體,爲馬幫當保鏢,向老撾、泰國邊境運送鴉片,收取鉅額保護費,以解決軍費來源。他們在緬北建立了自己的“獨立王國”,當然最後他們都成爲了富足財富的擁有者(此爲後話,暫且不表)。

    失去現實性是所有存在的痛苦的根源,一個不屬於任何人、任何事業、任何地方的人,是現實生活中真正不幸的人。殘軍在現實中突然失重了,漂泊之路從此開始。

    【小國宿命】

    小國的歷史往往遭到大國濃墨重彩地塗抹,被武力征服,商品輸出,思想文化滲透,在政治、經濟、意識形態、文化領域、民族心理甚至人們的日常生活,都或主動或被動地受到大國的影響。越南是如此,緬甸也同樣擺脫不了被大國染指的命運。在歷史上,緬甸受英國、印度和中國影響較深。現在我們就來介紹一下緬甸的近代情況。

    緬甸,全稱緬甸聯邦共和國(TheUnionofMyanmar),中國史書漢稱撣國,唐稱驃國,宋稱蒲甘,元稱緬國,明代始稱緬甸。緬甸一名,源於梵文,有“堅強、勇敢”的意思。

    緬甸位於亞洲中南半島西部。北部、東北部與中國毗鄰,東部與東南部與老撾、泰國交界,南瀕安達曼海和孟加拉灣,西部及西北部與孟加拉國、印度接壤。海岸線長3200公里。緬甸地跨亞熱帶和熱帶,大部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溫炎熱,年平均氣溫27度。一年分爲雨季、旱季和乾季三個季節:每年3—5月是緬甸氣溫最熱的季節,即乾季;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爲涼季;每年6月—9月爲雨季。面積爲67.6581萬平方公里。

    緬甸爲傳統農業國,盛產水稻、小麥、甘蔗等糧食和經濟作物;礦藏豐富;森林覆蓋率約爲57%。紅寶石和翡翠以品質純正而享譽世界,因此有“珠寶之國”之稱。

    緬甸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民族共8個,即緬族、克倫族、撣族、若開族、孟族、克欽族、欽族和克耶族。緬族是緬甸的主體民族,約佔總人口的65%,其他爲緬甸的少數民族。按照大多數學者的意見,緬甸境內的土著人種是散居在緬甸南端的人數不多的屬於澳大利亞人種的尼格利多人。其餘緬甸境內的種族均是從中國大陸遷徙到緬甸境內的,屬於黃皮膚的蒙古人種。

    緬甸國語爲緬族語,也有爲數不少的人懂英語和漢語。各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緬族、克族欽、克倫族、撣族和孟族等有文字。古文化在宗教、文學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深受印度文化影響。全國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

    緬甸是中南半島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着近5000年的人類歷史。緬甸也是中南半島上最大的國家,位於中印兩國之間,是連接南亞與東南亞的紐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6世紀初葉至17世紀70年代,緬甸就成爲歐洲殖民者爭奪的目標。

    緬甸在兩千年前就出現了早期國家,1044年形成了統一的封建國家-蒲甘王朝(1287年,蒙古在西雙版納設立了宣慰司,忽必烈的兩個大臣由此南攻緬甸,滅了浦甘王朝),後又經歷了東籲和貢榜兩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它的封建社會延續了800多年。貢榜王朝和中國元朝一樣,也是個崇尚武力的王朝。到了波道帕耶王時期(1782—1819),西起印度的阿薩姆、曼尼坡,東到今緬泰邊境的廣大地區,都屬緬甸的版圖,緬甸成爲當時東南亞幅員最爲遼闊的封建帝國,並對東南亞的歷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19世紀時,英國在1824年、1852年、1885年先後發動三次英緬戰爭,將之併入大英帝國屬下的印度,成爲印度一省。當時緬甸是中國的保護國,清朝向英國抗議無效。1886年,中英簽訂《緬甸條約》,中國承認緬甸爲英所有,英允許緬甸照例進貢中國,最終把緬甸變爲它的海外殖民地。英國佔領緬甸後,推行“以印治緬”的殖民政策,對緬甸進行政治奴役和經濟掠奪。政治上,先把緬甸併入印度,成爲印度的一個省。在殖民機構和軍隊中,招用大量印度人,利用他們欺壓緬甸人,有意製造***,轉移緬甸人民的鬥爭目標。經濟上,把王田、官田和荒田都歸英國所有,並招來大批印度高利貸者,使緬甸農民遭受英國殖民者和印度高利貸者的雙重剝削。緬甸的所有資源都被英國5家最大的壟斷公司所掠奪,這些公司大多僱用印度工人,妨礙了緬甸本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工人之間的團結。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涌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了反印度人的暴動。但是緬甸和印度人民同受英國的奴役,在鬥爭中最終認識到團結一致的重要性,許多緬甸愛國領袖就曾參加過印度國民大會黨,共同進行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這是緬甸民族解放運動中的一個特點。1937年緬甸脫離英屬印度,成爲大英帝國緬甸本部——直轄殖民地,由英國總督直接統治。

    1942年,緬甸國父昂山將軍(Gen.AungSan)在日本的支持下率領緬甸獨立義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反對英國殖民政府的戰鬥,宣佈緬甸從英國獨立。日軍趁機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爲首的緬甸執行政府。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回國後重組緬甸政府,昂山擔任國防部長。日本通過巴莫政府,對緬甸人民實施的卻是更加殘酷的奴役和掠奪。1943年8月,當日本在二戰中戰事逐漸失利時,日本佔領當局纔給予緬甸“獨立”,以緩和緬甸人民反日情緒,但事實上卻仍舊在背後操控新成立的傀儡政府。在日軍以掠奪性爲重點的三年半統治時期,緬甸的經濟倒退了至少50年。1944年,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領導緬甸國防軍和緬甸、人民革命軍(社會黨前身),於是年8月祕密組織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簡稱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1945年3月27日自由同盟在各地領導人民舉行抗日武裝起義,配合盟軍的****,於5月1日收復仰光,不久光復全緬。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英國又捲土重來,組織了一個不包括自由同盟在內的殖民政府(亦稱行政委員會),遭到緬甸人民的反對。1946年9月爆發了空前規模的總罷工,史稱“九月”,導致這個政府的垮臺,迫使總督不得不邀請自由同盟參加政府。昂山和社會黨人接受了這一邀請,而緬共表示反對,導致自由同盟的分裂。1947年1月昂山和英國首相C.R.艾德禮在倫敦簽訂了昂山-艾德禮協定。根據協定,通過普選成立以昂山爲首的臨時政府。1947年7月19日,昂山和6名部長被英國指使的歹徒開槍謀殺。昂山遇難後,由繼承人吳努主持新的臨時政府,10月吳努同艾德禮簽訂了英緬協定。英國被迫公佈緬甸獨立法案,承認“緬甸聯邦爲完全獨立的主權國家”。1948年1月4日,緬甸人民經過100多年(1824-1948)的長期鬥爭,終於脫離英聯邦宣告獨立,成立緬甸聯邦,定都仰光。

    獨立以來,緬甸政治體制幾經變遷。從1948年到1988年(國民黨殘軍滯緬期間),緬甸先後由吳努和吳奈溫將軍領導。

    1948年到1962年,緬甸基本上實行資本主義的多黨議會制度。1948年,吳努爲首的自由同盟成爲緬甸聯邦的執政黨,吳努出任總理。自由同盟政府執掌政權後,宣佈緬甸爲非法組織,從此緬甸被迫轉入農村開展鬥爭。這時,自由同盟內部發生分歧,主張同緬共和談的一派在遭到鎮壓後,加入了的武裝行列。此外,由於緬甸特殊的***,一些主要的少數民族也都建立起武裝,一時間浪潮幾乎遍及全國。執政的自由同盟內部鬥爭日趨尖銳,終於分裂爲以吳努和德欽丁爲首的“努丁派”,和以吳巴瑞與吳覺迎爲首的“瑞迎派”。在1958年6月召開的人民議會上,努丁派以微弱優勢取得了暫時勝利。事隔三個月,奈溫(NeWin)將軍強迫吳努辭職,吳努迫於內外壓力,不得不宣佈將政權移交給以奈溫爲首的軍人看守政府。1958年—1960年爲“看守政府”執政時期。1960年—1962年,吳努的聯邦黨(由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廉潔派改名)競選獲勝組織政府,吳努又一度任總理。然而在貫徹其施政綱領時,處處遇到困難和阻力,人民生活不見好轉,社會混亂加劇。

    1962年—1988年爲奈溫將軍執政時期。1962年,奈溫將軍趁吳努政府處於危機四伏的境地,通過政變奪取政權,廢除聯邦憲法,宣佈成立革命委員會接管政府。繼後,組建了“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自任主席,實行緬甸式社會主義。1974年1月正式改國名爲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頒佈了新憲法,成立人民議會,奈溫當選爲國務委員會主席(即國家總統)。奈溫將軍排除了民選制度,確立綱領黨一黨專政,開始了軍政府的獨裁統治。1963年初緬甸軍政府對衆多新老緬族政黨,如反法西斯自由同盟、聯邦黨、聯合工人黨等,進行黃鼠狼給雞拜年的“誠邀和談”,半年後就追殺圍剿,大規模屠殺各政黨領袖。在奈溫執政的二十多年裏,緬甸經濟並沒有多少起色,反而出現不少新的困難和問題。

    1988年7月,因經濟形勢惡化,緬甸全國劇烈動盪,爆發遊行示威,奈溫在各方壓力之下辭職。9月18日,以國防部長蘇貌爲首的軍政府成立了“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接管了聯邦政府,將國名複稱“緬甸聯邦”。取消了舊的人民議會和國務委員會,成立了新的國務委員會。宣佈解散原來的社會主義綱領黨,廢除一黨制,實行多黨議會制。1990年5月緬甸舉行首次多黨制民主大選,大選結果,卻大大出乎緬甸軍政府的預料,以昂山素季(國父昂山之女,同時也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爲首的“全國民主聯盟”以壓倒多數票取勝。但軍政府以必須先制憲才能交權爲由,拒絕交權。1997年11月15日,“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更名爲“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2005年11月7日由仰光遷都至內比都。

    治大國如烹小鮮,高醋矮醬油各有定製,最忌大翻大炒。緬甸獨立以後,在恢復和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於國內政局長期不穩定,經濟發展緩慢,現爲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緬甸與中國山水相連,邊境線長達2186公里。兩國很早以前就有了交往,“胞波”情誼源遠流長。緬甸史書《琉璃宮史》記載了這樣一個神話:在帝釋時代,太陽神的後裔與龍公主相愛。龍公主生下三個龍蛋,一個漂到中國,變成一個美麗的少女,後來成爲中國的皇后;另一個漂到緬甸的抹谷,變成了紅寶石;還有一個沿伊洛瓦底江漂到緬甸的良宇,變成一個男孩,長大後不僅無比英俊,而且智慧超羣,勇冠三軍,後來成爲駙馬並繼承了王位,他就是蒲甘王朝的始祖驃苴低國王。緬甸人民據此稱呼中國人民爲“瑞苗胞波”,意思是“同胞兄妹”。

    自古以來中緬兩國民間各種往來頻繁。山間鈴響馬幫來,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商人就循着伊洛瓦底江和怒江水道進入緬甸,運去中國的絲綢,換取緬甸的寶石、翡翠、木棉和印度的犀角、象牙等珍品。兩國邊民通婚頻繁,在中緬邊境的鄉村裏,一家人有中國人也有緬甸人的情形極爲常見。公元9世紀,有3000名驃國人來到拓東城(今昆明)居住,促進了兩國的交流。根據蒲甘王朝時期的碑文記載,13世紀後就有中國人到緬甸定居了。中緬兩國的正式交往,史書記載始於中國的漢代。漢永元六年(公元94年)緬甸部落正式遣使到中國。此後各個朝代,兩國互派使節頻繁。唐德宗貞元年間(802年)驃國國王派遣一個文化使團來到唐朝京城長安,表演緬甸古樂和精彩的舞蹈,備有各種各樣的樂器22種。鄭和下西洋後,明朝設四夷館,即有緬甸一科。19世紀英國殖民者入侵緬甸時,中國人民曾協助緬甸人民抗擊英國侵略者。第三次英緬戰爭中,雲南地方官曾派騰越都司李文秀到緬甸瞭解戰況。後來李文秀率部500餘人去緬甸參加抗英鬥爭,最後戰死疆場。

    二戰時期,中緬人民共同修築了聞名世界的滇緬公路。1942—1943年,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克欽邦密支那一帶,會同美英聯軍與日軍激戰。不到半年時間,遠征軍的10萬將士只有4萬餘人生還,其中約1萬人陣亡,約5萬人在撤退時被克欽邦的深山密林(野人山)所吞噬。



    上一頁 ←    → 下一頁

    末日輪盤權武風云大聖傳龍符修真聊天群
    他與愛同罪明日之劫逆天神醫妃:鬼王,纏上全職抽獎系統一劍斬破九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