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都市言情 »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第260章 北洋時代的落幕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 第260章 北洋時代的落幕字體大小: A+
     
      第260章 北洋時代的落幕

      對於北洋時代的老百姓而言,激動人心的時刻馬上就要到來。

      原因很簡單,軍閥混戰的局面即將結束,從而迎來嶄新的時代。

      如今北伐軍整合在一起,對付奉系軍閥不要太容易。

      北伐軍和奉系的大戰,在大家看來毫無懸念,最後的勝利者肯定是南京國民政府。

      一旦蔣介石消滅了張作霖,也就預示著北洋時代徹底終結,迎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大家心心念念盼望的,不正是和平安定的生活環境嗎?

      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整個中華大地就開始陷入動盪,一直持續數十年到如今的北洋時代。

      而且到了北洋時代,軍閥混戰,更是給他們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他們無時無刻不期盼著快一點結束動盪的年代,現在好不容易有了盼頭,大家自然欣喜若狂,為之歡呼雀躍。

      「1921年,美國在華盛頓會議上拆散了英日同盟,但同時也承認了日本與歐美列強平起平坐的地位。」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大正時期,經濟高速發展。」

      「江戶時代的矮小木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西式建築。」

      「蔣介石第一次下野遊曆日本期間,在見到日本驚人的進步後不禁感嘆。」

      「十年不見,日本建設迅猛,謂不知吾國何日乃能臻於此耳。」

      「然而,大正時代經濟繁榮的背後,日本社會也存在隱憂。」

      「比如城鄉發展不平衡、分配製度不完善、貧富懸殊較大,政府無法掌控軍隊等。」

      「少部分大資本家和貴族壟斷了資源,有知識、有文化、有頭腦的平民精英沒有出路,同時軍隊還不受政客控制。」

      「漸漸的,日本社會便出現了一股不安分勢力。」

      「內部出現統治危機的同時,日本政府在中國利益因大革命影響也遭到沉重打擊。」

      「用時任日本陸相宇垣一成的話說,帝國在長江流域培植多年的利益和企業已全部萎縮,日僑長年努力而獲得的權利和資產也被迫放棄。」

      「對內無法解決社會矛盾,對外又無法保障殖民利益。」

      「在這種情況下,若歸禮次郎內閣倒台,前陸軍大將田中義一出面組閣。」

      「田中上台後,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並根據會議內容起草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

      北洋時代的老百姓原本還因為即將結束動盪的北洋時代而歡欣鼓舞,可在聽到日本方面的消息後一個個愁眉苦臉。

      大家之前只顧著慶祝軍閥混戰的局面即將結束,反倒是忘記了還有列強盤踞在中華大地,尤其是虎視眈眈的小日本。

      現在經過主播的提醒,大家這才想起小日本對中國的威脅。

      以前整個中華大地處於軍閥混戰的局面,列強倒是安分下來,他們這才遺忘了列強的存在感。

      可如今,主播明確告訴了他們小日本面臨的情況。

      雖說小日本國內外都遇到了麻煩,他們聞之不甚歡喜,甚至忍不住歡呼雀躍。

      可他們也明白,小日本為了擺脫麻煩,必然會加大從中國汲取利益。

      如此一來,小日本對中國發動戰爭就無法避免了。

      大家原本還想著北洋時代結束後,可以迎來和平安定的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如今看來,這完全就是奢望。

      國內的軍閥消滅了,小日本的威脅要來了。

      「田中在奏摺中稱,惟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

      「這個《田中奏摺》,雖然日本官方一直未予承認,史學界也眾說紛紜。」

      「但從日本後來的擴張過程來看,顯然與東方會議的決策是對應的。」

      「也就是說,討論《田中奏摺》的真實性,討論奏摺是否是田中義一的作品,還是另一個甲級戰犯鈴木貞一的作品,根本不重要。」

      「因為《田中奏摺》中所表達的政策在現實中是真實存在的。」

      「日本決定征服中國,具體該如何操作呢?」

      「日本軍方想的非常簡單粗暴,直接殺過去就好了。」

      「但這顯然不現實,英美不可能做視日本獨霸中國,於是日本的政客便決心繼續扶持代理人。」

      「北洋時代,日本在中國扶持了兩股勢力。」

      「一是皖系軍閥,二是奉系軍閥。」

      「此時此刻,皖系已經瓦解,奉系的張作霖在原則問題上一直裝糊塗推脫不太配合。」

      「見張作霖不聽話,日本政客隨即又開始尋找新代理人。」

      「很快,日本人就盯上了下野的吳佩孚,卻被吳佩孚斷然拒絕。」

      「拉攏吳佩孚不成,日本只好把工作重點再次放到張作霖身上。」

      「當時的張作霖日子不好過,南方的國民政府鐵了心要打倒他,同時奉系內部又暗流涌動。」

      「不過即便如此,張作霖在原則問題上也不打算讓步。」

      「由此,張作霖與日本漸漸產生裂痕。」

      吳佩孚:我乃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絕不可能做漢奸為小日本賣命。

      他雖然處境不好,急需大量錢財東山再起,但也不想背上漢奸的罵名。

      一旦他答應小日本的拉攏,雖說可以獲得豐厚的利益,但必然會遭到世人的唾棄。

      他還猶記得當初小日本派了一名大佐前來登門造訪,帶著整整五萬大洋擺在他面前。

      並且小日本還許諾只要他同意當代理人,後面還會無償提供步槍十萬支,機槍兩千架,以及火炮五百門。

      他那時候窮困潦倒,毫不猶豫的收下了小日本的禮物。

      儘管如此,他也只是和小日本派來的大佐把酒言歡,隻字不提代理人的事情。

      他雖然眼饞小日本的條件,但也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漢奸的罵名他可承擔不起。

      「1928年1月,下野四個月的蔣介石宣布復出。」

      「隨後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桂系達成共識,北伐大業尚未完成,吾輩還需繼續努力。」

      「於是國民黨各派勢力也暫時停止了內鬥,決定二次北伐,先打倒奉系再說。」

      「北伐需要花很多很多錢,為了搞錢,蔣介石下野前曾用上了綁架、扣上通匪帽子等下三濫手段迫使江浙財閥捐款,但效果並不是很好。」

      「這次復出,蔣介石吸取教訓,讓財政部長宋子文牽頭,讓江浙財閥的幾家大銀行買下國民政府發行的公債,然後再由銀行出面在證券市場拋售。」

      「作為回報,蔣介石將大批財閥領袖吸納入國民政府擔任公職。」

      「如棉紗大王榮宗敬出任中央銀行理事、虞洽卿出任中央銀行監事、大鹽商徐靜仁出任財政部鹽政處處長。」

      「通過種種措施,蔣介石在二次北伐前夕,將自己與江浙財閥的利益牢牢綁定。」

      「1928年4月7日,解決了軍費問題的蔣介石誓師北伐。」

      「隨即,北伐大軍沿津浦、京漢、正太三條鐵路北上,首先向盤踞於山東的張宗昌和孫傳芳發起總攻。」

      「這場戰鬥,沒什麼好說的,北伐軍的第一、二集團軍總計兵力60萬。」

      「而張宗昌所部純屬雜牌拼湊,雖然人數也不少。」

      「但編制紊亂,戰鬥力低的莫名其妙。」

      「至於孫傳芳,龍潭之戰後。」

      「他又拼湊了五個師,不過這些新拉來的壯丁士氣低落。」

      「面對這倆弱雞,北伐軍輕鬆取勝。」

      蔣介石:這次北伐,我勢在必得,沒有人可以阻止我統一全國。

      為了北伐大業,他費勁千辛萬苦,這才把江浙財閥的利益牢牢綁定在他的戰車上。

      有了江浙財閥利益集團的幫助,他就可以徹底解決北伐大軍軍費的問題。

      解決了最大的難題,他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北伐,再沒有什麼後顧之憂。

      以北伐軍的兵力,消滅北方的奉系軍閥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在他六十萬北伐大軍面前,不管是張宗昌,還是孫傳芳,都只有被碾壓的份。

      解決了這兩個小嘍嘍,對付張作霖也就容易了。

      「4月10日,北伐軍攻占台兒莊。」

      「4月14日,又占領臨城。」

      「孫傳芳率部反撲,結果他的老巢濟寧反倒被北伐軍襲取。」

      「張宗昌派兵增援,被北伐軍擊退。」

      「孫傳芳見大勢已去,無心戀戰,率殘兵向濟南方向撤退。」

      「失敗情緒是會傳染的,孫傳芳這一退,張宗昌也無心戀戰。」

      「5月1日,張宗昌、孫傳芳兩人放棄濟南向德州撤退,北伐軍遂攻占濟南。」

      「濟南往北過了黃河,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無險可守。」

      「眼看奉軍節節敗退,北伐軍就要一統全國。」

      「日本人坐不住了,決定親自下場干涉。」

      「4月19日,田中義一通過駐上海總領事館警告國民政府。」

      「如果在濟南附近戰爭,日本便會出兵。」

      「面對日本的威脅,白崇禧態度堅決,主張強硬還擊。」

      「而蔣介石則在回電中稱,日本出岳不足妨礙北伐之進展,決無因外兵中止革命之理也。」

      「表面上,蔣介石很強硬。」

      「然而,在日本干涉問題上,蔣介石卻是說一套做一套。」

      「5月2日,日軍第六師團5000餘人開進濟南,與北伐軍爆發正面衝突。」

      「當天晚上,蔣介石得知消息,擔心引發中日戰爭,決定對日軍的挑釁不加抵抗。」

      「其在5月2日的日記中寫道,不屈何以能伸,不予何以能取。」

      蔣介石:雖然我也很想干小日本,但為了避免爆發更大的衝突,一時忍讓也是沒辦法的事。

      他的北伐軍馬上就要統一全國了,小日本這時候跑出來橫加阻攔,他自然對小日本極其痛恨。

      可他也明白,不管他再怎麼對小日本不爽,小日本的實力擺在這裡。

      一旦選擇對小日本開戰,他是沒把握打贏小日本的,而且甚至會有全軍覆滅的風險。

      北伐軍一片大好形勢,要是因為和小日本的衝突,使得他多年的努力付之一炬,到時候他後悔也來不及了。

      所以不管小日本如何挑釁,為了統一全國的大業,他不得不忍辱負重。

      「5月3日,見北伐軍示弱,日軍不顧國際公約,沖入國民政府駐山東交涉署。」

      「將公署主任蔡公時的耳朵、鼻子割去。」

      「然後又割掉舌頭,挖去眼睛,拖至院落與公署內的其他十餘名外交人員一同用機槍掃射而亡。」

      「如此兇殘之舉,駐濟南的英美領事看不下去,出面調停。」

      「但日軍不僅拒絕接受調停,反而還威脅國民政府在12個小時內下令解除濟南城內的中國軍隊武裝。」

      「蔣介石思索再三,選擇繼續忍。」

      「命令北伐軍主力撤出濟南,僅在城中留下一個團。」

      「趁濟南空虛,日軍在城中燒殺劫掠。」

      「用親歷者的話說,日軍遇中國人,不論兵民,即開槍射擊,一時屍體滿街。」

      「這次慘案,導致至少約5000人慘死。」

      「蔣介石一忍再忍,但並沒有換來想要的結果。」

      「5月16日,日本內閣通過《關於維持滿洲地區治安措施的方案》。」

      「確定了日方的底線是阻止北伐軍出關,順便向張作霖榨取某些垂涎已久的權益。」

      「面對日本政府的施壓,蔣介石再一次選擇隱忍,他命令自己的黃埔系各軍撤至徐州以南。」

      「蔣介石的這個決定影響非常大,這標誌著他放棄了對北方的控制。」

      李世民:這小日本毫無人性,膽敢屠殺我中國人,這蔣介石更是懦弱,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讓。

      小日本對外交人員實施的酷刑,還有對濟南城的燒殺劫掠,聽得他怒火中燒。

      不管怎麼說,北洋時代的老百姓和他同宗同源,都屬於炎黃子孫。

      現在小日本對炎黃子孫大肆屠殺,他作為中華民族的大唐皇帝,如何能不暴怒。

      除了小日本,要說最可恨的,還得是蔣介石,完全是把炎黃子孫送給小日本屠殺。

      蔣介石作為南京國民政府的領導者,有責任有義務保護治下的老百姓。

      可如今蔣介石懼怕和小日本起衝突,選擇一次又一次的妥協。

      如此軟弱無能,看得他好生氣憤。

      「蔣介石放棄控制北方,那北京讓誰打呢?」

      「一開始,蔣介石希望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沿京漢線北上攻打北京。」

      「為此蔣介石還把富庶的山東讓給了馮玉祥,但這個決定明顯欠考慮。」

      「1926年3月,馮玉祥的國民軍曾經在塘沽與日本海軍有過一次炮戰。」

      「如果馮部北上,必然會引起日本的強烈反應。」

      「馮玉祥不合適,閻錫山又無力單挑奉系,如此一來就只剩下了桂系的第四集團軍。」

      「5月19日,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在石家莊開會。」

      「決定以第一、第二兩個集團軍擔任津浦線防務,第三集團軍擔任京綏線防務,第四集團軍擔任京漢線防務,制定了三路出兵的計劃。」

      「就在北伐軍調整部署的同時,張作霖那頭與日本鬧掰了。」

      「5月17日,也就是日本內閣決定出兵干涉北伐的第二天。」

      「日本駐華公使芳澤謙吉找到張作霖,要求他在《滿蒙新五路協約》上簽字。」

      「這個條約,非常惡毒。」

      「一旦讓日本得逞,東北的事情就由不得張作霖做主了。」

      「因此,張作霖便沒有正式署名,只是在協議上簽了一個閱字。」

      北洋時代的老百姓原本還對蔣介石抱有好感,可如今隨著蔣介石對小日本屈服而蕩然無存。

      之前蔣介石強勢復出,大家還期待著蔣介石趕緊北伐打敗張作霖,以便快一些結束軍閥混戰的亂局。

      也正是看在蔣介石有能力統一全國的面上,大家才對蔣介石充滿好感。

      可如今蔣介石對小日本妥協,出賣同胞的行為,讓他們對蔣介石的好感蕩然無存。

      他們原本就對小日本憎惡,現在蔣介石屈服於小日本,自然而然就對蔣介石充滿厭惡。

      況且小日本對中國有莫大的威脅,蔣介石不想著聯合張作霖一起打擊小日本,反而要繼續內戰攻打張作霖,這讓他們對蔣介石內鬥的行為更加反感。

      「芳澤謙吉見張作霖又是那套軟磨硬泡裝糊塗推脫的老招數,惱羞成怒,便略帶威脅的說請好自為之。」

      「戰事不利,張作霖本來就煩。」

      「現在又被威脅,張作霖便與芳澤謙吉大吵一通。」

      「與日本鬧掰,張作霖決定聯合英美制衡日本。」

      「然而,張作霖不知道的是,他這邊還沒開始部署,日本軍方就已經準備動手了。」

      「5月20日,日軍第13、第14師團向瀋陽移動。」

      「另有2000日軍前往錦州、榆關一帶布防,打算武力吞併東北。」

      「5月23日,日軍的大規模調動吸引了英美的注意。」

      「英美隨機向日本施壓,東北是中國的,中國是大夥的,你別想獨吞利益。」

      「面對英美的反對,日本政府起初還想以維和為幌子糊弄過去。」

      「但列強都是千年的狐狸,一個比一個精。」

      「日本政府見糊弄不過去,迫於壓力只得修改指令,仍保留張作霖的地位和力量。」

      「見政府在關鍵時候慫了,日本關東軍內的右翼分子非常不滿。」

      「於是這些右翼軍官便決定先把張作霖做掉,造成既定事實,再跟上頭打招呼。」

      張作霖:我雖然與小日本合作,但也只是想利用小日本而已,絕對不可能出賣國家的利益。

      小日本和他合作,也只是想要控制他。

      從而控制整個東北地區,進而覬覦整個中華大地,這些他都是明白的。

      但他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不管是從個人情感出發,還是從奉系的利益來看,他是不可能當漢奸的。

      小日本想要做掉他,從而徹底控制整個東北,他也有所耳聞。

      現在既然已經明確了這一點,那他就可以提前做好安排,避免悲劇發生。

      「5月30日,在日本和北伐軍的雙重壓力下。」

      「張作霖決定退出北京,返回東北。」

      「臨行之前,張作霖已經得知日本要對他不利,因此他故意變更了兩次出發時間。」

      「但這時候的奉系內部早就被日本滲透,毫無秘密可言。」

      「6月4日,張作霖乘坐的專列在瀋陽皇姑屯被關東軍安置的炸彈炸毀。」

      「張作霖重傷,於當天不治而亡。」

      「張作霖遇刺當天,張學良便得知皇姑屯事件,他當即下令奉軍主力加緊退出北京。」

      「同時化妝成伙夫,秘密潛回瀋陽。」

      「張家父子權力交接的空窗期,關東軍蠢蠢欲動,決定武力攻占瀋陽,但被內閣否決。」

      「6月16日,關東軍18000人在瀋陽南郊舉行大規模的野外演習。」

      「打算利用演習製造紛爭,只待奉軍開火,就武裝占領瀋陽。」

      「不過由於張學良並未回應,這場陰謀未能得逞。」

      「6月18日,張學良正式對外公布張作霖死訊,並宣布繼任奉天督辦。」

      「7月1日,張學良通電全國,表達了易幟意願。」

      「張學良決心投效國民政府,蔣介石對此自然是持肯定態度。」

      「蔣介石此時已經決定偏安東南了,無心再插手北方事務。」

      「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布東三省及熱河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

      「至此,北洋時代徹底結束。」

      北洋時代的落幕令無數北洋時期的老百姓心情複雜,他們沒想到北洋時代居然是以這種方式落幕的。

      他們原本想的是蔣介石的北伐軍消滅了張作霖,從而統一全國結束了北洋時代。

      卻不曾想到是小日本暗害了張作霖,致使張學良投靠國民政府,使得北洋時代退出歷史舞台。

      和小日本抗爭的張作霖卻死了,對小日本妥協的蔣介石卻統一了全國,還有對中華大地露出獠牙的小日本在一旁虎視眈眈。

      對於這種結局,他們心中說不出的難受。

      他們非常清楚,即便北洋時代結束了,步入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也不意味著他們所渴望的和平會到來。

      (本章完)

      





    上一頁 ←    → 下一頁

    最強兵王回到明末當梟雄程醫生,餘生請多指教北宋大丈夫最初進化
    超級神掠奪我和傲嬌空姐的荒島生活快穿逆襲:神秘boss萬古最強宗重生之貴女平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