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大魏能臣» 第四十三章三場比試!(下)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大魏能臣 - 第四十三章三場比試!(下)字體大小: A+
     

    兩場比試下來,蕭峰、司馬師打了個平手,第三場就變成了決勝局,夏侯氏又會出什麼題目呢?

    「哈哈,兩位公子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真是好一番龍爭虎鬥啊,可惜本將軍沒有兩個女兒,否則一次招下兩位良婿,豈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如今一勝一負,雙方打成了平手,這第三道題目嗎,就由本將軍來出了,諸位請稍等片刻!」

    夏侯尚起身離開了大堂,片刻又返回來了,手中多了一個黑漆錦盒,打開裡面放著一枚古印!

    古印呈正方形,邊長三寸左右,印台高約一寸,台上附著龜形印鈕(龜在古代是吉祥,長壽的象徵,常出現在貴重之物上,朋友之間可以互贈,沒有侮辱之意),正面還有幾個古文,卻是難以辨認出來了,似乎是西周時期的金文!

    古印造型獨特,刻工細膩,材質像是黃金鑄造的,外面還有厚厚的包漿,一看就是傳承久遠之物,夏侯尚把它拿出來何意呢?

    「昔日周武王克商之後,大肆封賞宗室、以及有功之臣,一共分封了八百鎮諸侯國,其中封大禹後裔-東樓公為侯爵,建國於杞地!

    戰國初期,杞國為楚國所滅,杞簡公之弟姒佗奔於魯國,魯君因其為大禹之後,給以采地,封以侯爵,以奉夏禹之祭祀,稱為『夏侯』,後世子孫遂以此為姓,這就是我夏侯氏的來歷了!

    而這枚古金印,就是當年周武王、賜給我夏侯氏祖先的-杞侯之印,迄今已有一千兩百多年了,夏侯氏子孫代代相傳,如今傳到了本將軍手中!

    而歷代祖先保存此印之餘,不禁生出了一個小小疑問,就是這枚杞侯之印,是否為純金鑄造的,又或者摻雜了別的東西?

    有心切下一角看看,可這枚古印畢竟是祖傳之物,損毀了有愧於夏侯氏列祖列宗,故而千百年過去了,這個小疑問始終沒有答案!

    這第三道題目就是,請在不損金印的情況下,驗一驗這枚印的成分,兩位公子誰能夠驗出來,既為獲勝者,也就是本將軍未來的女婿了,哈哈!」

    夏侯尚手托金印,敘說著它的來歷,當年杞國毀於戰火中,後裔帶著金印逃跑,肯定想著有朝一日重建杞國,恢復祖先的榮耀!

    沒想到一千多年過去了,杞國非但沒能重建,就連宗主國-大周也滅亡了,昔日價值連城的杞侯之印,也變成了一件古董,還成為了第三道考題!

    「難,太難了,不得損毀古金印,又要驗出其中成分,這豈是人力可為之事?」

    「將軍故意出此難題,莫非不願嫁女嗎?」

    「蕭氏猶如強龍,司馬好似猛虎,咱們將軍左右為難,只好來一個兩不得罪了!」

    ……

    家將、門客們竊竊私語,都認為這道題目太難了,上千年都無人能夠破解,兩個孩子又如何給出答案呢?

    其實早在夏時期,華夏民族就掌握了冶鍊技術,殷商之時趨於成熟,並出現了大量黃金飾品,對於測試黃金純度也有很多辦法:

    一是看顏色,黃金素有『七青、八黃、九紫、十赤』之說,含金七成呈黃中帶青,含金八成呈黃色,含金九成呈黃中透紫,含金十成呈赤色!

    二是試硬度,金子的純度越高,其質地就越軟,用牙齒都能咬出痕迹來,一些有經驗的金銀匠人,通過咬痕就知道金子的純度了。

    三是用火燒,都說真金不怕火來煉,金子的純度越高,其融點也越高,只要用烈火煅燒一下,同樣可以知道成分!

    問題是,經過一千兩百多年時間,這枚古金印外部形成了一層厚厚的包漿,已經看不出本來顏色了,故而無法目測其成分!

    金印又是夏侯家族祖傳之物,不能有絲毫的損毀,故而用牙咬,或者用火燒也是不行了,那又用什麼辦法,來測試其中成分呢,這不是強人所難嗎?

    門客們猜的沒錯,夏侯尚故意出這個難題,就是要把今天提親之事攪黃了,道理也很簡單:

    天下大勢尚未明朗,很難判斷出最後花落誰家,故而與蕭氏聯姻,或者與司馬氏聯姻,對夏侯家族來說,都不是最穩妥的辦法!

    關於金印成分的問題,自己請教過很多飽學之士,和經驗豐富的金銀匠人了,誰也沒辦法解開,兩個十歲的孩子自然更不行了,如此一勝一負一平,雙方旗鼓相當,求親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等過上幾年,自家女兒長大一些,天下大勢再明朗一些,自己再選擇聯姻對象不遲,如此既給了夏侯氏以緩衝時間,又不得罪蕭氏、司馬氏任何一家,豈不是兩全其美嗎?

    當然了,如果兩個孩子裡面,有誰真能解開千年疑問,自己也會遵守前言,把寶貝女兒嫁給他為妻的!

    一則,男子漢、大丈夫,不能做出食言而肥的事情,那樣有損夏侯家族的聲譽!

    二則,一個十歲孩子能解開這般難題,其家族底蘊可想而知了,自己也值得冒險一次,把夏侯家族的未來壓上去!

    推遲婚姻,固然比較穩妥,可是提前下注,以後收穫更大啊,就不知道天意如何,會不會給自己一個驚喜?

    「唉--小子慚愧,無能為力!」

    再看大堂上,司馬師冥思苦想多時,也沒什麼好辦法,又用獨眼瞄了一下父親,見後者也無法給出提示,只好嘆息著後退幾步,示意這一局自己認輸了。

    好在這一題太難了,自己固然解不開,對方想來也束手無策,如此依舊是平局,自己就還有獲勝的機會,除非……

    「小子鋒不才,倒有個蠢辦法可以試一試,不過需要一些工具輔助!」

    「哦,不知六公子需要什麼工具?」

    「與這枚古印等重的金砂、銀錠、銅塊、鐵塊,大小木盆各一個,精準的秤砣一桿……還有就是清水了!」

    這個題目太難了,蕭峰本來也準備放棄的,那知最後關頭靈光一閃,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父親給自己講過的一個小故事,主角叫做阿基米德……

    這個老爺爺在洗澡的時候,發現任何物體浸入水中,都會受到一股浮力,而浮力大小與體積成正比,體積、重量、密度又是相關聯的,金、銀、銅、鐵的密度截然不同,只要測算出……

    …………

    一柱香時間之後,蕭峰得出答案了,這枚古印不是純金的,而是金、銀混合鑄造成的,成分大約是八比二!

    倒不是周天子吝嗇,捨不得那幾兩黃金,或者工匠們從中貪污,用白銀代替了黃金,這樣鑄造是有道理的:

    黃金質地太軟,如果用純金鑄造大印,很快就會磨損壞了,使用起來不方便,看起來也不美觀,故而工匠們鑄造金器之時,往往加入少量白銀,或者黃銅,利用原始的合金術來增加硬度!

    這樣鑄造出的金器,堅硬耐磨,美觀漂亮,用上千年都沒有問題,想到西周初年之時,工匠們就掌握了這種技術,不禁讓人讚歎啊!

    「哈哈,好精妙的辦法,沒想到我夏侯氏千年難題,竟然被一個十歲稚子解開了,六公子真是絕頂聰明,太師大人更是家教有方!

    本將軍正式宣布:三場比試結束,六公子兩勝一負,按照之前約定好的,我夏侯氏當與蕭氏聯姻,結為秦晉之好!

    好孩子,快過來讓我看看,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天生一副大富大貴之像,我夏侯氏得一佳婿也,哈哈!」

    ……

    「恭喜將軍大人、恭喜六公子,這真是天作之合!」

    宣布勝負之後,夏侯尚把蕭峰拉到身邊,上下打量個不停,顯然對這個未來女婿很是滿意,不但頭腦聰明,相貌更是俊俏,比他爹那個小黑臉強太多了。

    不過兩個孩子年紀還小,不可能現在完婚的,只能是暫且定親,夏侯尚與小靜三次擊掌,交換了兩個孩兒的生辰八字,又將一枚鴛鴦玉佩剖開,雙方各執一半,作為訂婚的信物!

    對於失敗者,自然也要安慰一下了,之前的禮物全部退還不說,夏侯尚還贈送了一柄純鈞寶劍,長三尺三寸,重七斤六兩,光華奪目,鋒利無比,相傳為春秋時期,越國人歐冶子所鑄十大名劍之一!

    司馬師抱著寶劍,真是欲哭無淚、欲言無語,勉強的躬身謝過之後,又狠狠的瞪了蕭峰一眼,跟著父親灰溜溜的離開了,而今天遭遇的事情,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陰影,糾纏一生,揮之不去!

    接下來,安北將軍府內大擺酒宴,慶祝女兒夏侯徽、與蕭氏六公子訂婚,期間自然是歡聲笑語,觥籌交錯……

    ……………………

    「孩兒無能,丟了司馬家族的臉面,請父親大人責罰!」

    「呵呵,勝敗乃兵家常事,昔日漢高祖多次敗於項羽手中,狼狽逃竄,幾乎喪命,卻從未灰心喪氣過,終於垓下一戰成功,創立了漢家四百多年基業!

    吾兒今日小受挫折,當以古人為榜樣,愈挫愈勇,奮發圖強,早晚會一雪恥辱的,別看蕭氏現在笑的歡,咱們司馬氏一定能笑到最後!」

    「諾,孩兒明白,一定奮發進取,雪恥復仇!」

    回家的馬車上,司馬懿溫言暖語的安慰著兒子,生怕他因為一時挫折,失去了進取之心,那才是最大的失敗呢!

    男人這一輩子,失敗、失策、失誤、失戀都不算什麼,只要不失去信心,再加上一點點運氣,早晚會走到勝利的終點!

    司馬懿真正憂慮的,是另外一件事情,自己登門向夏侯家族提親,蕭氏也派人來提親,這僅僅是巧合呢,還是人家故意截胡?

    如果是前者,那也太過巧合了,如果是後者,那就太過可怕了,說明司馬家族內部有姦細,把家族會議的決定透露出去了!

    姓司馬的人,是絕不會背叛家族的,而內宅中全是忠誠可靠,使用二十年以上的家將、僕從,這樣依然走漏了消息,未免太不可思議了吧?

    難道說,早在二十年之前,蕭逸就向司馬家族中安插了卧底,那時候自己剛剛出仕,還是個人畜無害的毛頭小子,姓蕭的就預料到日後--太可怕了,簡直太可怕了!

    這個可怕至極的傢伙,如今又在做什麼呢?



    上一頁 ←    → 下一頁

    白月光男神自救系統[快百煉成仙重生軍營:軍少,別亂來重生之武神道修羅丹神
    我真的長生不老傭兵的戰爭我在末世有套房當醫生開了外掛儒道至聖